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 -外高桥、太仓、洋山、衢黄
作者:瞿世民 来源:《中国远洋》2003年第10期 笔者在上发海南模中学就读时对郑和下西洋的地理大发现很感兴趣。孙中山的“东方大港”也令人向往。从1952年考入河海大学水道港口系到1956年毕业后到上海港务局工作,一直在业余研究“东方大港”的深水港址。30年后笔者终于发现了长江口外围所有深水资源。这些港址中,马迹山已建成我国最大矿石中转码头,洋山港又被作为“上海航运中心”深水港址启动。可是各时期的深水港标准不同,应在洋山港良好开端基础上继往开来,建设永恒的深水港。 一、船舶大型化的“顶”在哪里 1991年决策耗资160亿将长江口从-7米增深至-12.5米以建“中心”的依据是当时吃水12米载箱4400TEU的第四代集装箱船是到“顶”的船。1995年开工时吃水14米的第五代船已出现。但未修改设计或重新审议,而是照“既定方针办”。最近才听说第三期工程有可能不上。 1995年第五代船出现,许多专家认为吃水14米,载箱5250TEU的第五代船已基本到顶,又受某外国权威误导,认为15000TEU集装箱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