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
fnmg_79
fnmg_79 Lv.2
2007年10月24日 22:51:15
来自于工地图片
只看楼主

请教一个问题:三层别墅,框架结构,是否要做沉降观测,另外具体哪些条件下必须作沉降观测。请各位同行赐教。

请教一个问题:三层别墅,框架结构,是否要做沉降观测,另外具体哪些条件下必须作沉降观测。请各位同行赐教。
guoliang618
2007年10月25日 16:56:48
2楼
根据我的经验,应该肯定做。具体哪些条件下必须作沉降观测, 还需要设计院的朋友们帮解释一下!
回复
94703444
2007年10月25日 20:42:42
3楼
一般都要观测 只是频率不一样吧 看是否够上沉降观测要求的 。。。。。
回复
fnmg_79
2007年11月20日 12:56:55
4楼
我做的一个工程,筏板基础,框架结构七层,设计院不要求做沉降观测,所以现在糊涂了。谢谢两位同行。
回复
happywjm2000
2007年11月26日 00:41:54
5楼
不管楼层有多少层再怎样也要做沉降观测。这样便于随时掌握沉降情况和为做资料提供的效的数据。
回复
guoliang618
2007年11月26日 15:28:37
6楼
有两篇文章,或许对你有用!
一、沉降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本文来自:天圆地方建筑论坛,本帖原网址为http://www.tydf.cn/read.php?tid=149864&u=21928,更多精彩,更多免费资料等着您!
2.0.7 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单一层次布网,观测点与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2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3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如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4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对于特级和一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5.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3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本文来自:天圆地方建筑论坛,本帖原网址为http://www.tydf.cn/read.php?tid=149864&u=371576,更多精彩,更多免费资料等着您!
回复
guoliang618
2007年11月26日 15:29:17
7楼
高层建筑沉降对引入管的影响及补偿措施

作者:王奎昌 焦… 文章来源:免费共享 点击数: 116 更新时间:2007-7-4 15:12:4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林立在都市之中,燃气行业已经高度重视高层建筑沉降对燃气管道安全的影响[1、2]。我们对沈阳市部分高层住宅燃气引入管处的沉降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其相应的补偿措施。
1 沈阳地区部分高层建筑沉降数据
我们收集了沈阳地区15栋已建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资料,这些高层建筑所在地区地下土层土质情况良好,持力层均为中砂、砾砂,平均每层竣工后沉降量为0.68mm。
燃气管道施工是在建筑封顶后进行的。随着基础的沉降,高层建筑逐渐下降,经过较长时间才趋于稳定。研究高层建筑对管道影响时,需要知道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的基础沉降值。在必要时,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基础沉降值,以便选择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一般多层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完成一定的沉降量,对于砂土可认为其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80%以上,对于其他低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0%~80%,对于中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20%~50%,对于高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20%。
基础的沉降量计算可以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进行计算。通常建筑设计院采用经验值来确定,高层建筑物的最终沉降量为每层1.0~1.2mm。沉降观测单位的经验为,高层建筑物的施工期间沉降量(持力层为砾砂等低压缩性土)为每2层1.0~1.5mm。
2 建筑物沉降造成燃气管道破坏的情形
①高层建筑物较大沉降,室外地面略沉降。建筑物因自重而逐渐下沉,引起管道向下运动,对管子和管件产生压力造成管件发生转动,如果转动角度较大就容易产生漏气。
②建筑物略沉降,室外地面较大沉降,这种现象常见于多层建筑。多层建筑基础较浅,地基开挖时基坑向两边开挖,待基础部分完成后,这部分需要回填。按施工要求需要进行夯实,但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常常不做夯实。燃气管道埋在未经正确处理的地基上,长时间后地面受各种荷载影响而下沉,燃气引入管随之下沉,管件发生转动,如果转动角度较大则发生漏气。
3 消除高层建筑沉降影响的处理方法
3.1 沈阳地区的处理方法
①设置补偿器,安装在保护井内。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按设计要求进行安装。
②引入管穿越建筑物基础、墙体时,应安装在钢套管中。套管内径要保证引入管外壁下部与套管内壁的间隙I>6 mm;引入管外壁上部与套管内壁的间隙不小于建筑物设计最大允许沉降量的1.2~1.5倍。
3.2 国内其他地区的处理方法
①在燃气管道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产生位移时,为了补偿位移,将径向补偿器设置于燃气管道的水平管段上。
②有的地区没有采用双三通进户装置而是采用一个三通直接进户,则在垂直管段上加一个轴向补偿器,补偿高层建筑沉降。
3.3 日本的处理方法
①建筑物沉降量<100 mm
a.对DN 80 mm以下(包含DN 80 mm)管道,采用PE管或采用两个弯头(类似双三通装置)来吸收沉降。
b.对DN 100 mm以上管道,采用PE管或采用焊接钢管并做3个以上的弯头组合来吸收沉降。
②建筑物沉降量≥100 mm
a.对DN 80 mm以下(包含DN 80 mm)管道,采用PE管或补偿器来吸收沉降。
b.对DN 100 mm以上管道,采用PE管或在穿墙部分的水平段设置金属软管来吸收沉降。
3.4 对处理方法的探讨
①对高层建筑,持力层为低压缩性土质(中砂、圆砾、砾砂)时,建筑物使用期间产生的沉降量见表1。补偿量应当满足表1中的沉降量。
表1 高层建筑使用期沉降量
Tab.1 High-rise building settlement during service
建筑物层数 10~15 16~20 21~25 26~30 31~40
使用期沉降量/mm 7~11 12~14 15~18 18~19 22~28
②对高层建筑,持力层为其他低压缩性土质(如粉质黏土)时,由于黏土和粉质黏土的压缩性差异比较大,而且粉质黏土的沉降比砾砂更大而且持续时间更长,无法根据土质来判断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设计时应根据实际土质的情况来确定相应的补偿量。
③对多层建筑,持力层为低压缩性土质,如中砂、圆砾、砾砂,回填土部分未按照施工手册正确回填时,对燃气引入管弯头基础采取保护措施,如做托梁或把弯头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
参考文献:
[1]李彤.高层建筑燃气管道L型自然补偿的应力分析[J].煤气与热力,2003,23(1):25—27.
[2]王宏伟.燃气引入管的敷设与应力分析[J].煤气与热力,2005,25(8):49—53.

回复
xibutongzhi
2008年01月01日 15:02:59
8楼
看什么地方,我们这边六层以上才做
回复
fnmg_79
2008年03月06日 22:11:27
9楼
谢谢各位这么关心
回复
lixiangqi2000
2008年03月08日 18:20:05
10楼
一般不用做,按规范来的.GB50007-2002上有明确的说明.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