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博物馆 -------------------------------------------------------------------------------- 南阳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和展示三国文化。其基本陈列为《东汉南阳历史蜡像馆》,展示文物珍品200 余件,通过文物和蜡像辅助展品,展示东汉南阳发达的商业、手工业以及科学家张衡、医圣仲景对我国历史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反映出东汉南阳“既丽且康”的景象。还开办“汉文化苑”,展演“七盘舞”等汉代乐舞,使汉代舞在南阳重见天日。“馆祠园”三位一体,使博物馆成为展示南阳古代文明的窗口。
南阳市博物馆
--------------------------------------------------------------------------------
南阳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和展示三国文化。其基本陈列为《东汉南阳历史蜡像馆》,展示文物珍品200 余件,通过文物和蜡像辅助展品,展示东汉南阳发达的商业、手工业以及科学家张衡、医圣仲景对我国历史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反映出东汉南阳“既丽且康”的景象。还开办“汉文化苑”,展演“七盘舞”等汉代乐舞,使汉代舞在南阳重见天日。“馆祠园”三位一体,使博物馆成为展示南阳古代文明的窗口。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年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次,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诸葛亮祠庙称“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载,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镇宛”讨伐张昌时“观亮故宅”并“立碣表闾”。唐代,南阳武侯祠多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李白《南都行》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陋室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黍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白居易有“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的诗句。许浑《南阳道中》:“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这些表明,南阳卧龙岗在唐代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
宋金时期,武侯祠屡遭兵燹。陈云飞《次南阳》云:“卧龙今何之,有冢已半催,空遗乔木地,薄暮鸦徘徊。”周伯琦《题南阳诸葛庙》曰:“南阳祠庙荒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武侯祠,割附近田地二百余亩作为岁时香火之具。元至大二年(1309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指示地方官加扩武侯祠。元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给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命名为“武侯祠”。明清时期,物侯祠屡有修葺,规模恢宏。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复修了卧龙岗十景,即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等。乾隆时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卧龙岗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名城街区环拱。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物侯祠依岭就势坐落期间。祠宇坐西向东偏南,现存廊庑一百五十五间,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主要建筑分布在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具韵律感和节奏感。石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宁远楼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半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与次平行、对称布列的还有北路三顾祠院,南路卧龙道院。卧龙道院为历代祠中道士居住的地方。清代中叶,祠中香火极盛,道士多达百余人。
武侯祠园总占地面积较广,据民国二十八年河南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豁免武侯辄粮赋条税所颁“通告”载,当时武侯祠仅周围祭田已达四百七十九亩五分,现祠园总面积仍有二百余亩。祠园地势开阔,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其总体布局既不失名土祠宇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瞻拜诸葛武侯祠,先仰“千古人龙”石坊。石坊位于祠前岗坡的二层台阶上,是武侯祠的入口。“千古人龙”意指诸葛亮乃人中之龙,隐喻此地为藏龙卧虎之地。宋刘光祖《祭诸葛亮文》:“维诸葛公,矫矫犹龙。”明萧鸣凤《谒诸葛武侯祠》:“气聚崇岗紫翠深,百年怀抱此登临,山连嵩岳来天地,名与人龙并古今。”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额枋浮雕祥云瑞兽,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均极生动。左右横额饰以诸葛亮生平故事“躬耕南阳”、“草庐对策”、“舌战群儒”等,栩栩如生。此坊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壬辰(1832年),南阳知县萧其芬重修1968年毁,1992年华侨、宛籍赵连仁先生捐资重建。石坊耸立门外,望柱冲天,浑厚端庄,在古柏映衬之下使武侯祠更巍然壮观,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道门坊为三顾坊,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复立,两面文字为“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昭烈皇帝”为刘备谥号。此坊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诸葛亮《出师表》说,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士之事”。唐胡曾《南阳》诗云:“乱世英贤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即颂此事。“真神人”源自苏轼《武侯庙记》:“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坊南为诸葛亮躬耕旧址,此处多年不种五谷,现已变成林木草地,存“汉武侯躬耕处”石碑一通。坊北原有三棵古楸树,传为刘关张三顾时勒马之树,现仍存一棵,虬曲盘附卧龙潭岸。
卧龙潭位于三顾坊北,碧波荡漾,水面开阔.天光云影倒映其中。潭中横陈一岛.有七曲桥、玉带桥与堤岸相连,似有深遂不足二意。潭周花木葱茏垂柳依。潭之南岸有一井,井水清甜,称“诸葛井”,传为诸葛亮寓居卧龙岗时生活所用明杨士奇《忠武侯祠记》:“有井焉,盖公常汲而饮者也。”清朱磷《诸葛井》诗:“卧龙岗下井渊,饮水常思诸葛贤。”井上筑亭,六角攒尘,造型挺拔.形制典雅。“诸葛井”为卧龙十景之一。
穿三顾坊,过仙人桥,甬道直通山门。仙人桥为单拱石桥,汉白玉雕栏,桥下溪水淙淙。山门为武侯祠正门,形式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郭沫若先生所题“武侯祠”三个大字。山门内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南阳知府陈振豪重修山门时题“武侯祠”匾额。山门前一对石吼昂首雄歭须弥石座之上,气势不凡。
进入山门即进入武侯祠第一进院落。院落宽敞,古柏蔽日,青砖墁地,气氛肃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遗才”意指诸葛亮的才德可与三代贤人相埒。坊为三门四柱,中间门柱上刻联曰:“遗世仰高风抱膝长吟,出处各存千秋志;偏安恢汉祚鞠躬尽瘁,日月同悬二表文。”歌颂诸葛亮才德气节。此坊为康熙癸卯年(1663年)南阳知府王维新督建。据传说,清康熙前武侯祠仅两道石坊,康熙帝问武侯祠坊数时,王误答为三,未免欺君罔上之罪,知府王维新即鸠工市材,虔建此坊。
大拜殿为历代祭扫诸葛亮的主要场所,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之一。由拜殿和大殿两部分组成,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长15.8米,高8米,青石铺地,前筑月台。拜殿为卷棚式建筑,大殿为单檐歇式建筑,二者浑然一体。殿内雕梁画栋,檐檩、斗拱、额坊、雀替等均饰彩绘,脊饰走兽仙人。飞檐翘角,下悬金铃风铎。大殿暖阁中的泥塑诸葛亮像,两扇纶巾,身披鹤氅,端坐凝思,展现了包藏万机的“韬略宗师”风姿。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配享左右。诸葛瞻(227—263年),字思远,工书画,强识念,曾拜羽林中郎将、尚书什射、行都护将军。景耀六年(263年)与其长子诸葛尚俱捐躯绵阳沙场,瞻阵亡时仅三十七岁,尚则不足二十岁,后人感其三世忠贞,共祭一堂,塑像享祀。大辞殿匾额、楹联高悬低挂,琳琅满目。大殿门额挂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书“隐居求志”匾及乾隆二年(1737年)陈仲荣书“儒者气象”匾。此外,“莘野高风”、“遗风伊吕”、“勋侔伊吕”。“第一良才”、“舜业尹功”、“惠我无疆”等匾额均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生平功德。
拜殿井柱有抱柱联:“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染父千裁风云起卧龙。”“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大殿门柱有一趣联烩炙人口;“心在朝廷愿无论先生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可证襄阳南阳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作者顾嘉蘅为湖北东湖人,清道咸年间曾五任南阳知府,仰慕诸葛大名,在任期间,极力维修南阳诸葛躬耕故乡和观园,为了不开罪于襄阳父老,才撰此耐人寻味的对联。
大拜殿墙壁历代过客骚人、文人学士讴歌诸葛亮的诗赋或凭吊祭文,中有明《驸马特祭碑》,殿前及院内碑廊有明《敕赐忠武庙规祭品祭文檄》碑、《重修大拜殿卷棚并塑三清神像四尊序》、《诸葛武侯祠立会建祀》等二十余通明代碑刻,反映元明以来武侯祠维修经过及祭祀诸葛亮之隆盛。据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帝王庙,名臣从祀,诸葛亮位列三十七人之一。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敕赐门额“忠武”与祭品,并明确规定每年春秋二祭武侯的庙规,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义遗驸马都尉即景和到南阳武侯词特祭诸葛亮。春秋二祭为龙岗盛祀,尤其是每年八月二十八日孔明忌日,正值臣龙岗上丹桂飘香,满院薄掘清香随风飘荡,人们偕伴瞻游,络绎不绝。卷棚北侧为楷书《出师表》碑房,内陈明正德年间宛郡痒生李中虚所书前后《出师表》,楷书工整,笔力精到。历代文人志士都给《出师表》高度评价,陆游有诗赞曰:“出师一表千载无。”南阳民间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之说。卷棚南侧为清“武乡侯传”碑亭,门额“其人斯在”匾为清道光辛卯(1831年)任守素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