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针对我国各大城市“雨后看海”的现状和难题,国家已出台并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治本之策,并一定程度上调整水资源配置,使暴雨变“灾”为“益”。目前,中央财政已支持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在内的30个试点城市。“十三五”规划也将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城建改造的重点方向。 8月16日,“暴雨君”再次来袭,这次不得不进入“看海模式”的是山东济南。从早晨5点到9点20分,济南市区平均降雨量突破了50毫米,全济南大概5小时降下了340个“大明湖”,市内多路段积水严重。
[提要]针对我国各大城市“雨后看海”的现状和难题,国家已出台并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治本之策,并一定程度上调整水资源配置,使暴雨变“灾”为“益”。目前,中央财政已支持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在内的30个试点城市。“十三五”规划也将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城建改造的重点方向。
8月16日,“暴雨君”再次来袭,这次不得不进入“看海模式”的是山东济南。从早晨5点到9点20分,济南市区平均降雨量突破了50毫米,全济南大概5小时降下了340个“大明湖”,市内多路段积水严重。
入夏以来,席卷中国南北的特大雨情一直牵动着众人的心。暴雨袭击下,7月上旬的武汉几成“孤岛”,山西太原内涝严重,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葫芦岛等城市也纷纷沦陷,暴雨各色预警频发,道路积水,地铁倒灌,出行困难。特大暴雨带给城市排水系统的考验被搬上了台面,成了多方瞩目的焦点。
针对我国各大城市“雨后看海”的现状和难题,国家已出台并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治本之策,并一定程度上调整水资源配置,使暴雨变“灾”为“益”。目前,中央财政已支持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在内的30个试点城市。“十三五”规划也将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城建改造的重点方向。
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雨水花园、线性排水明沟、下沉式绿地、透水混凝土、植被缓冲带、人行透水砖等多样化方式。当然,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不容忽视。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处在移动互联网和前沿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运用现代化优势更好更快的完成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是当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正是工程施工时的一大选择。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日趋成熟,其在城市的绿色建设和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BIM技术至少凸显以下价值:
一是从智慧管廊的系统构建角度。基于GIS BIM 大数据的结合构建全维度智慧管廊系统,可实现智慧管廊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数据采集、移交、转移、验收。能够为综合管廊的规划选线、协同设计、施工管控、资产管理、风险跟踪、联动预警、培训演练和应急指挥等提供综合的智能化管理。
尤其这几年虚拟现实和智能化设备的发展,还可以和大数据、传感设备、AR(增强显示)结合促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与移动设备、可穿戴装备、通过AR技术还原现实,实现综合管廊的隐蔽工程穿透式地数据的查询,促进智慧管廊的模拟和可视化。
二是从城市系统构建角度。随着对城市的认识,如何构建城市从单体建筑走向全系统运行管理。所有的智能建造,意识,构建,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体系。城市是生命体,建筑是细胞,从BIM到城市CIM,应该是一个从细胞到生命体之间的变化。未来可以BIM为“细胞”构建城市CIM的工作底板,多种数据的导入,可促进对例如:交通流、水流、气流、固废物的排泄等的全系统模拟管理,对城市的安全系统进行全景式的监测、维护和应急化优化,避免城市的各种突发性事件。
三是优化建筑这个“城市最基本的生命单元”角度。通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促进建筑的更绿色、低碳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各种极端性气候。“如果说不同的建筑是城市的器官,那么BIM技术就是保障各器官健康运行的新鲜血液。”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公司BIM总经理汪少山曾表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每一项工程,都是这个城市新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BIM技术在电脑里面预先建造一遍,并且通过“三端一云”技术推送到现场,指导实际的施工,可谓工程建设最简单高效的步骤。同时,基于BIM的平台,实现建筑的能耗管理、环境监测等运维管理,能够保障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进一步协调。
告别“市内看海”,让城市暴雨不再被恐惧、被视为灾难。建筑产业互联网时代,以广联达为代表的建设行业各企业对建筑信息化的落地应用,正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