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设计论述的移植
zhongtieshejiuu
2017年05月24日 16:16:12
只看楼主

所谓中国城市设计的“本土化”历程,即指自 20 世纪 80 年代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引入和酝酿,建设部派出访问学者留美学习,清华、同济与美国主流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与联合教学,这一时期集中表现为“向西方学习”。 整个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仍未脱离计划体制的轨迹,但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需要城市建设拓宽视野,为城市化道路寻求西方理论与经验的支持。尽管这一时期还基本上缺乏实践,但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积极引入却表明国家(院校毫无疑问是国家知识生产体制的组成部分)急于对外开放、缩小与西方文明差距的现代化价值取向。


所谓中国城市设计的“本土化”历程,即指自 20 世纪 80 年代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引入和酝酿,建设部派出访问学者留美学习,清华、同济与美国主流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与联合教学,这一时期集中表现为“向西方学习”。
整个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仍未脱离计划体制的轨迹,但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需要城市建设拓宽视野,为城市化道路寻求西方理论与经验的支持。尽管这一时期还基本上缺乏实践,但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积极引入却表明国家(院校毫无疑问是国家知识生产体制的组成部分)急于对外开放、缩小与西方文明差距的现代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客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需求。特别在中国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 GDP 持续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所创造的经济繁荣与城市化加速将“城市”推向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台,城市建设拉开“大拆大建”的序幕。整个 90 年代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被国家/社会视为现代化历程中的必然阶段。
而这一时期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以“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城市设计国家咨询”为序曲,城市设计方案的编制开始出现国际化特征。中国城市政府与私人开发机构都倾向于邀请国际明星建筑师到中国表演,以至于库哈斯将设计师在本国以外的设计活动称为“设计的全球化”。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经济繁荣以及全球化、现代化的交织,促使西方城市设计的主流话语在实践中(主要在技术领域)占据了显赫的霸权,并对本土专业者产生持续的示范性影响。而 20 世纪 90 年代院校与西方的交流更为频繁,西方知识的引进渠道与范围更加宽泛。这些西方理论在迅速拓宽专业者与管理者的视界之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配合了西方明星们在中国的实践,以至共同产生一种“建构”与“固化”西方论述的作用,即“他们”(作为文化他者)所塑造的城市形象转变成“我们”的“理想图景”。
而这一“建构”与“固化”的过程是“他们”与“我们”共同完成的。换言之,西方论者的论述移植经历了“他们”输入、“我们”接受和转化的过程。不可忽略的是,西方论述的移植还伴随着国际资本的输人。
而当这种西方“理想图景”日益成为国家权力集团者的“心理景观”时,又会形成政治经济的结构性压力反过来要求城市设计获取更多的西方支援。


张哈哈哥
2017年06月06日 11:20:45
2楼
好好的资料,不错不错
回复
jizhuchu1
2017年06月19日 08:48:28
3楼
谢谢楼主资料分享
回复
ziboxm
2017年11月21日 15:52:59
4楼
学习了,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hb20002000
2017年11月21日 16:45:05
5楼
学习学习,看一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