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8-18 13:47 编辑 11G101-1第86页与81页梁端负筋的锚固水平段对比(下弯段长度都是15d):按第86页,非框架梁 L 配筋构造图,设计按铰接时:>=0.35lab ; 而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0.6lab;按第81页,非抗震框架梁 KL 纵向钢筋构造图,梁端负筋的锚固水平段:>=0.4lab 。(应该是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8-18 13:47 编辑
11G101-1第86页与81页梁端负筋的锚固水平段对比(
下弯段长度都是15d):
按第86页,非框架梁 L 配筋构造图,设计按
铰接时:>=0.35lab ;
而
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0.6lab;
按第81页,非抗震框架梁 KL 纵向钢筋构造图,梁端负筋的锚固水平段:>=0.4lab 。(应该是
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
问题是:1、L梁端的0.35lab 和框架梁端的0.4lab 的差别有这么大吗?前者就是铰接,后者是刚接。
2、0.6lab 和 0.4lab 比较,次梁与主梁的刚接比框架梁与框架柱的刚接要求还要严吗?
这是为什么??
2楼
好东西 留下了
回复
3楼
好东西 留下了
回复
4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8-18 13:55 编辑
非框架梁 L 配筋构造,设计按铰接时水平段:>=0.35lab ;
非框架梁 L 配筋构造,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水平段:>=0.6lab;
非抗震框架梁 KL 纵向钢筋构造图,梁端负筋的锚固水平段:>=0.4lab
看了这三个数字,无语。
回复
5楼
国家标准图的编制者们,用他们的权威性,将这些乱七八糟的观念硬塞进我们的脑子里,让我们成为没有头脑的木头,只知道死板地执行命令。
回复
6楼
我觉得,次梁与主梁的连接,应属于半铰接,半刚接的。这样0.35与0.4就不能理解了。
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要看主次梁的相对刚度,不能一味的以刚接,铰接划分。
回复
7楼
国家标准图的编制者们,用他们的权威性,将这些乱七八糟的观念硬塞进我们的脑子里,让我们成为没有头脑的木头,
回复
8楼
国家标准图的编制者们,用他们的权威性,将这些乱七八糟的观念硬塞进我们的脑子里,让我们成为没有头脑的木头
回复
9楼
这个不能等同看待,因为钢筋锚固的区域不相同,一个是普通区的锚固水平段直段就是0.6Lab,一个是节点区的锚固水平段直段就是0.4Lab,为何节点区的水平直段要求要低,个人认为节点区内是个复合受力状态,节点内砼受周边梁及上下柱的挤压力下对钢筋提供的锚固力要大于普通区砼仅靠砼粘结力提供的锚固力,所以节点区内的水平段要求0.4Lab就会低一些。这些应该都是经过试验得出的结论并非无根据。至于0.35Lab的锚固,不应说是纯铰接点应属半刚的节点构造,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真正纯铰点根本无需任何锚固。
回复
10楼
我认为水平段的长度大小并不是要考虑这段的锚固力大小,因为钢筋弯折后有15 d的长度,这种形式的锚固(弯折锚固)和直线锚固的破坏机理已经完全不同了,水平段的长度要求是为了其他的目的。
回复
11楼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只要钢筋的水平段伸到主梁、柱子的另一边,下弯段包住了梁-梁节点区或梁-柱节点区,就是可以认为这一梁-梁节点或梁-柱节点是刚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