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治理成效如何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告诉你
一派
一派 Lv.5
2004年12月06日 10:52:22
来自于水土保持
只看楼主

三峡库区治理成效如何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告诉你 --------------------------------------------------------------------------------2004-04-24   地处长江上游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涉及重庆、湖北两个省(直辖市)21个县(市、区),总面积5.80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形起伏大、降雨多且强度大,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出露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该地区被列入国家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经过10多年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植物及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峡库区治理成效如何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告诉你


--------------------------------------------------------------------------------
2004-04-24


  地处长江上游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涉及重庆、湖北两个省(直辖市)21个县(市、区),总面积5.80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形起伏大、降雨多且强度大,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出露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该地区被列入国家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经过10多年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植物及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科学、准确地掌握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和治理成效,根据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安排,三峡库区被列为水土流失重点监测地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于2000年启动了“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该项目采用先进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完成了库区1∶5万地形图数字化、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两期遥感解译、水土流失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等工作,选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两期不同时段的遥感(RS)影像数据,将SPOT全色影像与TM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以便充分利用SPOT全色影像的高分辨率(10m)与TM多光谱影像的多光谱优势,通过计算机与人工交互式解译,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实现野外调查建立解译标志和校核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信息管理、处理和分析,三者结合满足了大范围、高效、准确、周期性、动态监测的目的和要求,使库区内与水土流失有关的大量信息得到统一管理,为领导者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其空间数据和成果可用于库区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和大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和设计。

  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较80年代中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5.97%,土壤侵蚀等级普遍降低,轻度侵蚀的面积增加了2.83%,其余级别的侵蚀强度面积均有1.05%~7.15%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坡耕地面积减少,林草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水土流失强度,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种草与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通过监测也反映出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移民迁建工程、专项改建工程等不断深入开展,由于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侵蚀显著增加,虽然从面积上反映所占比例很小,但是其造成的土壤侵蚀强度大,为了保护库区生态环境,该地区已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预防监督区。

作者:赵俊华



监测预报——现代水保的支撑


--------------------------------------------------------------------------------
2004-04-24


  水土保持工作有四大任务,即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监测预报。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四大任务”之一,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愈来愈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总结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4月中旬,水利部首次召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会议还宣布正式启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无疑,此次会议将对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展、促进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转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十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从无到有,得到很大发展。回首20世纪30年代,我国首先在福建长汀、重庆北碚、甘肃天水及陕西长安等地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始进行水土流失定位观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土保持监测进入了由点向面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了100多个水土保持实验站所。布设了一大批观测站点,开展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措施、效果评估及预报模型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为大范围、区域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1955年,水利部首次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水力侵蚀人工调查;上世纪80年代末,水利部利用卫星影像,组织进行了全国第一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在监测技术、监测手段上有了新的突破。1991年《水土保持法》明确了监测预报的法律地位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按照水利部党组确立的新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心工作,狠抓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了监测工作的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基础,水利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在1998年机构改革、编制压缩的情况下,成立了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全国也自上而下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截至2003年底,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机构成立了监测中心站,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监测总站和108个监测分站,全国监测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据统计,全国各级监测机构现有专职人员2100多人。


  近
xwb001115
2004年12月06日 15:33:03
2楼
全国水土流失状况是不断变化着的,这就催生出水土保持监测,不断监测并公布水土流失变化着的状况。水土保持监测人肩上担子不轻的!
回复
tony8310
2006年04月03日 16:21:29
3楼
水土保持监测的确是大有前途!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