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受总柜的进线方式讨论,请老司机带路
co1464581517689
2016年08月30日 23:05:49
只看楼主

变压器出线端进到受总柜,正常的方式都是上进下出,但是我这边有个厂家的受总柜的万能断路器是下进上出,这样进线方式存在的危害主要包括哪些?1、下进上出的进线方式一般检修人员习惯性的认为下端会没电;2、下进上出的进线方式对保护有什么影响?线路短路这种进线方式是否会导致变压器不动作跳闸3、下进上出的进线方式对母联有什么影响?母联能否正常供电4、下进上出的进线方式对万能断路器的动、静触头是否不利?跟厂家有协商过,而且在低压配电系统中明确规定万能断路器的进线方式为上进下出,现在厂家和业主关系比较硬,协商整改的希望渺茫。请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危害,在此小弟谢谢大家了

变压器出线端进到受总柜,正常的方式都是上进下出,但是我这边有个厂家的受总柜的万能断路器是下进上出,这样进线方式存在的危害主要包括哪些?
1、下进上出的进线方式一般检修人员习惯性的认为下端会没电;
2、下进上出的进线方式对保护有什么影响?线路短路这种进线方式是否会导致变压器不动作跳闸
3、下进上出的进线方式对母联有什么影响?母联能否正常供电
4、下进上出的进线方式对万能断路器的动、静触头是否不利?
跟厂家有协商过,而且在低压配电系统中明确规定万能断路器的进线方式为上进下出,现在厂家和业主关系比较硬,协商整改的希望渺茫。请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危害,在此小弟谢谢大家了
免费打赏
花开顷刻
2016年09月06日 08:46:57
42楼
老司机太多,我就看看。
回复
luochongchong
2016年09月06日 09:54:34
43楼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渐行渐远的旧人
2016年09月06日 17:46:25
44楼
路过,过来学习学习
回复
hanzhg54
2016年09月06日 21:00:42
45楼
配电室采用电缆和变压器连接的方案时,进线柜采用下进线确实可以节省母排,如果是采用和变压器母排连接的方案,则下进线没有实际意义,谈不上节省母排。
回复
谢好
2016年09月06日 22:29:04
46楼
灰常不错,谢谢分享!
回复
萨迦班抵达
2016年09月07日 18:08:03
47楼
斗鱼电气苏三 发表于 2016-8-31 14:13 就是规定进线柜的进线方式一定要上进下出。这个规定引用的哪一条规范?
回复
co1464581517689
2016年09月07日 22:57:31
48楼
cxy823 发表于 2016-9-7 18:08 这个规定引用的哪一条规范?按GB14048.2-94国家《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低压断路器》标准规定:在断路器铭牌上或载明在制造厂提供的有关资料中,载明电源端和负载端(如有必要区别的话)。DW15-200、400、630万能式断路器在制造厂家的样本或使用说明书中都明确指出:断路器的接线方式为上进线,用户不能将电源端和负载端反接。在DZ20系列塑壳断路器行业标准JB589-1997则规定:“断路器有电源端和负载端标志,分别以1、3、5表示电源端,2、4、6表示负载端。”。有些厂家在DZ20系列产品盖的模具直接刻上了“1、3、5”和“2、4、6”阿拉伯数字。也有些塑壳断路器的塑料盖上直接压制有英文“Line”和“Load”,或者压制汉字“电源端”和:“负载端”,还有用不干胶标牌,标牌上有“Line(电源端)、Load(负载端)”字样,凡有此字样均说明该断路器只能上进线。万能式断路器大多数在样本或制造说明书中规定,若没有这种标识或说明,则意味着可以互为电源端和负载端。DW45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中所用规格均能上进线和下进线,而且在型式试验过程中,极限断路器分短能力、运行断路器分断能力和短时耐受的实验时,均采用下进线方式考核,试验结果符合断路器所采用的标准。为什么有的断路器只能上进线,不能下进线,而有的断路器既能上进线又能下进线呢?这主要跟产品的结构有关,静触点至断路器接线端距离较短,动触点焊至动触杆连着软联结经脱扣器至连线端的距离较长,传统的断路器设计总是以连着静触头的接线端作为电源端,在动、静触点之间有灭弧系统间的隔离及电源端之间的相间隔弧措施均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当断路器的动、静触点及连接部分,因绝缘及隔离已有措施,只要灭弧系统正常熄弧,断路器也就能正常开断。但采用下进线的断路器在短路分断时,动、静触点断开后,各相动触点连接部位均为带电体,在一段较长区域内,如轴间脱扣区有空隙,极限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因电动力及灭弧室缘故,大部分在灭弧系统中熄灭,但总有小部分的带电游离气体与邻相带电体相遇,就可能产生相间短路,破坏了断路器正常断开。DW15系列中壳架电流1600A及以上的规格,由于相间间距比壳架电流630A的断路器大,并采用隔离和绝缘手段,因此,虽然同为DW15系列,却能同时满足上进线和下进线要求。HSW1和DW45系列结构上,将每相用塑壳结构隔离成独立小室,因此所用规格都能上进线和下进线
回复
co1464581517689
2016年09月07日 23:02:40
49楼
cxy823 发表于 2016-9-7 18:08 这个规定引用的哪一条规范?按GB14048.2-94国家《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低压断路器》标准规定:在断路器铭牌上或载明在制造厂提供的有关资料中,载明电源端和负载端(如有必要区别的话)。DW15-200、400、630万能式断路器在制造厂家的样本或使用说明书中都明确指出:断路器的接线方式为上进线,用户不能将电源端和负载端反接。在DZ20系列塑壳断路器行业标准JB589-1997则规定:“断路器有电源端和负载端标志,分别以1、3、5表示电源端,2、4、6表示负载端。”。有些厂家在DZ20系列产品盖的模具直接刻上了“1、3、5”和“2、4、6”阿拉伯数字。也有些塑壳断路器的塑料盖上直接压制有英文“Line”和“Load”,或者压制汉字“电源端”和:“负载端”,还有用不干胶标牌,标牌上有“Line(电源端)、Load(负载端)”字样,凡有此字样均说明该断路器只能上进线。万能式断路器大多数在样本或制造说明书中规定,若没有这种标识或说明,则意味着可以互为电源端和负载端。DW45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中所用规格均能上进线和下进线,而且在型式试验过程中,极限断路器分短能力、运行断路器分断能力和短时耐受的实验时,均采用下进线方式考核,试验结果符合断路器所采用的标准。为什么有的断路器只能上进线,不能下进线,而有的断路器既能上进线又能下进线呢?这主要跟产品的结构有关,静触点至断路器接线端距离较短,动触点焊至动触杆连着软联结经脱扣器至连线端的距离较长,传统的断路器设计总是以连着静触头的接线端作为电源端,在动、静触点之间有灭弧系统间的隔离及电源端之间的相间隔弧措施均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当断路器的动、静触点及连接部分,因绝缘及隔离已有措施,只要灭弧系统正常熄弧,断路器也就能正常开断。但采用下进线的断路器在短路分断时,动、静触点断开后,各相动触点连接部位均为带电体,在一段较长区域内,如轴间脱扣区有空隙,极限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因电动力及灭弧室缘故,大部分在灭弧系统中熄灭,但总有小部分的带电游离气体与邻相带电体相遇,就可能产生相间短路,破坏了断路器正常断开。DW15系列中壳架电流1600A及以上的规格,由于相间间距比壳架电流630A的断路器大,并采用隔离和绝缘手段,因此,虽然同为DW15系列,却能同时满足上进线和下进线要求。HSW1和DW45系列结构上,将每相用塑壳结构隔离成独立小室,因此所用规格都能上进线和下进线
回复
luochongchong
2016年09月08日 09:37:48
50楼
灰常不错,谢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