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永远可以打开房门就看到冰山,那就是南极。 极光下的哈雷六号科考站 最冷酷的地方,就是要配最炫酷的建筑。恶劣天气下,建筑设计师们也在改变这块人类共有大陆的景观,让更具现代感、先锋的建筑占领冰雪之地。 一起旅行到南极,来看看世界尽头最炫酷的建筑吧!
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永远可以打开房门就看到冰山,那就是南极。
极光下的哈雷六号科考站
最冷酷的地方,就是要配最炫酷的建筑。恶劣天气下,建筑设计师们也在改变这块人类共有大陆的景观,让更具现代感、先锋的建筑占领冰雪之地。
一起旅行到南极,来看看世界尽头最炫酷的建筑吧!
哈雷六号 - 英国
这一排颜色可爱、如外星定居点的建筑物,正是由Hugh Broughton Architects负责设计的哈雷六号(Halley VI)。
一建成,它就以其独特的颜值,成为了南极洲的一道风景线。
这些立在冰面、细如卡通人物的“小短腿”,其实是有实际用途的。这些支架,都是高高的液压支架腿,配合雪橇、推土机,便可以让科考站随时重新部署位置。
站如其名,哈雷六号是英国“哈雷”南极科考站的第六位继任者。“哈雷”科考站在漂浮的冰架之上工作,随时面临着沉入大海的危险。
科考站的五位“前任”,下场都颇为惨烈。尤其是缺乏移动能力的哈雷五号,最后因为太过靠近冰盖边缘,惨遭抛弃。
为了避免这样的麻烦再度发生,英国政府开启了一项设计竞赛,邀请建筑设计师们,以更聪明的设计解决这个问题。
在 150 米厚的布伦特冰架上,四周温度可以低到 -56 ℃,风速可达每小时 160 公里。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设计师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来源:Hugh Broughton Architects
科考站的主体是一个个连在一起的蓝色模块,可随时拆分开来;液压支架腿不仅可以搭配雪橇,让科考站具备移动性,还提升了科考站的高度,避免风雪沉积,影响到科考站的工作。
蓝色的模块们排成直线,垂直于盛行风的方向。因此,积雪只在背风面形成,维护次数、成本得以减少。模块之间有相互连接的管道,电力、饮用水、排水可以由此共享,减少浪费。
哈雷六号内部的居住区域
科考站内部也提升了居住的舒适性。有别于标准化的蓝色模块,红色的双层模块光线充足,是科考站的社交中心,科学家可以在这里阅读、用餐、娱乐。
哈雷六号于 2013 年投入使用,计划最低寿命为 20 年。
伊丽莎白公主站 - 比利时
位于乌特斯泰嫩冰原岛峰的伊丽莎白公主站(Princess Elisabeth Antarctica),扎锚在山脊之上。
“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现代主义建筑原则,在南极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山脊之上的伊丽莎白公主站,宛如一枚要发射的火箭
2009 年建成的科考站,选址在山脊之上,为的也是避免积雪深深。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狂风。
只能把科考站建得更为牢固了。科考站的外壳墙体由九层材料组成,材料由铝、木材、毛毡、隔热层和牛皮纸组成。内部则为木质结构。建筑物完全密闭,不透风、不透水,从而阻隔能量损失,让室内无需供暖。
除此之外,面对狂风,伊丽莎白公主站化劣势为优势,将这里打造成了南极大陆上首个实现“零排放”的科考站。
将南极的日照、狂风化作清洁能源,一排排的风车、太阳能电池板排列在站外,为科考站提供能源。不过,这里能够实现“零排放”,主要归功于站内的微型智能电网。
伊丽莎白公主站的太阳能电池板、风车
风不是天天刮,太阳也不是天天那么强烈,清洁能源自然不会稳定产出。如有多余能量,智能电网则会将此储存至配备在站内的铝酸电池组,以便以后使用。
智能电网随时监控可用资源,并且按照能源需求的优先程度进行分配。同时,地面卫星也能够确保远程连接,方便位于比利时的科学家远程操控该电网的能源管理,进一步减少浪费。
不开玩笑地说,连在这里洗个热水澡,都是“零排放”的。
巴拉蒂研究中心 - 印度
说到底,当大家考虑在南极修建科考站时,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地理距离——这些材料可是要横跨万里,才能抵达地球最南端的啊!
集装箱是海上运送材料的必需品。但等数百个集装箱浩浩荡荡开抵南极,材料一卸,空空的集装箱又还要运回来——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位于南极洲拉斯曼丘陵的巴拉蒂研究中心
印度的巴拉蒂研究中心就机智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德国Bof Arkitekten公司负责设计巴拉蒂研究中心(Bharati Research Centre)。聪明的建筑设计师省略麻烦,化集装箱为建筑材料,让 134 个运输集装箱驻守南极,不用再被运输回去。
既然由集装箱组成,研究中心也同集装箱一样,易于拆除、搬迁。这座研究中心退役之后,可以完全不留痕迹地拆除、搬离南极大陆。
134 个集装箱组合成一起,构成了巨大的空间。研究中心的外层是特制的铝材,可抵挡强风、减少散热。设计师们借助风洞,研究建筑物应该采用何种外形。其外立面的形状刻意设计如此,有助防止积雪累积。
前来参观的南极土著居民
研究中心被临空架起,分为三层。底层为实验室、存储区;二层供居住、娱乐;三层则是露台及空调系统。建筑内部由热电联产单元提供能源,发电产生的剩余热量给研究中心供暖。考虑到附近的风速,这里未来也计划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
研究中心内部舒适的居住环境
两侧大大的窗户保证了进光量,提供了冰山海面的绝佳风景。研究中心的二层甚至还有一个手术室。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科学家足不出户,就能省心省力地完成工作。
张保皋站 - 韩国
张保皋站(Jang Bogo Station)是韩国在南极洲的第二座科考站。它的名字来源于韩国历史上一位功勋人物——张保皋。他是古代朝鲜海上贸易线路的功臣。为了秉承这一开拓精神,科考站特以他命名。
冬季来临时,科考站可为 16 人提供住宿,夏季则可达 60 人。张保皋站三翼造型甚为独特,空中观察,三翼展开,在南极洲的冰面上宛如一颗蓝色的星星。
科考站四周无屏无障,强风的冲击是最大考验。建筑物的外形、排列方式对应了这里强盛的西风,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积雪,方便维护。
三翼各有其功能。一翼为在这里过冬的科学家提供住宿,另一翼则归属夏季团队,第三翼为实验室所在区域。三翼连接之处为社交空间,有餐馆、图书馆提供娱乐功能。
位于南极洲特拉诺瓦湾的张保皋站
张保皋站一共有 16 栋楼,除主建筑外,另外包括发电站、卫星天线、以及重型装备的维修区等。利用太阳能,科考站同样可以利用清洁能源自行发电、储能。
泰山站 - 中国
说起大众印象中的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一定是第一个被想起的名字。
长城站现已服役 35 年。如今,中国在南极大陆已有四个科考站。第四位成员、“后起之秀”泰山站于 2014 年竣工,造型让人耳目一新。
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度夏站——泰山站
有人说它像灯笼,也有人说像UFO。无论如何,它的环形造型带来了开阔的视野,而略带坡度的表面,使得强风可以顺利带走积雪。建筑材料上,泰山站选用了耐低温的特种钢,并将主建筑架空,为的也是减少积雪。
泰山站在设计外壳时,参考了高尔夫球的造型:高尔夫球表面凹凸不平,减少了风阻;而泰山站外壳上采用有波纹的夹芯保温钢板,就是依据这个道理而来。
主建筑分为三层,底层是科考站的设备设施,顶层负责科研,二层则是科学家们的生活区域。同时,泰山站也部分采用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这里的居住舒适度也有了一定提升。在这里,我国的度夏站第一次配置了洗澡设施;圆形客厅有模拟昼夜变化的LED灯;房间的供暖口也设置在腰部高度,目的是让队员们能生活得更舒适。
远远望去,泰山站就是我们中国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南极洲的土地之上。
近年来,这样极具未来感的设计,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随着人类活动在南极洲越来越频繁,科考站的工作效率、能源利用率、耐用性,都必须得到提升,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类对南极大陆的影响,守护住这一片人类共有的净土。
哈雷六号内部,正在忙碌的科学家
而南极洲的极端气候条件,让人不免联想到太空、联想到未来我们将会抵达的其他星球。此时,这些极端条件下的设计,将为我们建造外星定居点,提供最宝贵的经验。
世界尽头也许冷酷,但有美妙的设计在,仙境依旧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