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地面起砂的防止与处理。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屋中,楼地面通常采用水泥砂浆面层。由于面层较薄(多数为20mm),人们活动频繁,磨擦、撞击较多,加上施工操作、材质等问题,楼地面起砂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防止和处理楼地面起砂,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楼地面起砂的防止 楼地面要求平整、光亮、美观、耐磨,利于清扫。要防止起砂,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严格控制水泥砂浆的水灰比 水灰比的大小是直接影响砂浆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水灰比过大,地面强度就低,地表面粗糙,不耐磨,也就易起砂;水除了与水泥发生水化作用外,还有多余的游离水分,待缓慢蒸发,致使水泥浆面层出现无数毛细孔,它降低了砂浆的密实性,减少了水泥砂浆面层的实际厚度,从而强度下降,也就易磨损跑砂。另外,表面水分过多会使面层压光时间延长,这样有可能超过水泥的终凝时间,自然无法保证地面质量。反之,水灰比过小,说明水泥过多,则砂浆干硬,施工操作困难,干缩大,地面易产生裂缝,同样影响质量。因此一般情况下,面层的水泥砂浆稠度不要大于36mm(以标准园锥体沉入度计)。这是防止地面起砂的关键之一。 二、尽可能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
楼地面沿板缝方向裂缝及预防
一、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 沿板缝方向产生纵向裂缝的因素较多,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板缝嵌缝质量低劣。装配式板是由多块条板拼接而成的体系,条板之间灌缝后成柱铰连接,能传递剪力,但不能传递弯矩,虽然仍非一体,但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相邻板之间有明显的共同工作效果,这对改善受力板的工作状态是有利的。有的施工人员对此认识不足,操作草率,用落地灰、碎石杂物填塞板缝;有的用粒径较大的其它部位的剩余混凝土灌缝,致使大骨粒卡在缝的上部,影响缝底混凝土捣不实,养护不良,嵌缝质量不高,传递剪力能力减弱。当一块板受较大荷载作用时,即与相邻板产生错位而导致纵向缝。 二是灌缝后施工受荷过大过早。施工中为了加快进度,往往在嵌缝后即着手下道工序的施工,从而导致嵌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或由于荷载过大引起板与嵌缝混凝土脱离,或由于受荷载过早而造成嵌缝混凝土“内伤”,使嵌缝名存实亡,失去了传递剪力的作用,这就是产生纵向裂缝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是楼地面面层与楼板结合不实。在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8(TJ10—74)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