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现实,何为幻想 未来何处,建筑何在 我们都曾在作文纸上幻想过未来的世界,会飞的汽车,高耸的摩天大楼。 《三体》中罗辑沉睡后醒来,看到的是钢铁森林,建筑就像树那样,由枝干展开,而城市的周边则是一片死寂的废墟,那里鲜有人烟,与森林的景观截然不同。
"
何为现实,何为幻想
未来何处,建筑何在
我们都曾在作文纸上幻想过未来的世界,会飞的汽车,高耸的摩天大楼。
《三体》中罗辑沉睡后醒来,看到的是钢铁森林,建筑就像树那样,由枝干展开,而城市的周边则是一片死寂的废墟,那里鲜有人烟,与森林的景观截然不同。
常言建筑是拥有滞后性的,他们往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才能展现时代的变幻,需要漫长的尝试才能更替自己的材料与形式,可是这次,我们好像看到了未来的世界,看到了曾经独属于科幻世界的现实。
01 上海大歌剧院 / Sn?hetta
02 深圳超核绿芯 /MAD
03 衢州体育公园/ MAD
04 “如果云知道”装置/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05 《山下美术馆》/ 摄影:梅可嘉
好像从俯视角度并不能看出什么,但如果你看一张施工过程图。
▲
施工现场
线在三维空间中旋转,如同扇子一般延伸成体, 形成了可上人的表面以及屋面之下的空间。
理性的,边缘锐利的;内涵丰富的,中心圆滑的。对比与冲突,实与虚的交融为这里提供了新的空间体验。人们被这里吸引,走上蜿蜒的楼梯,强烈的导向性之外开阔的空间又给游客以自由。
“上海大歌剧院是我们设计观演文化建筑经验的自然升华。” Sn?hetta创始人之一Kjetil Tr?dal Thorsen表示。 全新的上海大歌剧院坐落于世博后滩,紧邻黄浦江岸。
是的,黄浦江岸,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代表着前沿,现代化,效率与未来的地方。
林立的摩天大厦被映射在玻璃幕墙上,人们漂浮在“海市蜃楼”之中。是繁华,是压力,歌剧院中是短暂的远离现实的休憩,是在钢铁森林中的呼吸。
Kjetil Tr?dal Thorsen表示, 上海大歌剧院项目是Sn?hetta因地制宜的实践,同时也是业主和 Sn?hetta 团队高度重视如何令公共空间用之于民的结晶。通过设计,大歌剧院的公共归属感得以升华。这是为每一位上海市民倾力呈现的,同时又属于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舞台。
毫无疑问,在这里,上海为大歌剧院的玻璃幕墙赋予了超出材质本身千万倍的时代含义,而大剧院也将为上海创造新的全球记忆。 你问我这里何谈幻想与现实? 魔都代表一切。
▲ 屋面承载着容纳集体庆典和个体活动的功能使命
大歌剧院的屋面将成为可上人的“舞台”和城市客厅,适用于大型庆典活动和普通日常参观。承载着容纳集体庆典和个体活动的功能使命,该屋面空间将允许游客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的进入,给公众和市民带来强烈的归属感。
大理石层层叠落,比起广场,这里更像是沙漠,文明中的沙漠,科技中的沙漠,疯狂的,恣意张扬的,却包容一切,使人心神平静。
这是由MAD马岩松设计、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深圳超核绿芯”。项目已于2023年7月开工建设。
这不是一个概念项目,不是竞赛课题,而是即将问世的建筑,就在中国,就在深圳。它 位于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是联动湾区、协作区域的城市门户和枢纽都市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约11.33万㎡,是国内首个公园型城市大型枢纽站点、龙华面向湾区和世界的“最美城市客厅”。
马岩松说:“我们将整个地块设计成了一个大公园,将复杂的功能和地下交通要求有机地融入,数字探索馆跃升到城市上空,成为一个地区的焦点,和与天地对话的场所。”
项目用地约11万平方米,场地下方贯穿地铁5号线、规划中的深惠线及平南铁路,为了规避对铁路的影响,并满足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需求,MAD的设计将核心功能数字探索馆抬高到半空中,形成城市之门的地标形象,同时也创造出绝佳的城市观景平台。
我曾认为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21世纪末期,巨型的钢铁世界,人们驾驶飞船穿梭在一座座“孤岛”之中,那将会是一个疯狂的,效率至上,人与机器人共存的世界。
2
0
2
4年,这个星球上曾经出现了不少尝试两栖的代步工具,磁悬浮列车也早已不是触不可及的事物。而过去两年中疯狂迭代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的
新行业形式,甚至是AI辅助作图,超核绿芯的出现好像一条线索串联起了这一切,忽然回过神来,世界好像真的在沿着过去幻想中的模样发展。
我曾嘲笑上世纪人们想象力的薄弱,而站在世界迭代的浪潮中,我忽觉无力,这次我们的想象力似乎也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迭代。
专业课老师曾经告诉我们,不要被建筑结构建筑物理束缚住想象力;结构课老师告诉我们建筑结构是来支撑建筑设计者的创造的。
架空的设计也将地面公共空间最大化地还给城市。除探索馆外,其余的功能以覆土建筑形式分布于地面,1200座的大剧院与多功能厅分布于场地北侧,形成城市地标文化建筑形象;青少年科创体验区、时尚运动活力区与公共配套服务以步行街的形式布置在场地南侧,通过灰空间的设计与公园景观充分融合,打造出如热带雨林般的场景体验。
科幻片犹如正发生在深圳:一颗“超核星”降临于地面上并寄居于此。空中的“超核星”与如同自然生长的“大地”产生对话,这里是城市的多功能会客厅,充满了想象张力。
在这 个建筑 中 ,在这座“雕塑”中, 它的 文化意义远远赶超 造 价 与 耗材。 除了空间与 功 能, 它 为被时代裹挟的人们提供了新的 思考契机, 也许除 了为 如何在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 时代 不被洪流 推向 时代的边缘 而 苦恼, 人们 还需要 停下来,仔细审视时代,审视未来。
在《三体》中,人类在寻求生存可能的同时在土星上建造了“墓碑”。那里放置着地球文明,地球生命的一切,从种子到胚胎再到文字,那是一个庄严肃穆,厚重不可摧,黑曜石般的地下建筑。
而在浙江衢州, MAD的设计将体育场馆功能与自然地景相结合,在城市中心营造了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
▲ 体育公园与自然地景相结合,在城市中心营造了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
马岩松:“我们梦想营造的不仅是一个关于体育和生态的城市空间,更想把它变成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公园,与城市的山水历史建立一种文化传承关系。”
“墓碑”将文明封存在月球,该项目则将自然解构,让自然存在于建筑之中,让建筑成为自然。
马岩松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关于生态和绿色的,更是关于精神和意境的,这是这片土地的历史中早就蕴藏的文化和哲学,需要在未来的城市中得到发展。”
即使是与“体育”结合,公园中建筑的部分依旧选用了更为含蓄内敛的表达,游览公园的人们时刻沉浸在自然之中,于步道上慢走、跑步,或在草坪上欣赏风光。中央湖面同时为下沉式花园,人们在此,视线与水面相平齐,切实感受到被天、水围绕的奇妙与震撼。
建筑之内:数座“小山丘”的“峰顶”及“山腰”处,设计了平台或天窗使自然光可以直达室内,也可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覆土建筑绿色节能且贴近人的尺度。建筑之外:人们可沿着“山体”的步道,攀爬“山丘”,与天地对话。
人们在自然中行走,偶然发现散布其中的体育场馆,充斥着激情与热血的活动发生在在自然之中,人们又回归了自然,在自然中奔跑。
项目中,创作者认为乡村是包容的,这里的艺术是多样的,希望带来以点带面的艺术微更新。
这朵“云”是这场更新的第二段叙事,名为“艺术引领,大地之云”。
设计以“如果云知道”作为设计理念,整个装置悬浮于稻田与水渠之上,与广袤的农田,远处的青山交相辉映。像一双大手承托着天空,又像外太空降临的航天器,还像丰收后载满粮食的飞船。稻田、水渠、远山、白云相互辉映,勤劳的汗水、丰收的喜悦、恋人的爱情共同演绎了一曲田园牧歌。
设计形态简介,参数化折线造型充满了力量感,色彩纯净整洁,悬挑12米的楼梯直插云霄,人登顶的那一刻能够感受到站在云端之感觉。景观塔的结构采用悬臂形式充分展现了力学构件的超现实的漂浮感。
水稻渠成,平步青云。无论是久别故乡的游子,还是如胶似漆的情侣,亦或是辛勤劳作的农民都能在“如果云知道”这个装置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所。
▲ 装置结构图
装置的合理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如果将装置拉离现实,“走向云端”其实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梦境般的构想。梦境之外,该装置在事实上吸引着人流,利用网红效益为这里带来的经济效益。
▲《山下美术馆》
《山下美术馆》是梅可嘉给这组照片取的名字,照片里的白色“建筑”其实是村民自己搭建的杨梅大鹏。
梅可嘉说,“ 不知道当时设计搭建这个大棚的人,是如何考虑的。但他估计没有想到,这片在山坡的大棚,会引起我身边好多建筑学朋友的好奇。我们说,设计要向自然学习,向民间学习。这么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简洁、纯粹,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
▲项目远观
▲白色的“山”
白色的大棚仿佛一块打在山体上的补丁。在连绵的山脉之中,有零散的如宝藏般的村落,有人们为大地创造的补丁。
“村民自发建造的白色大棚艺术构筑,在山坡上自由生长。”
建筑需要精细的设计,也可以自由生长,野蛮的,恣意的存在于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支持着人类的生存,标志着文明的存在。
这次我们好像真的站在幻想与现实的边界,是梦境,是幻想。
值得信任的是,建筑不会被时代边缘化,建筑会朝向更多元,更灵活的方向发展。结构与材料的发展为建筑提供了新的可能,支撑着新时代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