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史
zjg728
zjg728 Lv.9
2008年02月22日 15:29:47
只看楼主

长江流域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可以分为4个时期: (一)秦以前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航运,自巴蜀至荆楚,自荆梦至吴越,干支流上交通频繁。此后人工运渠渐多。《史记.河渠书》记楚地西部有渠通汉水云梦之野,东部有渠通鸿沟江淮之间,吴地有渠通三江五湖,蜀地则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这些渠道都可通航,还可引水灌溉,航运灌溉之利之遍及上中下游。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铸造的鄂君启节中的舟节(商运通行证),详细记述了自鄂城(今湖北鄂城县)通向长江干支流的航线。向南有洞庭湖水系,由湘水可通今广西全州及湖南郴县一带;向西沿长江干流可通江陵,向东沿长江干流可通安徽视阳;向北由汉水、唐白河可通今河南南阳市。所涉及的省、自治区为鄂、湘、豫、桂、赣、皖等。先秦长江下游向南水运陈江南运河外,还有中江水道,自今芜湖东沿水阳江,通太湖。

长江流域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可以分为4个时期:

(一)秦以前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航运,自巴蜀至荆楚,自荆梦至吴越,干支流上交通频繁。此后人工运渠渐多。《史记.河渠书》记楚地西部有渠通汉水云梦之野,东部有渠通鸿沟江淮之间,吴地有渠通三江五湖,蜀地则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这些渠道都可通航,还可引水灌溉,航运灌溉之利之遍及上中下游。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铸造的鄂君启节中的舟节(商运通行证),详细记述了自鄂城(今湖北鄂城县)通向长江干支流的航线。向南有洞庭湖水系,由湘水可通今广西全州及湖南郴县一带;向西沿长江干流可通江陵,向东沿长江干流可通安徽视阳;向北由汉水、唐白河可通今河南南阳市。所涉及的省、自治区为鄂、湘、豫、桂、赣、皖等。先秦长江下游向南水运陈江南运河外,还有中江水道,自今芜湖东沿水阳江,通太湖。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楚部郑(在今宜城县南8km),筑堰遏部水(今蛮河)灌城,后人利用这一渠堰开为渠塘结合的灌区,可灌田三千顷。秦昭王宋年(约公元前256一前250年)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分氓江水灌溉成都平原。

(二)秦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公元589年)

1.航运秦灭六国后,为了统一岭南,命监郡御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即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水运由关中可以到达广州。

汉代江南运河已经形成。西汉早期吴王刘没曾开莱美沟运河自广陵(今扬州)至海陵(今泰县),即今通扬运河的前身。汉武帝时曾试图开通汉水支流褒水和渭水支流斜水的运道,中间经过一段陆运,以江、汉、褒、斜水道代替以渭水、黄河、淹渠、泅水、邢沟到长江的运道,但未成功。相传东汉初马援南征曾重修灵渠。东汉安帝时武都太守虞诩开嘉陵江上游沮县(今略阳东)至下辩(今成县)运道。

三国时,江淮水运除邪沟外,《水经注》上还记载了长江通巢湖、南肥水、东肥水至淮河的水道沟通情况,但历来对此运道的存在与否有两种不同意见。孙吴自今丹阳至句容间开破岗读、通秦淮河,再通长江,是最早设堰泳的运渠。萧梁时又在其南平行开上容读。

西晋杜预在荆州开江汉之间的杨夏运河,过江与洞庭湖连通,缩短汉水、江水、湘水间水运路程。相传东晋元帝时也在江汉之间开槽渠至江陵。

自东汉至南北朝邢沟多次改线,东晋时已设有水门、堰漆等,自今扬州向仪征的运河也已经开通。隋初又整修部沟,当时名山阳读。江南运河镇江段亦设有堰债。六朝以长江为天险,以荆州为军事重镇,荆州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的水运竭力保持畅通。长江支流、汉、湘、赣等江的水运也极频繁。

2.农田水利西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氓江流域筑激堰,在武阳县(今彭山县东)引眠江水筑大堰,开六水门灌溉。王莽时益州太守文齐兴修滇池水利溉田二千余顷。蜀汉时都江堰和汉中灌溉都在发挥作用。

汉水上游的山河堰相传创自西汉萧何。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在今后白河流域创建六门妈、钳卢胶等大量灌溉工程,并制定用水制度。东汉初,太守社诗又整修并创制“水排”,西晋杜预、南朝宋刘秀之、沈亮,又兴复扩建。东汉时汉水支流蛮河流域除白起渠外还扩建水里沟溉田七百顷。三国时沮漳河上游,接蛮河流域的沮中地区是有名的灌区。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将周泰在津坪屯田,于渣水支流淌水上建堰引水灌田数千顷。孙吴时还在巴水及富水上兴屯田水利。东晋时在松滋附近曾开渠引水溉稻田,相传南朝宋年间在枝江(今枝城东)也筑堰灌溉,还在南昌南塘筑堤立水门。安徽。江苏境内兴修工程更多。北岸有吴破(今潜山县西),七门堰(今舒城西南)。后者相传是西汉初羹颌俱刘信创建。东汉建安时刘黎屯田,对这两项工程都利用过。东汉章和元年(87年)马棱为广陵太守,在扬州境内兴修破湖溉田二万余顷;初平中(190年左右)陈登修广陵水利,筑有陈公塘等工程。今安徽和县境亦相传有三国孙吴时所开水利。今南京附近,六朝塘堰很多,其中以句容县西南赤山湖为最大。相传吴赤乌时修塘引水成湖,南齐时又修,唐代曾两次修复,周长百里,溉田万顷,至近代湮废。孙吴永安三年(260年)修丹阳湖田,作浦里塘,但未成功。西晋时开丹阳练湖。东晋大兴四年(321年)修曲阿新丰塘(在今镇江东南18km),灌溉附近四县田八百顷。

3.治河防洪及其他西汉初年江汉开始有洪水灾害的记载。西汉目后三年(公元前185年),江、汉溢,淹4000多家;后五年H水又溢,淹万余家,都发生在荆江段及汉水中游。汉代襄阳附近汉水上已有大堤。东晋时修江陵城南金堤,为荆江堤防的开始。南北朝时,今武汉和优江上也有了堤防。长江口附近,相传东晋时已有海堤。

魏晋南北朝时,常用水攻战,因而形成人为水灾。孙吴赤乌十三年(250年)“遣军十万作堂邑(今六合县)涂塘,以淹北道”。涂塘在今六合县西28km滁河上,当时是防御魏兵。后20年吴将陆抗在江陵城北筑大堰变水防御,五代时重筑,南宋时筑成三海八柜冰柜),防御北兵,元统一后废除。南北朝时,江陵曾多次被掘江堤灌城。

(三)隋、唐、两宋时期(581~1279年)

全国农业经济重。已逐渐南移,长江流域水利大量开发。

1.航运 长江干流航道唐代已极兴盛,三峡以下扬州、洪州(南昌)、鄂州(武汉)等都建了重要河港。单船载重至万五以上,水手多至数百,船上有街巷和菜园。

隋代扩大改建环沟和江南运河。唐后期灵渠上已建有18重斗门,宋代最多时有36斗。自泽渠、邢沟通长江,西可以至巴蜀。南行有三路至广州:经江南运河至杭州,由富春江至浙南转陆路人信江,经赣江,陆路过大庚岭,入北江至广州;经长江直入赣江;入湘江过灵渠,由西路至广州。

唐景龙年间(707~710年)崔提开汉水支流丹水通商州(今商县),陆运一段,至蓝田人潮水,通渭水,法运至长安。中唐以后常利用丹水航道,曾有开运渠之说,但未实行。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发数万人开白河运河,通蔡河,至体京。自南阳下向口,筑堰,空白河水北流,共开百余里至方城,因地势过高停止。后10年开江陵城港河至狮子口,人汉水,通襄阳,成功后又议开白河北通洋渠,亦未实行。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港以镇江北渡江,绕瓜步洲需迂回六十里,乃于瓜洲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至扬子县接淮扬运河,并立伊娄律,直渡江只需二十里。唐末台候于水阳江建五堰,行小船至傈水通太湖。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又开这一河道自芜湖,由宣溪、深水可转通江南运河。北宋时曾修治今安徽境内大江若干段。自唐代即曾尝试自泅州淮河开直河通长江,都未成功。北宋崇宁二年(110年)开遇明河,自真州(今仪征县)宣化镇江口至泅州淮河口,五年完工,用以代替部沟,后不久淤废。淮扬及真扬运河唐宋以陈公塘为主要补充水柜。唐宋江南运河以练湖为重要水柜。湖水放一寸,河水长一尺。唐代曾开常州孟读直通大江,宋代自江南运河通江之港还多些。

免费打赏
zjg728
2008年02月22日 15:32:43
2楼
2.农田水利都江堰至唐代日益完善。开元、天宝年间章仇兼琼又引氓江等水兴修多处灌溉工程,大者如彭山、新津之通济堰。远济堰。前者溉田一千六百顷,五代重修,合两堰为一,宋代溉田三千四百顷,至今还发挥作用。成都之北沧江上源,唐宋亦多灌溉工程。

沅江流域武陵一带(今常德市)唐代为一水利区,溉田千顷以上的工程有: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增修城西北的北塔堰;大历五年770年)修复城东北的桂破;长庆元年至二年(821~822年)兴筑的考功堰及右史渠等,后者灌溉农田二千顷。湘江流域五代时修长沙角塘,号称灌田万顷,南宋时曾重修。赣江流域,唐元和三年(808年)洪州刺史韦丹在南昌一带兴水利,开被塘598座,溉田一万二千顷。九江、邵阳也有水利工程兴筑,宜春开了李渠。

江陵境内唐贞元八年(792年)李皋曾堵塞古堤决口,开垦良田五千顷。宋代汉水流域兴建水利较多。汉中引褒水的山河堰,北宋已有记载,南宋初扩大溉田至二千三百顷。汉水中游南阳一带,嘉拓、治平年间(105~106年)唐州(治今唐河县)知州赵尚宽和高斌,兴复旧肢渠,号称溉田四万顷。襄阳一带威千二年(999年)漳河上有堰引水溉田三千顷;宜城蛮河引水溉田三百顷。至和二年(1055年)浚宜城长渠,后11年又开长缓和水渠沟通,号称溉田六千顷。熙宁年间大兴水利,漳河灌区称扩大至六千六百余顷。南宋时汉水中游为金来边界,多兴屯田水利,水渠、长渠曾整修七八次。绍定元年(1228年)宋将孟拱于枣阳创筑平虏堰,称灌田十万顷。

皖南青大江、水阳江流域唐代南陵县大农胶称溉田千顷;永丰肢,两宋都曾修过,各灌三五万亩。宣城县有德政波,其余尚有不少小型破塘。常州一带唐大历、元和年间曾引江灌溉。元和八年(813年)孟简开盘读,溉田四千顷,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处。唐中期以后今皖南、苏南圩田及围田迅速发展。圩田最早出现在皖南及丹阳、石臼等湖区,以后太湖流域出现围田或圩田是一类。湖南。湖北称境。江东(今南京以南至皖南一带)圩田,五代已大量开发。大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北宋中期皖南沿江已有圩千区以上。其中最大的是宣州政和圩和垦石臼湖形成的永丰圩等。南宋时江北沿江及巢湖流域、江西部阳湖流域,上至荆江南北都已有了圩洗。南宋初沿荆江上下营田,淳信时(约1241~1252年)宋将益衰自种归至汉口沿江屯田,筑堰募民垦田四十八万八千余顷。

3.防洪治河唐宋荆江堤防逐渐修筑,宋代江陵附近有寸金堤、沙市堤、黄潭堤等,南宋荆江北岸堤防已大致连成一片,南岸也有不少堤防。乾道时(1170年左右)上自枝江下至石首、行阳,堤防已很普遍,两岸分流穴口陆续堵塞。汉水下游,五代时已逐渐修筑,南宋时已渐成一体。其余如武汉上下、赣水下游都有了堤防。江苏境内有潮段江岸,宋代已出现了海堤。

(四)元、明、清、民国时期(1280~1949年)

1.航运 元代更打通京杭运河全线,对江南运河及江淮间运河虽有所整修,但其成就远不如北宋。复阐、澳闸都不再使用。练湖、陈公塘等水柜日益淤浅。明代建立较完善的管理制度。长江上游来船常从仪真人运河,从江南运河过江的船,常从瓜洲人运河。仪真瓜洲江口多设闸坝控制,并有疏浚制度。明代前期和中期江南运河北行船有时经常州孟汝河过江,直接北岸白塔河,再经宜陵接通扬运河,再转入京杭运河。还有部分船只从德胜河过江,接泰州北新河。镇江段运河也有分叉河道过江。清代丹阳、镇江段运河有挑浚制度,练湖已失掉作用。

明初建都南京,曾开胭脂河由太湖、肯溪经固城、石臼诸湖通秦淮河。自水阳江通太湖的旧运道也一度利用过,后建东坝拦断。扬州东北之湾头东通通州(今南通)界,有通扬运河,又名运盐河,有各分支通沿海各盐场。

清代为运输云南的铜,曾加定金沙江运道,至近代轮船运输,运量猛增,但为外国人所把持,长江反成为帝国主义人侵的通途。

2.农田水利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赔思丁修昆明东北松花坝,号称灌田万顷。又疏浚滇池出口——海口。明清两代续修盘龙江等六河灌渠。明清多次大修滇池水利,并建海口石闸。1912年于海口修成石龙坝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都江堰在元、明都曾大修过,清初衰落,至乾隆时始恢复,道光、光绪中曾大修。

元代及明前期长江中下游沿江及汉水下游大量发展圩洗。明中期以后至清代,洞庭湖地区发展极快,清中期以后以侵占水域太多,湖泊蓄泄作用减少,屡次刨毁圩洗,但增修多于废毁,至民国末年湖南境内已有圩坑近千处。皖北、苏北圩田至明代已与江南媲美,西自和州、无为,东至泰兴、江都都大量修建。至清代,安徽长江两岸几乎每县都有,大圩常有田数十万亩。江西南昌附近及邵阳湖区圩境也有很大发展。元代以后,太湖流域治理常以疏浚排水为主。排水入江水道有测河、白布等河浦,明清时有数百次修治。

3.治河防洪 元明清时荆江大堤已完善,决溢亦随之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初至清末约平均10年左右有一次决溢。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荆江大水,淹没江陵城,用银二百万两,修复12县20余处决口。以后加强堤防修筑和守护。荆江南北古有九穴十三口之说,至清末仅有南岸4口。汉水下游两岸堤防自钟祥以下,明代已连成整体,决溢亦多。湘、资、沉、澄诸河下游亦有局部堤防,洞庭湖堤防往往和圩烷堤防不分。岳阳至武昌江南岸三百里堤防至清代亦形成。自武汉至黄石堤防,民国时也修成了。北岸自行阳至新春,宋代已有局部堤防,民国时已连成长堤。黄梅、广济大堤起源于明前期。安徽境之同马大堤则起源于清道光时,至1957年才完成。赣江干支流及挪阳湖堤防民国时共长约1500km,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历代修防亦勤。安徽北岸无为大堤起源于宋明,南岸堤防断续不相接,民国时两岸堤防共约1300km。江苏境内两岸有堤,多为防御风潮的海堤,起源于宋代,民国时长约400km。1931年长江大水,灾区遍及湘鄂以下5省,大修干支流堤防约2500km。1935年又一次大水,仅次于1931年。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