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地球的结构和变化探究
tyqp_38495
tyqp_38495 Lv.7
2015年09月14日 08:57:00
来自于规范资料
只看楼主

1地震多发的日本为何还要修建核电站日本国土它是浮在第二层海水上面的小岛,小岛上土壤的厚度远远薄于大陆的板块。日本人不考虑板块的厚度,在33万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建了47个核电站,这些核电站都向地下直挖,挖得快接近第二层海洋了。第二层海洋在天地运转中形成冲力,从薄薄的日本板块中冲出来,造成了海啸。日本人应该早就提防造成这种灾难的原因。如:日本有两座火山,一座是富士山,它是一座活火山,里面火红的岩浆经常滚动,有的时候还会喷发火苗。从这些地理中的自然现象日本人应当想到,整个日本岛屿的地质结构是比较薄的,不断地深挖会导致海啸和火山的爆发。这就是日本海啸、地震多发的原因之一。日本是遭到核打击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深受四处飘荡的核辐射微尘之害的国家,但现在,日本又是世界上对核电站最痴迷的国家,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地震多发国家,地震如同家常便饭,难道日本就不怕地震震塌核电站,造成致命的核灾难吗?日本走上核电站之路是有历史原因的。广岛和长崎遭到美国的核袭击后,日本人谈核色变,但日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痛苦的现实———本土能源资源极度匮乏。除了几个小型地热发电厂外,日本没有其他重要的能源,没有石油,只出产少得可怜的煤。事实上,日本在上世纪向亚洲其他国家发动侵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抢夺能源。

1地震多发的日本为何还要修建核电站
日本国土它是浮在第二层海水上面的小岛,小岛上土壤的厚度远远薄于大陆的板块。日本人不考虑板块的厚度,在33万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建了47个核电站,这些核电站都向地下直挖,挖得快接近第二层海洋了。第二层海洋在天地运转中形成冲力,从薄薄的日本板块中冲出来,造成了海啸。日本人应该早就提防造成这种灾难的原因。如:日本有两座火山,一座是富士山,它是一座活火山,里面火红的岩浆经常滚动,有的时候还会喷发火苗。从这些地理中的自然现象日本人应当想到,整个日本岛屿的地质结构是比较薄的,不断地深挖会导致海啸和火山的爆发。这就是日本海啸、地震多发的原因之一。日本是遭到核打击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深受四处飘荡的核辐射微尘之害的国家,但现在,日本又是世界上对核电站最痴迷的国家,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地震多发国家,地震如同家常便饭,难道日本就不怕地震震塌核电站,造成致命的核灾难吗?日本走上核电站之路是有历史原因的。广岛和长崎遭到美国的核袭击后,日本人谈核色变,但日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痛苦的现实———本土能源资源极度匮乏。除了几个小型地热发电厂外,日本没有其他重要的能源,没有石油,只出产少得可怜的煤。事实上,日本在上世纪向亚洲其他国家发动侵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抢夺能源。
2地球板块的漂移
地球还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浮以及地震都是这种运动的反映。地球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和地磁场的改变。例如:马达加斯加、新西兰。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寿命2年,是地球上最奇异的树种之一。看上去是倒着生长的,坚硬的树皮能够抵挡烈火的侵袭。大多数马达加斯加物种都是岛上独有的,但古老的猴面包树是个例外。澳大利亚也有猴面包树。在广阔海洋分隔的两大洲上,非洲和大洋洲为什么都生长着猴面包树呢?答案就在马达加斯加岛诞生的过程中。一亿八千万年前,马达加斯加岛、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都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第一批猴面包树就生长在这里。大约一亿四千万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有火山爆发。从冈瓦纳古陆脱离后的马达加斯加岛与印度相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达加斯加逐渐脱离印度,成为一个独立的岛屿。在冈瓦纳古陆分离的缓慢过程中,猴面包树和其它古生物也被困在岛上。4万年前,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的距离已经稳定,但印度大陆板块仍在持续北移,直至与南亚大陆相接壤,剧烈地撞击将陆地推高,世界第一高山喜马拉雅山脉由此诞生。山脉不断增加的高度使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一种名为季风的极端气候出现了。马达加斯加岛的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半年干旱,半年暴雨。猴面包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新西兰现代新西兰的地质特征说明,古新西兰曾经漂浮在一片非常单薄、几乎没有浮力的地壳上,在接下来的6万年里,海洋开始吞噬这片古老的大陆。古新西兰就像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第二层海底,只剩下海面上呈星罗棋布的小岛。这片大陆在地壳的第一层海域沉睡了数百万年。直到大约24万年前,在水下大陆的下方,地壳板块开始碰撞、扭曲,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使板块边缘凸起。古新西兰大陆的一小块陆地从海洋中慢慢升起,这就是今天的新西兰。海床的卫星图像显示,水下大陆仍然像一片海底高原一样,静静地躺在水下15米的深海之中。现代新西兰地区的海拔要比原来的大陆低7%。大约8万年前,这片土地再次陷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之中,将岛屿推出海平面构造板块,仍在继续碰撞,但这一次,隆起地带被抬起升了近35米,形成蔚为壮观的高山地貌;南阿尔卑斯山脉,这座山脉仍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不断升高。
3百慕大三角洲的奥秘
实际上飞机和船只是通过百慕大三角洲这个入口,经过天然的海底隧道,进入了地球的第一层海洋。他们在第一层海洋里面生活的很好。由于暴露在阳光下的大陆去的人在水域的环境中生活的时间长,身体外形也发生了变异。变成了上半身是人,下半身的一只脚变成了鱼尾,另一只脚独立行走,他们在亚特兰蒂斯大陆上建立起新的家园,人们在第一层海域和亚特兰蒂斯生活的很美,由于地心的温度,那里四季如春,海洋里物产丰富,那里没有战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是一个世外桃源。
4中微子的探测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当原子核爆炸时,中子会产生中微子。中微子也是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重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它的特性在于可以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外一种类型,而这种类型的转变就是中微子震荡。中微子的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中微子虽然参与非常微弱的相互作用,但具有最强的穿透力,能穿越地球直径那么厚的物质。当科学技术日趋成熟,人类彻底揭开中微子之谜,掌握它的习性,可以利用中微子进行勘探测量,寻找地底的资源。如果我们利用中微子深入百慕大三角洲里面去探寻,我们就可以看到1945年12月美国第19飞行中队的失踪的14架飞机。14位飞行员在地球的第一层海域尽情的遨游,他们居住在亚特兰蒂斯的海底家园。由于第一层海域环境优美,没有污染,人的寿命普遍很长,看上去很年轻,他们还要在那里繁衍后代。你可以运用中微子通讯工具与海底人交谈吧,时隔六十年,他们还没有忘记自己的母语。
5亚特兰蒂斯
在古希腊的传说中,有一块叫亚特兰蒂斯的大陆。当时它的板块浮于今天的大西洋海面,现在的大西洋呈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S形,这是因为两万五千年前一场巨大的地壳运动,亚特兰蒂斯整个板块同时沉入海底,从此音信全无。1962年,一艘前苏联探测船在古巴海外执行任务,却意外的发现了一个“人鱼宝宝”。当时这艘探测船载着科学家和军事学家,他们在古巴外海寻找一艘被美国撞沉的一艘货船,沉没的货船载有核弹头。探测船到达沉船位置,他们放下水下摄像机并沿着海底移动。突然一个鬼魅似的黑影出现在镜头前,所有的人张目结舌地看着屏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怪物是一只鱼,但更像一个小孩,有鳃,皮肤上有些许鳞片,他甩动着鱼尾游向摄像机,用一双淘气的眼睛望着摄像机,随即又蹦开了。惊魂未定的船员完全忘了所执行的任务,此时唯一的念头是如何抓住这个怪物,他们把一座捕捞海底生物的实验水槽放到该处海床上,并由摄像机监控着,没过多久,那个小男孩果然中计了。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把头伸出水面对所有船员用俄语说:“我来自亚特兰蒂斯,请你们放了我。”接下来数小时,小男孩给研究小组讲述亚特兰蒂斯的事情。亚特兰蒂斯大陆现在浮于地球的第一层海面上,那里四季如春,生产各种蔬菜、水果、鲜花。亚特兰蒂斯的建筑成同心圆柱状,在圆环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保留地,城市的建筑美妙地让人感到音乐的韵味,镀金的圆屋顶,由于温度和风力的不同,会发出和谐的声音,通常是三个音节。对于亚特兰蒂斯来说,数字三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线条会重复三次,建筑群由三组类似的建筑组成,三个金字塔组成的塔群。城市的每一层街道呈对角线分布。亚特兰蒂斯中央部位有肥沃的平原,它的首府波赛多尼亚就躺在平原上,波塞多尼亚是亚特兰蒂斯文化、艺术中心,代表了亚特兰蒂斯的精粹。连接两个同心圆层的海洋通道景观,从城市外部看首都,两座金属雕塑支撑着巨大的灯,背景是天空的三架飞车,还有一些庄严的建筑。在阶梯的最高处,雕塑头上的翅膀显而易见,城市的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了各种艺术的巅峰。阶梯通向一所综合院校,这是亚特兰蒂斯人的高等学府。金子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城市中心最辉煌的建筑有天文意义。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在风中会发出和谐的音调。亚特兰蒂斯人由于长期在水中生活,双腿变成了灵活的鱼尾,还长出鱼腮、鱼鳍,但他们的上半身还是人身。亚特兰蒂斯人已经完全适应了海洋环境。他们的寿命很长,可以活到3多岁。他们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以用海水发电,使整个第一层海洋变得灯火辉煌。他们会定期浮出水面偷偷地观察第二层海洋陆地上人们的活动。他们也会讲我们的语言。亚特兰蒂斯人默默地观察着第二层海洋大陆上人类的一切活动,从不打扰。我们利用中微子探测器,探测第一层海洋,发现亚特兰蒂斯人在地球的第一层海域无忧无虑的生活。
免费打赏
ymwatcher
2015年09月29日 17:06:03
2楼
学习下,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