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北京标本”解读
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沈阳召开全国部分省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座谈会,18个省、9个市的主管部门及专家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北京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呈现了七方面特点: ——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组织保障。 北京市将推进住宅产业化作为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施工和提升住宅品质的重要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作思路,采取奖励措施,政策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0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住宅产业化。2011年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将住宅产业化目标任务提升为建筑节能工作的一项约束性指标。2013年发布了《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北京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将推动住宅产业化的相关工作列为实施绿色建筑的重要任务,建立了住宅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保障性住房实施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产业化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工作。 ——明确推进重点,强化源头
浅析建筑经济与住宅产业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工业化流程操作手段形成了普遍的运行方式,企业竞争带来的商业化利润追求促使企业把成本压缩到最低,同时提高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认可度。而住宅产业化主要在于描述住宅在生产过程、供应流程等方面的工业化。说简单点,工业化流程就好像流水线作业,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住宅工业化流程,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就是对住宅成品实施标准化运作。 一、传统建筑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传统建筑经济最多的评价便是粗放型经济体,即便它借助“类资源性产业”等先天优势可以取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原材料成本、劳动力资源成本以及消费者的实际所需等诸多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大,就使得企业在维持良好利润的基础上还能满足业主实际生活所需成了建筑经济中不得不提高重视的问题。建筑经济企业必须解决好质量以及利润间存在的矛盾,而处理好这方面问题的前提是从内部找到矛盾形成的根源,然后从产业的性状作深入分析和探讨,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改善方案。所以产业化是建筑经济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确保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也才将粗放型生
探讨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
目前房地产发展扩张以机会为主导、以项目为核心,部分城市住宅产品阶段性市场供不应求,大部分开发企业仍以谋求土地溢价为主,只有少数品牌地产公司正向产品与品牌溢价过渡,住宅开发仍处于粗放型阶段,拿地后快速开发获利,同时不断找地快速复制,开发企业缺乏较强的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利益驱动。在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住宅模数协调发展的不足与对策 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它包括设计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检验标准化等诸多内容,统一模数是实施标准化的基础。统一模数制,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部分构件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目前我国多数只是对通行的工业化结构体系做了简单的模数规定,使得住宅建筑缺乏相应的产品、部品以及配合接口,存在大量滥造的现象,给建筑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模数协调体系讲求材料、设备、制品、功能空间、建筑部件相互之间最大化地实现尺寸的协调。而我国模数标准因为缺失了部品、
皖企“掘金”住宅产业化蓝海
近日安徽望湖建筑与安徽省经工建设集团、合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这意味着三家将联手正式进军住宅产业化,据悉,这在我省尚处于首次。 据了解,2012年初,合肥把发展绿色经济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机结合,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战略目标。截至目前,远大住工、宇辉集团、中建国际等产业链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目前,合肥建筑产业化设计产能已达到530万平方米/年,无论从企业数量、企业集聚度,还是从产能上,合肥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截至目前,本土住宅产业化企业尚处于空白。”安徽望湖建筑集团总裁黄成松表示,作为安徽本土第一家建筑产业化企业,其PC构件厂规划面积约为6.7万平方米,其中一期PC构件生产车间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一期年产能14万立方米,二期年产能将达到22万立方米,可满足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宅的建设需要。“按照计划,我们将努力成为安徽住宅产业化第一家上市企业。”
浅谈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
【摘要】:随着房地产产业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经济链的讨论也日渐加深,住宅产业化的模式也随着建筑经济的变化逐步形成。与此同时,那种简单粗放型的流程已经不再适应建筑业的发展,对利润追求的最大化掩盖了建筑效率的提高,使住宅产业化进程不能行之有效的发展。本文就建筑经济在住宅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出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做了相应的探讨。 【小清新】:建筑经济 住宅产业化 制约 措施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了适应新型式下人们对住宅建筑的需求,国家在坚持综合性开发和房屋配套建设原则的前提下,较好的解决了城市建设设施和城市服务设施之间的关系,对居民居住房在整体上的设计水平、质量保证和环境处理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工业化流程操作手段形成了普遍的运行方式,企业竞争带来的商业化利润追求促使企业把成本压缩到最低,
推行住宅产业化的四大优势
推行住宅产业化,主要有四大优势: 一是推行住宅产业化,有效避免资源浪费。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 由于从主体到装饰的施工过程存在大量的手工操作, 施工误差难 以控制,必须进行大量的“抹灰”处理来掩盖质量瑕疵,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改用工业 化的生产方式后, 由于建筑构件的尺寸很标准, 表面的平整度很高, 不再需要进行找平抹灰,因此可以节约大量的原材料, 并且由于省去抹灰降低了建筑的重量, 可以节约建筑的用钢量 和基础工程的造价,节省建筑成本;墙体减薄后增加了室内使用面积,相当于增大了空间, 经济效益显著,据测算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面积约 8—11%(现在按照套内面积计算房屋 面积的销售方式,效益可观) ,有利于节约建设用地,符合国家倡导的“发展节能省地型建 筑”的要求。据相关统计显示,通过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预制率达到了 90%以上,施工 现场模板用量减少了 85%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探索
一、住宅产业化 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2/3时间在住宅及其周围的居住环境中度过,因此,住宅是需要为人类提供具有安全性、居住性、耐久性、环境性能和经济性等性能和功能的产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对住宅的需求持续呈上升态势,住宅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笔者认为,实现住宅产业化生产,提高住宅产品的质量,节约能源消耗,符合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根据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的定义,“产业化”的特点有6个: 一是生产的连续性;二是生产的标准化;三是生产过程各阶段的连续性;四是工作高度组织化;五是尽可能用机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六是生产与组织的一体化研究与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