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将是申城最高的天际线
bwqh22805
bwqh22805 Lv.9
2015年09月28日 11:41:00
只看楼主

上海中心大厦于2008年11月开建,2009年7月主楼桩基完成施工,整幢大厦将于2014年竣工。大厦由地上121层主楼、5层裙房和5层地下室组成,总高度达632米,主楼高度达580米。 1994年,高468米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1999年88层金茂大厦建成开业,高度为420.5米;200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竣工,高度492米……而今,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它将超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大厦于2008年11月开建,2009年7月主楼桩基完成施工,整幢大厦将于2014年竣工。大厦由地上121层主楼、5层裙房和5层地下室组成,总高度达632米,主楼高度达580米。

20140220053114539.jpg

1994年,高468米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1999年88层金茂大厦建成开业,高度为420.5米;200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竣工,高度492米……而今,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它将超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这个“第一高”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与金茂大厦经典隽永的塔形和环球金融中心简洁明快的立体造型形成鲜明对比。从天空向下俯瞰,如果说金茂是一个点,环球金融是线状,那么“上海中心”则是非对称的顶部卷折状造型。

超高层、新设计、大体量,在这一切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施工难度。日前记者有幸采访了参与上海中心项目建设的3位核心人物,在这个红色“铁三角”的带领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新纪录。

引入BIM系统 实现施工全程三维化“可视”

以“心中上海”为设计理念的上海中心,在设计之初就明确了不纯粹追求建筑高度上的第一,而是要在理念高度、科技高度、品质高度和管理高度上打造一个新高度。“在上海中心的建设中,我们引入了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它将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实现绿色科技与建筑融合。”作为上海中心项目总包项目经理同时又身兼BIM工作室总监的卞若宁表示。“BIM是一个新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借助计算机的软硬件将虚拟、现实有机结合并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卞若宁用最通俗的语言向记者介绍,“一般我们建筑行业出图都是二维平面的,而建筑本身是个三维的东西,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是将三维建筑转换成二维的图纸,再根据二维图纸建成三维建筑,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信息流失量是很大的。现在通过BIM就省去了中间环节,从设计开始就是三维的,那么在施工环节就真正做到了可视化施工。”“之前,BIM也参与过一些小项目的管理,但效果并不明显,而上海中心项目可以说是开了利用BIM管理超大型项目施工流程的一个先河。”卞若宁坦言,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工作成功与否,严重影响项目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借助BIM的共享平台,可以真正实现信息互动,高效管理。

60小时连续作业 造就建筑史上新纪录

450辆水泥车轮番往来,2000多名工人轮班不间断工作,60多个小时连续作业,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主楼6.1万立方米大底板混凝土浇筑工作,在2010年3月29日凌晨完成,如此大体积的底板浇筑工程,在世界民用建筑领域内开创了先河。

说起这创造纪录的60个小时,卞若宁至今仍显得激动不已。“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大底板浇筑施工的难点在于,主楼深基坑是全球少见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的单体建筑基坑,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厚度则达到两层楼高,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体积之最。”卞若宁告诉记者,“作为632米高的摩天大楼的底板,它将和其下方的955根主楼桩基一起承载上海中心121层主楼的负载。这就要求施工阶段必须一次性浇筑完成,因为一旦作业中有中断,就可能会使整个大底板出现裂缝,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把这块大底板称为”定海神座”的原因。”

据悉,本次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大底板混凝土浇筑是罕见的超大面积、超深厚度、超大方量和高标号“四碰头”工程,一方面对浇筑工艺的巨大考验,另一方面也对混凝土的供应量提出了挑战。对此,上海中心主楼项目经理花力透露,这其中不仅有强大的物资保障,更有GPS高科技的运用。“在混凝土浇筑作业时,我们成立了一个材料公司的指挥室,通过安装在每辆搅拌车上的GPS监控系统,我们就可以在终端平台上看到现场浇了多少(车),门口停着有多少,路上开的多少,厂里还有多少。考虑到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宜过久,因此每隔半小时现场都会统计浇筑的方量,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出厂量,保证混凝土的持续供应,以达到一小时浇筑1100余立方混凝土的最快速度。”花力骄傲地告诉记者,撇开施工工艺不说,就是这个巨大的供应量也就是上海建工这样的大集团才能保证。“在这60个小时里,集团分别从浦东、宝山、闵行、普陀等地区组织了6家混凝土搅拌站同时工作,并且特供上海中心,还有2个搅拌站作为预备,基本上其他工地都停工了。”

每建三四层 三人坐下来商量协调重点

对于上海中心这个超大型项目而言,牵涉到200多家施工企业,只有做好各工种间的协调才能保证工期又快又好。目前,上海中心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还是以结构施工为主,因此作为总包项目经理的卞若宁、钢结构项目经理的张兵以及负责土建的主楼项目经理花力无疑就是整个施工团队的核心人物。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跟花经理还有张经理经常会有业务上的争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快更好地推进工程建设。”在采访中,卞若宁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上海中心这个30米×30米的核心筒,是国内高层建筑里最大的一个。施工很复杂,最关键的工序就是钢结构和土建。钢结构涉及到一个塔吊的爬升,塔吊本身只有600多米,它要不断往上爬;而土建涉及到一个钢平台,这个钢平台是液压的,也是不断往上升的。在塔吊和钢平台上升中就需要两家不断协调,如何完美地配合搭接就成了每次讨论的焦点。”另据花力透露:“基本上每建三四层,我们三人就会坐下来重点协调一下,因为牵涉到塔吊的爬升,而在此之前钢平台必须先上升,给塔吊的搭建留出空间,一旦这个协调不利就会耽误工期。”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铁三角”的协调保障,使得上海中心的建设以5天一层的速度伸向天际。据悉,当今年年底上海中心就将建到50层后,其玻璃幕墙的施工也将逐步推进。

在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卞若宁、花力还是张兵,在他们的身边都有一位建工集团老同志在带他们,教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一种“师徒协议”。说起自己的“师傅”上海中心项目总包常务副总许键强,卞若宁一脸崇敬,“许总本身是木工出师,一直做到集团一建的副总,上海中心项目的常务副总,他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有自己的一套,做事也很有章法。有他在,我们这些年轻人做起事来就觉得心很定。”

BIM 上海中心 项目案例

20140220053114539.jpg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