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开展, 隧道工程已成为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等大型项目中的重要工程。在这种形势下, 隧道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本文阐述了隧道塌方及其危害,分析了塌方产生原因,总结了塌方防治措施。 关键词:公路隧道 塌方 原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隧道施工地质情况千变万化,必须根据地质情况、围岩稳定情况等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塌方以其高发性、高危性严重威胁着隧道施工安全,防塌、治塌工作已经成为隧道施工的首要问题。一旦塌方要实施有效的塌方处理方法,并立即组织实施。尽可能的减少塌方损失。 一、隧道塌方及其危害 1、隧道塌方 近几年来,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越来越频繁,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隧道塌方是施工中较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之一。所谓隧道塌方是指施工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造成塌落主要是因为在开挖时,隧道周围的松软岩体由于土体压力的作用而产生了裂缝破坏。还有可能是因为围岩内部早已经有节理和层理松弛剥落的现象。隧道塌方事故随
隧道施工局部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案
1.佛岭隧道主要地质特点 佛岭隧道为左右分离式曲线特长隧道,位于黄山市歙县境内的佛岭山脚下,是安徽省在建高速公路绩(溪)黄(山)高速公路的重、难点工程,是安徽省境内目前最长的公路隧道,隧道全长3904m,隧道起点里程为:ZK24+459,YK24+516,终点里程为:ZK28+163,YK28+420。根据地质勘测,佛岭隧道的地质状况较差,隧区有五条大断层穿越,断层使围岩级别降低,破碎带处为Ⅴ级,影响段为Ⅳ级,易产生洞顶坍落、冒顶,成洞条件差;隧道进口段和出口段,节理裂隙及风化裂隙极为发育,岩体呈碎裂状,局部呈散体状结构,隧道施工开挖切削原有山坡和山体,破坏其原有平衡,易造成落石、掉块及坍塌;隧道进出口于山体一侧通过,特别是左线
塌方变形隧道原因分析与处治措施与案例分析
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施工安全和隧道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塌方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条件、设计因素、施工方法和管理等。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治措施。 地质条件1. 复杂性地质条件:如断层、破碎带、软土层等,这些地质条件容易导致隧道结构不稳定。2. 地下水:地下水压力、渗流、地下水位变化等都可能导致围岩稳定性下降。3. 高地应力:高地应力环境下,围岩容易产生岩爆或大变形。 设计因素1. 设计不合理:如隧道位置选择不当,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或设计参数选取不准确。2. 支护设计不足: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围岩的实际情况。 施工方法1. 施工工艺不当:如钻爆法中爆破设计不合理,导致围岩损伤。
新开岭隧道围岩软弱夹层段塌方原因及工程对策
以新开岭隧道软弱夹层塌方段为工程背景,详细论述其塌方原因和采取的工程对策,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定。 研究表明: 地质因素是引起工程塌方的主要原因,做好掌子面地质描述工作,及时分析和预测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确保围岩级别判定准确和支护参数满足强度要求是减少塌方的关键; 增强塌方影响区段支护强度,封闭塌方体围岩,提高塌方区支护强度并及时施作,填充塌腔体是处理塌方有效手段; 塌方段初期支护结构最终趋于稳定,说明该工程对策有效、安全、可靠,其具体施工方案可为类似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下隧道工程开挖前,围岩应力在初始地应力场处于三轴压力的平衡状态。当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调整分布,使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恶化,引起围岩产生位移,形成松弛。当围岩无自稳能力且支护结构没及时形成或强度不足时,引起隧道塌方,从而延误工期、增加工程造价,也会对现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