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场
根据相应的规范条文规定,一般建筑(隔震建筑和消能减振部位除外)在不同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场地类别下,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不同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分别按不同烈度取值,见表3-1和表3-2。建筑设防类别不同时,计算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见表3-3。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措施(烈度) 表3-1建筑类别 场地类别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甲、乙类 Ⅰ~Ⅳ 7 8 8 9 9 9丙类 Ⅰ~Ⅳ 6 7 7 8 8 9+丁类 Ⅰ~Ⅳ 6 7 7 8- 8- 9-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表3-2建筑类别 场地类别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甲、乙类 Ⅰ 6 7 7 8 8 9 Ⅱ 7 8 8 9 9 9+ Ⅲ、Ⅳ 7 8 8+ 9 9+ 9+ 续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是怎样确定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规定: 3.0.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3.0.2.2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3.0.2.3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丙、丁类的建筑。 3.0.2.4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 3.0.3各类建筑的抗震设计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3.1甲类建筑,应按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加强抗
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怎么换算?
我猜你是想问震中烈度和震级的换算公式。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对应关系有个经验公式表示(相似的地质条件下,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烈度越高):震级=0.58震中烈度+1.5由这个公式估算,8级地震对应的震中烈度为11.2度,6级地震对应的震中烈度为7.76度(注意:这里指震中烈度)。震级每增加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烈度每增加一度,地面加速度约增加一倍。6级与8级,能量相差900倍,11度和8度,地面加速度相差8倍呢。算算看,若把建筑物设防烈度8度误说成能抗8级地震,误差会有多惊人吧。震级可以用来形容本次地震的能量大小,下图有震级和能量的换算公式。比如汶川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2008年汶川地震震中烈度是11度,震级是里氏8.0级。抗震设防烈度我们放最后说。烈度是本地破坏程度大小,所以是地震发生后才能评定的。从抗震设计的要求来看,宏观标志不能直接应用,要有表征地面运动的物理量供设计采用。有些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了与地震烈度相应的地震加速度,但各国的取值不一。我们国家的烈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