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文化公园位于上海浦东后滩地区,是黄浦江西岸的视觉聚焦点。在过去数百年间,这片土地经历了由滩涂湿地到农田水网再到沿江工业基地的变迁。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其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代表了基地在后工业时代的重生。世博会后,场地内的场馆被陆续拆除,或被改建为体育娱乐等设施;部分区域则一直被钢铁厂区所占据并运行至今。
世博文化公园位于上海浦东后滩地区,是黄浦江西岸的视觉聚焦点。在过去数百年间,这片土地经历了由滩涂湿地到农田水网再到沿江工业基地的变迁。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其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代表了基地在后工业时代的重生。世博会后,场地内的场馆被陆续拆除,或被改建为体育娱乐等设施;部分区域则一直被钢铁厂区所占据并运行至今。
2017年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该区域改建为世博文化公园。作为国际设计竞赛的两个优胜方案之一,Sasaki的设计方案为民众打造了一个独特的目的地,向上海城市献礼。公园扎根于基地环境及周边的城市文化肌理,强调生态型、文化性、创新性,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滨江绿地。
设计结构
公园设计与大生态系统及周边的城市肌理紧密交织:与现有的滨江绿带和拟建的世博绿轴融为一体,并渗透到周边的综合开发之中,与通向城市腹地的轨交站点连接。生态主轴连接黄浦江与南侧的开放空间带,着重修复生态环境。景观框架沿生态主轴建立,连通水岸与城市,并通过现有街道和高架步道连接东西两岸。在此之上叠加基地自身的景观特征,如具有农田肌理的特色花园、由工业厂房改建成的秀场以及世博保留场馆,以展示基地的多重历史。
城市中心多元活力的聚集地
公园针对不同种类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方式和活动空间,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开放。公园可提供组织大型文化艺术季以及各种规模的特色主题活动的场所和平台。通江走廊、文化走廊、活力走廊和自然走廊等四大主题廊道支撑和串联公园的结构,连接社区花园、湿地岛屿、多彩文化区、世界花园、活力草坪、服务广场和现状后滩公园等七个特色区域。公园的春花秋色和丰富多彩的日夜间活动将吸引来自上海市和全国各地的访客。
绿色基础设施和技术的试验田
后滩的前身为工业棕地,土壤和地下水曾受到重金属和有机溶剂的污染。世博会期间,园区内的重度污染土壤被移除,中轻度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至今未经治理。Sasaki将一系列植物修复技术与空间设计相结合,在公园内治理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管理雨洪、处理污水。设计充分运用景观的功能性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实践海绵城市理念。方案在园内引入多种植物群落以创造各类栖息地,不仅丰富了使用体验,而且在城市中心创造了一处重要的生态斑块。这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向外延伸,与相邻绿带融为一体,将公园的生态及慢行系统渗透到城市腹地之中。这些在中国的城市景观项目中尚属少见的生态策略将引领未来城市绿地建设的方向。
浦江岸线上的新文化艺术地标
考虑到基地的世博会历史,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继承场地的文化精华。公园的设计呼应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创造代表上海当代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品牌。龙美术馆、中国馆等文化资源和浦江两岸的特色景点通过慢行网络串联起来,形成文化艺术游线。公园还将种植来自世界各地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既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又展示了场地的历史,成为一座 广义的“世博林”。主要廊道上则种植上海市花白玉兰,突出城市特色。四个世博保留展馆与公园中其它的特色建筑通过灵感绿廊串联,共同诠释上海不同时期的文化记忆。
展示最前沿创新设计的窗口
作为世博精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灵感绿廊”使整个公园成为一个展示和交流创新理念的舞台。绿廊串起世博保留场馆,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秀场及创意温室,为科技教育、设计展示、文化交流提供灵活多用的室内外场地。四个世博保留场馆将成为不同创新领域的核心展馆;秀场悬桥利用原有工业厂房的结构框架,增加多层展台,创造上海最具特色的时装节秀场和大型艺术装置展示场所;温室不仅提供全球植物博览,也是展示新的农业科技和生态技术的平台;植物展示区运用异国植物布置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场景,同时可与艺术装置和走秀路线相结合,在花园环境中进行多种展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