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管线综合设计和CAD管线综合的比较
中华土味女孩
2019年06月19日 17:00:38
只看楼主

最近看在用Revit做一个三维管线综合的项目,和施工方做二维管线综合的工程师交流了下,觉得BIM三维管线综合设计优势明显,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所在,正好看到了一篇文章做了对这方面做了总结,拿过来跟大家分享下: 1  传统二维管线综合的缺陷 在大型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设备管线的布置由于系统繁多、布局复杂,常常出现管线之间或管线与结构构件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况,给施工带来麻烦,影响建筑室内净高,造成返工或浪费,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传统的设计流程中通过二维管线综合设计来协调各专业的管线布置,但它只是将各专业的平面管线布置图进行简单的叠加,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各种系统管线的相对位置,进而确定各管线的原则性标高,再针对关键部位绘制局部的剖面图。总的来说存在以下缺陷:

最近看在用Revit做一个三维管线综合的项目,和施工方做二维管线综合的工程师交流了下,觉得BIM三维管线综合设计优势明显,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所在,正好看到了一篇文章做了对这方面做了总结,拿过来跟大家分享下:

1  传统二维管线综合的缺陷


在大型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设备管线的布置由于系统繁多、布局复杂,常常出现管线之间或管线与结构构件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况,给施工带来麻烦,影响建筑室内净高,造成返工或浪费,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传统的设计流程中通过二维管线综合设计来协调各专业的管线布置,但它只是将各专业的平面管线布置图进行简单的叠加,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各种系统管线的相对位置,进而确定各管线的原则性标高,再针对关键部位绘制局部的剖面图。总的来说存在以下缺陷:

(1)管线交叉的地方靠人眼观察,难以进行全面的分析,碰撞无法完全暴露及避免。特别是对于大型的、结构体系复杂的建筑,在梁高变化较大的地方,常常解决了管线之间的碰撞,却忽略了管线与梁之间的碰撞。

(2)管线交叉的处理均为局部调整,很难将管线的连贯性考虑进去,可能会顾此失彼,解决了一处碰撞,又带来别处的碰撞。

(3)管线标高多为原则性确定相对位置,仅局部绘制剖面的位置有精确定位,大量管线没有全面精确地确定标高。

(4)多专业叠合的二维平面图纸图面复杂繁乱,不够直观。仅通过“平面+局部剖面”的方式,对于多管交叉的复杂部位表达不够充分。

(5)虽然以各专业的工艺布置要求为指导原则进行布置,但由于空间、结构体系的复杂性,有时无法完全满足设计原则,尤其在净空要求非常高的情况下,需要因地制宜地变通布置方式,这时二维的管线综合设计方式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

    由于传统的二维管线综合设计存在以上不足,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管线综合设计方式就成为针对大型复杂建筑管线布置问题的优选解决方案

  2  BIM三维管线设计的优势分析

对于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管线综合设计有着明显的优势及意义。BIM模型是对整个建筑设计的一次“预演”,建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全面的“三维校审”过程。在此过程中可发现大量隐藏在设计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涉及规范,但跟专业配合紧密相关,或者属于空间高度上的冲突,在传统的单专业校审过程中很难被发现。与传统2D管线综合对比,三维管线综合设计的优势具体体现在:

(1)BIM模型将所有专业放在同一模型中,对专业协调的结果进行全面检验,专业之间的冲突、高度方向上的碰撞是考量的重点。模型均按真实尺度建模,传统表达予以省略的部分(如管道保温层等)均得以展现,从而将一些看上去没问题,而实际上却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


(2)土建及设备全专业建模并协调优化,全方位的三维模型可在任意位置剖切大样及轴测图大样,观察并调整该处管线的标高关系。

(3)BIM软件可全面检测管线之间、管线与土建之间的所有碰撞问题,并反提给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调整,理论上可消除所有管线碰撞问题。


(4)对管线标高进行全面精确的定位,同时以技术手段直观反映楼层净高的分布状态,轻松发现影响净高的瓶颈位置,从而优化设计,精确控制净高及吊顶高度。

(5)除了传统的图纸表现,再辅以局部剖面及局部轴测图,管线关系一目了然。三维的BIM模型还可浏览、漫游,以多种手段进行直观的表现。


(6)由于BIM模型已集成了各种设备管线的信息数据,因此还可以对设备管线进行精确的列表统计,部分替代设备算量的工作。

总之,BIM三维管线综合设计能更直观、明了、高效、充分、精确的帮助我们协调各专业的管线布置。



免费打赏
liupoquan
2019年07月06日 13:29:49
2楼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

回复
a_kang
2019年08月15日 10:09:03
3楼

很好的资料,感谢分享了!

回复
yangyusheng009
2019年12月06日 09:19:11
4楼

谢谢楼主分享资料,好好学习一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