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专业,似乎没有上升渠道 网友: 朝露兄,你好,有职业发展上的事和你探讨一下,想知道您对你们自己的职业发展是怎么考虑的? 对于我来说,18年,34岁,一注结构,在XX地产做结构设计管理有5年了,感觉没啥上升的空间。 地产一般设计经理、研发总都是建筑、规划专业。项目负责人也是建筑专业。结构在地产一般处理配合的角色,似乎没有上升的渠道。 从我对地产角色的观察,结构的晋升渠道仅有两种:
这个专业,似乎没有上升渠道
网友:
朝露兄,你好,有职业发展上的事和你探讨一下,想知道您对你们自己的职业发展是怎么考虑的?
对于我来说,18年,34岁,一注结构,在XX地产做结构设计管理有5年了,感觉没啥上升的空间。
地产一般设计经理、研发总都是建筑、规划专业。项目负责人也是建筑专业。结构在地产一般处理配合的角色,似乎没有上升的渠道。
从我对地产角色的观察,结构的晋升渠道仅有两种:
一是,转做建筑 ,二~三年可以到部门经理,研发总;
二是,转岗到工程,做现现场的项目经理,到工程部经理,工程副总;
而这两种晋升,都需要转变岗位,转变角色,相对晋升的难度都比较大。
现在地产都趋于年青化,面对我们这样的年龄,想了解一下您有没有相同的感悟呢?您是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规划的?
这种问题,老扎心了!
看完这么一个问题,怎么可能没有相同的感受呢?!此刻内心的自己,可以说是拂袖而起,后背双手,45度仰望天空,两行老泪顺着脸颊“刺溜”的就流了下来。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一片文章《时代变了脸,设计更艰难》中,为了蹭一下建筑师的流量,小心翼翼的将歌词中的“architect”投射到设计师,不想,果然躲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
当然,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在设计院搞结构的时候,感觉被建筑压着,难有出头之日;
不想到了地产混一圈后,在职业发展上,面临着同样的尴尬;
搞这个专业的人,在职场半坡之时,后面的路究竟该如何规划?
这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
这种问题,真的很扎心。
先忘掉那两种晋升渠道吧~~
最终也没有向提问的朋友正式回答,在这里抛出点个人看法和大家探讨。
这位朋友提到的两种晋升渠道,是大家的共识,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否就值得沿着这条路走,值得商榷。
转建筑?恶补缺失的建筑知识和技能经验?然后在别人熟悉的赛道上超越提前出发N年的他们?那得祈祷别人有多笨才行?
转工程?结构的朋友大多性格内向,从设计转地产已经够喝一壶了,还非要从秀才变成兵?那得脱胎换骨般蜕掉几层皮?
细想,这路子确实和常识违背:
管理不是强调把合适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么,现在守着自己的经验不用,老想着越俎代庖,这不科学;
或者,我们费尽周折,耗尽资源,成功的转了过去,但因为先天的缺陷,在拼尽最大的努力后,最终却只能成为一个非常平庸的管理者,困在职业生涯的死角,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都趋向于上升到最终他不能胜任的职位)。
让我们顺着常识走:发现优势,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可能有胜算--比如,对于上面两条路走通的朋友来说,大概不是因为这条路很好,更可能是因为这条路充分发挥了他们独有的优势。
但更优的选择,却也是违背常识的!引用古典老师《跃迁》里头的观点(尽管不同于常识,但个人对这个观点折服):
仅仅从当前的优势出发是错误的,高手的打开方式,首先是要找到高价值区,再来说发挥优势的事情,唯由此才能突破瓶颈,或者说实现跃迁。
关键问题,高价值区在哪里?
这值得我们花最多的精力去寻找和探索--毕竟,战略能力是最大的技术活。
您可能有不错的建议,不妨在下方留言来一发,或许能给大伙儿不错的启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你喜欢朝露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