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应对
前 言 我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降水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很大,加之人口众多,受水旱灾害威胁的土地不断开发利用,水旱灾害频发,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较大的洪涝灾害有1092次、干旱灾害有1056次,其中造成10万人以上人员死亡的水旱灾害时有发生,水旱灾害历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防洪抗旱工程建设,我国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有了较大提高,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相结合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尤其近10年来实现整体性跃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逐步消灭了困扰我国几千年的大水大灾难、大旱大饥荒的状况。据中国工程院研究成果,目前我国防洪能力已升级到较安全水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相对靠前。
抗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实践启示和检视思考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 针对官厅山峡突发洪水, 官厅水库关闸错峰,拦蓄洪水累计0.7亿 m 3 ,削峰率达96.5% 。图为官厅水库 摄/袁博宇 2023年7月28日至8月1日,受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华北地区出现1963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海河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党中央时刻牵挂受灾地区人民安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在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连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水利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防汛抗洪救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头等大事来抓。在水利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水利系统闻“汛”而动、尽锐出击、昼夜鏖战,坚决打赢抗击严重洪涝灾害这场硬仗,奋力夺取了防汛抗洪的决定性胜利。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水水文测报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 天津黄白桥水文站工作人 员冒雨做测流准备 摄/ 王鹏 翔 海河流域属于华北地区,每年七、八月份为防汛关键期,多突发性和局地性降水,强降水主要集中于2~3次降水过程。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至今仍然让人记忆深刻。极端暴雨洪水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每年汛期全国江河最重要的防御目标。2023年7月28日至8月1日,在第5号台风“杜苏芮”北上残余环流及副热带高压和太行山、燕山山脉地形共同影响下,海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长历时强降雨过程,大清河和永定河发生特大洪水,子牙河发生大洪水,北运河和漳卫河发生较大洪水,综合判定海河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水文系统科学应对、主动作为,加密监测频次,强化应急监测,全面监视雨水情发展,及时掌握和准确预报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发展变化过程,为有效运用防洪工程措施和科学制定防汛对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夺取海河流域防汛减灾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