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2005年9月27日为配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根据学会的安排决定在代表大会期间举办学术研讨会。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将具体征文要求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水土保持――人与自然和谐二.会议议题1.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2.水土流失规律与防治对策3.水土流失及其灾害评价4.水土保持管理与政策法规5.林业生态建设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6.小流域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7.水土流失(石化、沙化、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及预报8.开发建设过程的水土流失防治9.水土保持与重要水源地保护(含面源污染控制10.水土保持农牧措施三. 征稿要求1.论文需报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全文不超8000字。请在稿件左上角标明“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学术研讨会征文”字样2.论文应完整,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
关于水土保持的一些新的想法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魏岘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自序》较系统地阐述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及其改善河川水文条件等。明代刘天和提出“沿河六柳”(即卧柳、编柳、浸柳、深柳、低柳、高柳),巧妙地利用林木,特别是活柳调节洪峰顶溜归槽的特殊功能以治河保堤,至今仍不失为有效措施。山区人民群众所以历来对村庄和住宅前后的“照山”和“靠山”备加爱护,主要是由于他们认识到这是森林保持水土在生活上的重大作用。至于在生产上广泛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方法,以护坡、保土、护田、护路、保护水利设施(渠道、水塘、水库、水工建筑物等),防护河川,防止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在中国的一些水土流失地区,都有着长期的历史传统。水土保持作为现代科学的分支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出现时,水土保持学科的先驱者即在山东崂山、山西五台山等地研究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用。1934年陕西省林务局在渭河沿岸冲积滩地,采用柳树、白杨、白榆、臭椿等进行造林,并创设了天水县林场、宝鸡县林场等若干处。此后,在沟道治理中应用各种活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