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科大楼:一座被绿色覆盖的智能低碳建筑 深圳市建科大楼:一座被绿色覆盖的智能低碳建筑 在2011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中,深圳市建科大楼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是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双百示范工程”。验收组专家认为,该工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规模化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做出了探索与示范。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叶青、陈泽广、张炜、鄢涛、毛洪伟、张劲峰、袁小宜、马远幸、周俊杰、彭世瑾、郭士良、龚小龙、王莉芸、刘勇、熊咏梅、蹇婕、沈驰、罗刚、王欣、汪四新。
深圳市建科大楼:一座被绿色覆盖的智能低碳建筑
在2011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中,深圳市建科大楼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是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双百示范工程”。验收组专家认为,该工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规模化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做出了探索与示范。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叶青、陈泽广、张炜、鄢涛、毛洪伟、张劲峰、袁小宜、马远幸、周俊杰、彭世瑾、郭士良、龚小龙、王莉芸、刘勇、熊咏梅、蹇婕、沈驰、罗刚、王欣、汪四新。
优雅的内部设计
低碳,不仅是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各行各业的人们坚定低碳生活人人有责的信念,从自身做起,开启了低碳生活新纪元。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才有了今天的深圳市建科大楼。这是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双百示范工程”。验收组专家认为,该工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规模化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做出了探索与示范。作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建科大楼40多项绿色技术更是让市民惊叹不已,这座以低碳著称的建科大楼比普通办公楼节能65%,每年可省150多万元的运行费用,已接待参观市民2万多人次。与其说它是一座会说话的房子,将其形容为一座被绿色覆盖的智能低碳建筑更为确切。在2011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中,深圳市建科大楼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也是名至实归的事情。
景色优美的 空中花园
纵观楼体的每一处,无不体现了设计者独具匠心。这幢大楼采用了40多项绿色技术,包括自然采光、人工湿地、风光互补节能、发电幕墙、种植屋面,屋顶有太阳能、室外有风力发电机、外墙是遮阳板,楼体的水能循环,风能流动,自然光能,并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土地、能源、资源消耗等等。符合深圳冬天温暖,夏天漫长酷热、阳光足、雨水多、湿度大,常年刮东南风的地理环境已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生活状态。
可自然通风和采光的报告厅
建科院院长叶青介绍说建科大楼的独特并不是设计师心血来潮、随意布置的。而是科学的根据不同功能、朝向和位置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和构造形式。项目中心总监熊咏梅说,“先对环境全方位体检,然后依据建筑和自然最和谐的状况设计,所以说这个大楼就像是从这里长出来一样,很适合这里的环境。”
仔细了解这栋12层的大楼后,不难发现,不仅东南西北四个立面完全不同,垂直方向上使用的立面材料也各不相同。 例如大楼高区人员密集的区域需要更多的采光和通风,因此朝东和朝南的立面便采用了水平带窗;而低区的实验室需要便于控制温湿度和光线,立面形态就相应的体现出围护严密和凹窗遮阳构造;
广场透气砖更透雨水,并通过下埋管道收集起来。楼顶雨水也全部回用。浇花的水、冲洗的水大部分来自回收。建科大楼的中水利用率49%,相当于每年减少用水量4760吨;地下室不像传统地下室那样给人黑暗、封闭的感觉。阳光通过大楼入口两侧的玻璃水池被引入建科大楼的地下室,使得地下一层白天完全采用自然光照明不需要开灯。而车道部分采用光导管技术,通过安装在地面的光线采集装置,将阳光导入地下车库的车道。从建科大楼通透明亮、全敞开式设计的消防楼梯拾级而上,可以到达5楼的240座同声翻译报告厅,为了打破传统报告厅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和通风的设计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照明和通风,报告厅两侧的外墙被设计成一扇扇可以转动的墙体。根据内部使用的需求和外部气候特征来选择打开还是关闭。当打开的时候自然光线和自然风被引入到大厅内,完全没有传统报告厅给人的逼迫和燥热感;会议厅,其实说这里是空中花园更加恰当,绿水游鱼鸟语花香。无论是部门会议还是休闲小憩,员工们都可以来到这里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真正实现了现代人在充满浓浓绿意的庭院里办公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