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营造 好一阵子,随着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我们行业出现了造新名词运动,旗子举得最早最高的是“住宅产业化”。据说此提法来自日本,是1968 年日本人提出来的,日本人用三句话描述住宅产业化,即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 据“好搜百科”在解释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标准时,提到主要有“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协作服务的一体化”。 本人怀疑我们为什么要沿用日本40 年前提出的政策
来源:新营造
好一阵子,随着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我们行业出现了造新名词运动,旗子举得最早最高的是“住宅产业化”。据说此提法来自日本,是1968 年日本人提出来的,日本人用三句话描述住宅产业化,即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
据“好搜百科”在解释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标准时,提到主要有“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协作服务的一体化”。
本人怀疑我们为什么要沿用日本40 年前提出的政策
,且不论名词翻译是否准确,包括的内容是否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大环境也值得探讨。2013 年11 月中国建设报就有文章争论过这个政策的多种提法,不要以为这只是名称之争,这还涉及我们执行的途径、涉及的对象和致力的目标。就因为是指导全国的政策,必须要精准,不能被误读,更不应让地方主管部门盲目跟从而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本人以为:住宅产业链根本不可能实现,按我国的现实,土地的获得、设计和施工的分离、物业的管理,这几个环节是分割的,形不成“住宅产业”,所以不可能“化”起来。
其次,不仅仅住宅的建设模式要改造,其他建筑物的建设也要改造,所以不宜单单突出住宅。
建筑业的发展要靠“工业化、现代化”,这是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的方针,除了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和施工机械化之外,近几年又增加了管理信息化和装修一体化,形成了与现代技术同步发展的局面。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发展要求,半个多世纪来,本行业的同仁在几个“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建筑业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挖土机、运土车、打桩机、塔吊、泵送混凝土、预制钢筋骨架、混凝土振捣器、表面抹光机已经是工地的常客,最费劳动力的土地平整、砌筑、抹灰等工序也在朝机械化方向努力。但是,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的确不尽人意。1978 年,我国原国家建委在河南新乡召开了建筑工业化规划会议,会议要求到1985 年,全国大中城市要基本实现建筑工业化,到2000 年,全国实现建筑工业的现代化。这个规划显然过于乐观,现在看来规划落空了,但是这个目标始终是对的,不必再提出诸如装配式建筑这种新方向。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表现方式之一,但不完全等于建筑工业化。任何建筑物只要是采用了标准化设计,可以用装配化达到工业化的目的,也可以用现浇方法,两者只是构件的浇注地点不同而已,前者在工厂内浇注和硬化,运到现场安装,后者在现场支模,随后浇注和硬化。工序相同,如果工厂生产没有较高的机械化设备,两者的劳动消耗量基本相等,没有工业化水平高低的差别。
装配式建筑可以是各种材料、各种尺寸,不要以为只有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可以做出装配式建筑,竹木、玻璃、合金、人造板都可以用在装配式建筑上。提倡装配式建筑应该没有组成部件的尺寸限制,实际上,现在全国流行代替黏土砖的砌块,也可以是装配式建筑的组成部件,可见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是模糊的,经不起推敲的
。
装配式建筑也不等同于PC建筑,后者只是装配式建筑的一种类型。装配式建筑还可以是钢结构、木结构、轻钢结构,视建筑物的要求和经济而定。实际上,PC 建筑是结构型式中自重最大、天然资源消耗最多、加工工序最复杂的,随着技术进步,PC 结构将逐步被其它结构代替。
现在太多人热衷于装配式,最时髦的举动莫过于建预制场(厂)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赶潮流,与建筑进步没有直接关系。我国的建筑工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几代人致力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代替红砖、预拌混凝土代替现场搅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代替现场搅拌砂浆、泵送代替罐送,发展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研制了许多新产品,节约了资源,人工消耗降低,质量得以提高。今天忽然掀起装配化的热潮,把过去的发展成果、研究成果、经验积累统统丢掉,一味追求预制率或装配率,请问,这要把已经建成的那些墙体材料厂、预拌混凝土厂、预拌砂浆厂的从业人员“发配”到哪里去?
这里借用“不忘初心”这句话,不要为了赶时髦,把我们几十年的发展丢在脑后,另搞一套,这不是什么“业绩”,只是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