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前辈:女儿墙--名称的来历?
zljun
zljun Lv.7
2005年06月16日 22:11:24
只看楼主

专家们不要忙着赚钱啊,学术权威研究一下吧!!学生真可怜

专家们不要忙着赚钱啊,学术权威研究一下吧!!学生真可怜
免费打赏
nxtlr
2005年06月17日 00:06:09
72楼
我认同20楼的看法!不过我更喜欢的是这种学习讨论的环境,一个女儿墙都引来这么多故事,真让人觉的建筑的博大精深!
回复
pubmail-ydz
2005年06月19日 12:20:38
73楼
真不知某人是怎么想的!中国古代的建筑有女儿墙吗?还编了个故事说得挺像的,真是。。。。
回复
antking128
2005年06月25日 17:58:15
74楼
佩服,小生看了各位前辈的话,是五体投地啊 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连建筑都是这样
不过小生是还没有入门的材料
大家先给我个建议
想从事前辈们的行当
应从那入手啊
多谢成全啊
最好连看什么样的书,该怎么循序渐进都告诉我
好不
小生这厢有礼了
回复
lixljnjx
2005年06月26日 20:56:25
75楼
女儿墙是建筑墙体中的一种形式,最早叫做女墙,又叫女垣,实际名称为压檐墙,民间称城垛子,是一种高出屋面和城墙的矮墙。

  从建筑形式上讲,女儿墙是处理屋面与外墙形状的一种衔接方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防护用墙。女儿墙的来历非常有趣,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时,大户人家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随便出门,在屋顶和墙垣上特意建造了一堵墙,而女孩子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却又禁不住外面世界的精彩和诱惑,于是便悄悄地攀上屋顶或高墙上,隔着那道矮矮的防护墙向外眺望,久而久之,便被人称作女儿墙了。女儿墙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有实心墙和带了望孔的。
回复
lqddc
2005年06月26日 22:43:04
76楼

老兄是不是“元易”?他在中华结构论坛上2004年发过这篇文章
回复
wttyedie
2005年06月28日 00:30:57
77楼
转自ABBS,觉得比较好,留下了。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清朝时也有一则扈巧云“替父修墙”的传说。这“墙”,就是沈阳城德胜门的“女儿墙”。
  想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立即下诏扩建新城。改建新都时,是采用“周易八卦”之说进行的。城门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八个,而且要在每座城门上都建一座城楼,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个。后来,努尔哈赤没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归了,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
太宗皇大极继续修建完工。
  令人奇怪的是,六百五十一个垛口唯独德胜门(大南门)城楼上的六十个垛口比其它七个城门上的垛口少一层青砖.足足矮了二寸还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努尔哈赤嫌城墙修得太慢,便下令四处抓丁增夫,结果盛京城方圆百里的男子都被抓来修城。城南六十里外有一对父女俩,父亲六十多岁,年老体弱,长年卧病在床。女儿扈巧云早年丧母,只与父亲相依为命。她每天恃候着父亲的饮食起居,端屎端尿.从无半句怨言,是个百里挑一的孝顺姑娘。这天,征丁的通知突然传到扈家.须有一男子前去修城。父女二人惊得目瞪口呆。扈老汉长年卧病,性命尚且有忧,又谈何修城?家中只有巧云一女,再无半个男丁,这可如何是好?看着父亲唉声叹气的样子,巧云暗暗打定了主意:代父亲前去修城。她郑重地将父亲暂时托付给位热心的邻居,自己乔装打扮成一名男子,假称是扈家的儿子,毅然加入到修城的行列中,被分配到德胜门城楼上的垛口专管抹灰。起初.大家对这个眉情目秀的“小伙子”并没有丝毫怀疑,只是奇怪他竟长了一副“娘娘腔”,且行动有些古怪,晚上从不脱衣睡觉。过了几天,巧云边抹灰边想起病床上的父亲,心中有些放心不下,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这情景偏巧被一直站在她身边的监工头目发现了。监工头目早对她观察了许久.看着她的身形打扮、举止作派,越来越觉得形迹可疑。当发现她抬头擦汗,喉间并没喉结时,越发心中恍然。巧云见被识破真相.只得如实交代了自己女扮男装的经过。监工头目连忙报告了总监。总监不敢怠慢,又火速奏明了皇上。皇太极一听,十分惊奇,当即对她的孝行大加赞扬。但同时,皇太极又认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对总监说道:“把德胜门的六十个垛口顶上都去掉一层砖,矮一层,就叫女儿墙吧。”从此,“女儿墙”的名宁就流传开来了。人们还编了一句歇后语;“大南门城上的垛口——矮一截。”

上面的都是些史话和作者文章对女儿墙的描述,但是有史实曾经对女儿墙有记载。
义和团是甲午战争后民间自发成立的反帝爱国的武装组织,当时影响十分巨大。"红灯照"是其中的妇女组织。当时甚至还有寡妇的"红灯照",老妇的"青灯照"等,一律强调男女平等思想,在反帝抗清运动中立下了赫赫的声威。在攻打南关天主教堂时,义和团与洋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教堂主教纪隆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为了负隅顽抗,竞将教堂所有女教士剥光了衣服,五花大绑地推到阵前。就在义和团将士束手无策之时,"红灯照"勇敢地率先冲进了教堂,义和团将士随之而入,一举攻破了教堂。"红灯照"冲进城内后,登上了德胜门。当时沈阳"红灯照"的女战士们一见这矮人一等的"女儿墙",顿时怒不可遏,动手就要拆墙。红灯照的首领林大姐伸手拦住,说道:"我们每个人搬几块砖,运几袋灰,把女儿墙修高,不是更好吗"?"大家纷纷赞成。 于是,一杆三角的大红旗在城楼上猎猎飞扬,上书"夺回奉天城,加高女儿墙"十个大字。近百名红灯照一齐努力,很快就加高了"女儿墙"。从此,"德胜门"上的六十个垛口就与别处的一般高了。

檐墙也称“女儿墙:,原指城墙顶上两恻的矮墙。宋《营造法式》卷一: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至于丈夫”。。。

高度不超过人身胸部,位于露天,处在房上、台上或墙上之墙的矮墙。源出“女墙”,又名“压檐墙”。常于城墙、平台房或楼台之上。作用与护身栏杆相同。女儿墙的墙体既可以砌实体,也可以采用花砖或花做法,还可以用经过砍制雕刻的砖仿各种木制栏杆砌筑。
  古代城墙上面呈凹凸形?
回复
thenray
2005年07月01日 13:00:36
78楼
刘禹锡曾有诗云:“夜深还过女墙来”
可见“女墙”这个词在唐朝以前就被广泛应用
但那时的女墙是不是现在的女墙还有待商榷
因为书上的解释:城头用石头砌筑的、凸凹不平的矮墙
并未说明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女儿墙”
这样是武断的
就中国以前的屋顶形似来看
似乎没有必要在屋顶上砌起一堵女儿墙来吧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在中国普遍采用平屋顶以后
沿用了以前用在城墙上的“女墙”的名字
回复
oyyj
2005年07月05日 08:04:14
79楼
转贴“女儿墙”史话 ,供大家参考: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清朝时也有一则扈巧云"替父修墙"的传说。这"墙",就是沈阳城德胜门的"女儿墙"。
想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立即下诏扩建新城。改建新都时,是采用"周易八卦"之说进行的。城门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八个,而且要在每座城门上都建一座城楼,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个。后来,努尔哈赤没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归了,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太宗皇大极继续修建完工。  
  令人奇怪的是,六百五十一个垛口唯独德胜门(大南门)城楼上的六十个垛口比其它七个城门上的垛口少一层青砖.足足矮了二寸还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努尔哈赤嫌城墙修得太慢,便下令四处抓丁增夫,结果盛京城方圆百里的男子都被抓来修城。城南六十里外有一对父女俩,父亲六十多岁,年老体弱,长年卧病在床。女儿扈巧云早年丧母,只与父亲相依为命。她每天恃候着父亲的饮食起居,端屎端尿.从无半句怨言,是个百里挑一的孝顺姑娘。这天,征丁的通知突然传到扈家.须有一男子前去修城。父女二人惊得目瞪口呆。扈老汉长年卧病,性命尚 且有忧,又谈何修城?家中只有巧云一女,再无半个男丁,这可如何是好?看着父亲唉声叹气的样子,巧云暗暗打定了主意:代父亲前去修城。她郑重地将父亲暂时托付给位热心的邻居,自己乔装打扮成一名男子,假称是扈家的儿子,毅然加入到修城的行列中,被分配到德胜门城楼上的垛口专管抹灰。起初.大家对这个眉情目秀的"小伙子"并没有丝毫怀疑,只是奇怪他竟长了一副"娘娘腔",且行动有些古怪,晚上从不脱衣睡觉。过了几天,巧云边抹灰边想起病床上的父亲,心中有些放心不下,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这情景偏巧被一直站在她身边的监工头目发现了。监工头目早对她观察了许久.看着她的身形打扮、举止作派,越来越觉得形迹可疑。当发现她抬头擦汗,喉间并没喉j结时,越发心中恍然。巧云见被识破真相.只得如实交代了自己女扮男装的经过。监工头目连忙报告了总监。总监不敢怠慢,又火速奏明了皇上。皇太极一听,十分惊奇,当即对她的孝行大加赞扬。但同时,皇太极又认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对总监说道:"把德胜门的六十个垛口顶上都去掉一层砖,矮一层,就叫女儿墙吧。"从此,"女儿墙"的名宁就流传开来了。人们还编了 一句歇后语;"大南门城上的垛口--矮一截。"

回复
oyyj
2005年07月05日 08:20:38
80楼


女儿墙是建筑墙体中的一种形式,最早叫做女墙,又叫女垣,实际名称为压檐墙,民间称城垛子,是一种高出屋面和城墙的矮墙。

  从建筑形式上讲,女儿墙是处理屋面与外墙形状的一种衔接方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防护用墙。女儿墙的来历非常有趣,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时,大户人家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随便出门,在屋顶和墙垣上特意建造了一堵墙,而女孩子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却又禁不住外面世界的精彩和诱惑,于是便悄悄地攀上屋顶或高墙上,隔着那道矮矮的防护墙向外眺望,久而久之,便被人称作女儿墙了。女儿墙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有实心墙和带了望孔的。
回复
wanzigege
2005年07月06日 18:28:12
81楼
很喜欢这个讨论的氛围呀!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