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挡土墙设计案例试题(水土保持)
案例1:某沟道两岸为土质岸坡,冲刷严重,沟底宽约500m,沟道中段为弯曲段。现对该沟道护岸治理,过流断面为矩形,根据洪水计算及水力学计算拟定改造后的沟底宽为40m,平均水深2.5m,弯曲段曲率半径400m,洪峰流量600 m3/s。若左岸山坡需布设浆砌石排水明渠与沟道相接,洪峰流量约为1.1m3/s,过水面积1.0m2,则明渠弯道半径应多少:王老师ppt中的解题过程是这样的:V=600/(40×2.5)=6(m/s);R0≥1.1×V2A0.5+12(m)=1.1×62×10.5+12=51.6 m,R0≥5B(B为水面宽度)=5×40=200m排水明渠弯曲段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最小容许半径(式6-5-6,P348)及渠底宽的5倍;个人对于公式的使用上有一些疑惑,1、P348页的R0=1.1×V2A0.5+12公式中注明V、A都是指渠道的参数,,而案例中的解答是V用的是河道的流速,而A用的是渠道的断面
关于水土保持的一些新的想法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魏岘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自序》较系统地阐述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及其改善河川水文条件等。明代刘天和提出“沿河六柳”(即卧柳、编柳、浸柳、深柳、低柳、高柳),巧妙地利用林木,特别是活柳调节洪峰顶溜归槽的特殊功能以治河保堤,至今仍不失为有效措施。山区人民群众所以历来对村庄和住宅前后的“照山”和“靠山”备加爱护,主要是由于他们认识到这是森林保持水土在生活上的重大作用。至于在生产上广泛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方法,以护坡、保土、护田、护路、保护水利设施(渠道、水塘、水库、水工建筑物等),防护河川,防止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在中国的一些水土流失地区,都有着长期的历史传统。水土保持作为现代科学的分支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出现时,水土保持学科的先驱者即在山东崂山、山西五台山等地研究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用。1934年陕西省林务局在渭河沿岸冲积滩地,采用柳树、白杨、白榆、臭椿等进行造林,并创设了天水县林场、宝鸡县林场等若干处。此后,在沟道治理中应用各种活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