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历史回顾与实践
夏至未到
2017年07月05日 17:16:41
来自于行业政策
只看楼主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也被称作产业化住宅或工业化住宅。   预制装配式住宅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方式和提高住宅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住宅建设发展的趋势。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经过了曲折的探索,从业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总结出很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终于迎来了住宅产业化的大发展时期。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也被称作产业化住宅或工业化住宅。



  预制装配式住宅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方式和提高住宅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住宅建设发展的趋势。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经过了曲折的探索,从业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总结出很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终于迎来了住宅产业化的大发展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建筑工业化进程概况
  建国初期,各项建设均在大规模进行,为了推广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对房屋墙体进行改革,出现了四种新型房屋:大板房屋、框架轻板房屋、大型砌块房屋、大模板房屋。其中大板房屋体系较为成熟,自1958年逐步发展起来,到1964年大力推广。由于住房紧缺的问题突出,装配式大板技术主要应用于住宅建设方面。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累计建成装配式大板住宅面积约三百八十多万平方米。

   二、装配式大板住宅的阶段性进展、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装配式大板住宅从1958年开始研究大型承重墙板的技术改革,以北京市为例,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五层单栋装配式大板住宅试点工程;五层装配式振动砖墙板结构和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料制作硅酸盐墙板住宅建筑的推广;七十年代末内外墙板改用钢筋混凝土构件,装配式大板住宅逐渐向高层发展。

  实践证明,在五层居住建筑中采用装配式墙板结构,墙体厚度较一般砖墙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自重减轻的同时也增大了使用面积。现场湿作业减少,劳动生产率和施工速度明显加快。

  在装配式大板住宅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墙板接缝处开裂、灌封材料干缩、施工缺陷等原因导致渗漏;采用混凝土水渣夹心复合材料或粉煤灰膨胀矿渣混凝土单一材料的外墙板出现结露。文革以来,通过调研和实验,采用以构造防水为主配合材料防水的方法解决渗漏问题;通过研制加气混凝土复合材料外墙等技术解决住宅的保温问题。

  1978年十二月,经国家建委批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首版试行,标志着我国装配式大板建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用普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1985年以来,装配式大板住宅渐渐不能满足户型多样化的需求,高层住宅的抗震虽然完成了18层的试点项目,但其建设任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装配式大板住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时代
  (一)政策及相关文件的出台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发[1999]72号),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满足居民居住需求,改善居住环境;建立住宅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体系;2005年实现降低能耗50%,2010年再降低30%的要求;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05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发办[2013]1号文件,将推动建筑工业化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指出要加快标准体系的建设、提高建筑产业化技术集成水平、开展建筑示范试点和推行住宅全装修。

  2013年11月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议政会,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

  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京建发〔2010〕141号),给予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住宅3%的面积奖励。

   (二)装配式住宅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相结合
  住房水平的衡量不仅依靠数量的增长,还包括品质的提高,未来8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如北京市出台《关于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京建发〔2012〕407号,明确指出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中落实240万平方米产业化住宅的目标。装配式住宅具有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与保障性住房相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主体一般是政府主导,这有利于住房的标准化设计。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在面积上具有系列化的要求,对于几种特定的面积指标能够从厨卫标准化模块到套型模块再到住栋单元,都进行标准化定位。

  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适应装配式的生产方式。将标准化住宅的墙、梁、板进行合理拆分,在工厂集中统一预制,极大的提高了模板的重复利用率,能够降低成本。构件在现场进行吊装、节点现浇的施工技术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现场湿作业和建筑垃圾。土建装修一体化顺应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特性,有效的控制了二次装修带来的建筑能耗的浪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推进装配式住宅的良好契机。

   四、2007年至今我国典型预制装配式住宅实践
   (一)深圳
   1 深圳龙华扩展区0008地块保障性住房项目
  华南地区第一个工业化保障性住房项目。2012年9月竣工,总建筑面积21.62万平方米,提供4002套住宅,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2011年获得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一等奖。

   2 深圳万科第五寓
  2009年竣工,采用内浇外挂体系(竖向结构现浇,水平结构预制,包括外墙、楼梯、走道、楼板、梁),是深圳市首个工业化项目,建筑面积11829m?,共12层。

   (二)上海
   1 上海万科新里程20、21号楼
  2007年7月竣工,采用框-剪结构,梁、柱、剪力墙现浇,楼板为预制加现浇的叠合板;20号楼共14层,建筑面积7531.9m2,外墙采用先装法(香港预制技术);21号楼共11层,建筑面积6483.4m2,外墙为后装法(日本预制技术)。该项目是上海市“十一五”住宅产业化建筑施工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也是万科第一个推向市场的PC商品房。

   2 浦江瑞和新城保障房项目
  预计2014年6月竣工,PC率将达到50%-70%,供应保障房627套,是全市第一批使用PC结构的保障性住房。

   (三)沈阳
  沈阳万科春河里17号楼,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框架结构预制的项目,共完成1栋15层建筑,面积9454 m2,于2013年1月竣工,共有98户公寓。

   五、结语
  装配式住宅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仍需我们不断探索,刻苦创新,仍需各界从业人员的协作努力,构建起装配式住宅全产业链体系,实现适宜中国国情的产业化建造模式。

  参考文献:
  [1]装配式大板建筑编写组.装配式大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
  [2]让历史告诉未来――万科住宅产业化之路[J].住宅产业,2013,10:35-3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