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快速入门与提高一书疑问
huliang826
huliang826 Lv.8
2013年11月17日 09:53:56
只看楼主

最近有空看了建筑结构快速入门与提高一书。书中P93页有这样一句话:"增加地下室的层高来增加地下室的重量是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还应该结合地基土的承载力而定,有时候并不经济。" ---看了真本事勘误也没提这句话,我怎么理解不怎么对啊? 求大侠们指点啊 谢谢

最近有空看了建筑结构快速入门与提高一书。书中P93页有这样一句话:"增加地下室的层高来增加地下室的重量是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还应该结合地基土的承载力而定,有时候并不经济。" ---看了真本事勘误也没提这句话,我怎么理解不怎么对啊? 求大侠们指点啊 谢谢
免费打赏
圆舞华尔兹
2013年11月18日 07:17:25
12楼
如梦无痕…… 发表于 2013-11-17 17:44 另外这本书的作者 工程经验很少书上的东西都是他结合很多资料的自己做的工程总结。所以书中有不妥之处很 …靠这么说这书的作者有点误人子弟啊。。。
回复
huliang826
2013年11月18日 07:58:45
13楼
无间道 发表于 2013-11-18 05:57 这事是解决抗浮的一个方法而已。谢谢版主 但是感觉写的有问题 层高增加浮力也就大了 抗浮最重要不就是W/F的问题 W就是恒载不考虑活载 层高增大明显浮力增大 自我感觉跟自己做的项目相悖了
回复
huliang826
2013年11月18日 07:59:32
14楼
如梦无痕…… 发表于 2013-11-17 17:44 另外这本书的作者 工程经验很少书上的东西都是他结合很多资料的自己做的工程总结。所以书中有不妥之处很 …谢谢版主 但是感觉写的有问题 层高增加浮力也就大了 抗浮最重要不就是W/F的问题 W就是恒载不考虑活载 层高增大明显浮力增大 自我感觉跟自己做的项目相悖了 谢谢指点
回复
清琴一诺
2013年11月18日 08:15:35
15楼
学习..............
回复
项工
2013年11月18日 17:18:06
16楼
积累点点滴滴
回复
wangqian125420111
2013年11月21日 10:41:29
17楼
这个事情真要好好学习下,谢谢楼主啦。
回复
wuhongying1982
2013年11月21日 10:43:54
18楼
我觉得看了楼主帖子有点收获,谢谢啦。
回复
cscsu2010
2013年11月28日 20:47:46
19楼
huliang826 发表于 2013-11-17 09:55 先顶个帖:地下室层高增加,抗浮设计应该是更麻烦了…我怎么感觉,谢谢 上网搜了这句话不少文章都是这么 …(1)地下室抗浮设计可归纳为“一压二拉”,“压”即为配重法,增加永久荷载的结构自重,比如地下室顶板覆土、地下室底板的配重等来平衡地下水浮力;“拉”即为设置抗拔桩或抗拔锚杆,以抗浮构件提供的抗拔力平衡地下水浮力。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单独运用一种方式抵抗地下室浮力往往事倍功半,耗材费力,通常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抗浮设计,以达到经济合理。 在高层结构地下室中,常采用:车库顶板覆土+车库底板配重+结构桩基抗拔锚固,而不单独设置“单纯抗拔桩”,否则可能不经济。若原有承重桩作为抗拔桩后仍不足以承受地下水作用产生的浮力,可在适当位置增设纯抗拔桩。抗拔桩桩身最大裂缝宽度一般不应超过0.2mm,其配筋率比抗压桩往往的很多,一般超过1%。(2)尽可能提高基坑坑底的设计标高,间接降低抗浮设防水位, 梁式筏基的基础埋深要大于平板式筏基,故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更有利于降低抗浮水位。楼盖提倡使用宽扁梁或无梁楼盖。一般宽扁梁的截面高度为L(1/22~1/16),宽扁梁的使用将有效地降低地下结构的层高,从而降低了抗浮设防水位。(3)增设抗拔锚杆,抗拔锚杆应进入岩层,如岩层较深,可锚入坚硬土层,并通过现场抗拔试验确定其抗拔承载力。对于全长粘结型非预应力锚杆,土层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4m,且不宜大于10m;岩石锚杆的锚杆长度不应小于3m,且不宜大于45d和6.5m;锚杆的间距,应根据锚杆所锚定的建筑物的抗浮要求及地层稳定性确定。锚杆的间距除必须满足锚杆的受力要求外,尚需大于1.5m。所采用的间距更小时,应将锚固段错开布置。锚杆孔直径宜取3倍锚杆直径,但不得小于1倍锚杆直径加50mm。锚杆宜采用带肋钢筋,抗拔锚杆的截面直径应比计算要求加大一个等级。 锚杆孔填充料可采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30,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锚杆钢筋截面面积可以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计算,但计算出来的钢筋面积值太大,一般建议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的公式计算,并且当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大于300 N/mm2时,取300 N/mm2。(4)在目前的地下室采用锚杆抗浮设计中,有下列2种混乱的方法:第一,上部建筑结构荷重不满足整体抗浮要求,采用锚杆抗浮。其计算方法为:总的水浮力设计值/单根锚杆设计值=所需锚杆根数。具体做法:底板下(连柱底或砼墙下)满铺锚杆,水浮力全部由锚杆承担,既不考虑上部建筑自重,也不考虑地下室底板自重可抵抗水浮力的作用,保守且不合理。第二,利用上部结构自重和锚杆共同抗浮,其计算方法为:(总的水浮力设计值-底板及上部结构自重设计值)/单根锚杆设计值=所需锚杆根数。具体做法:将锚杆均匀分布在底板下(包括柱底或砼墙下),锚杆间距用底部面积除所需锚杆根数确定,存在安全隐患。 水的浮力是均匀作用在底板上,而结构抗浮力作用(除底板自重外)都具有不均匀性,并不是在整个地下室底板区域均匀分布的,可能是集中在一个点上(即柱、桩和锚杆)或一条线上(即墙、梁),因此抗浮力与水浮力平衡计算可分成两种区域:柱、墙、梁影响区域和纯底板抵抗区域。纯底板抵抗区域的计算方法应是抗浮锚杆设计承载力除以每平方米水浮力(减去每平米底板自重),得到抗浮锚杆的受力面积;而柱、墙、梁影响区域应充分利用上部建筑自重进行抗浮,验算传递的上部建筑自重是否能平衡该区域的水浮力,此外,还应验算在水浮力作用下梁强度和裂缝满足要求。计算方法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1)在柱、墙、梁影响区格中:梁、墙可以传递的建筑自重线荷载除以每平方米的水浮力,得到影响区域的宽度b。其中梁传递的建筑自重荷载,根据柱子的建筑自重按照与其相连的梁刚度分配所得。2)靠近梁、墙的第一排锚杆:其从属宽度b0应是梁、墙传递建筑自重影响区域的宽度b,即b0=b,由于每根锚杆的抵抗面积有限,当上部自重较大时,为充分利用该部分自重,可以考虑加密靠近地梁第一排锚杆的间距。3)纯底板抵抗区域的计算方法应是抗浮锚杆设计承载力除以每平方米水浮力,得到抗浮锚杆的受力面积,即A单根锚杆=c2=q水/F单根锚杆,其中c为纯底板抵抗区域中间排锚杆的间距。例如,水浮力设计值为每平方米50kN,单根抗浮锚杆的设计承载力为250kN,它能承受的抗浮力的受力面积为5平方米,若采用点式布置,锚杆的间距为2.25×2.25米。4)第一排锚杆与第二排锚杆的间距a=b/2+c/2。
回复
cscsu2010
2013年11月28日 20:55:58
20楼
huliang826 发表于 2013-11-17 09:55 先顶个帖:地下室层高增加,抗浮设计应该是更麻烦了…我怎么感觉,谢谢 上网搜了这句话不少文章都是这么 …增加底板的好处,在于一个有效组合:抗浮+抗弯。底板厚,基本上都是构造配筋。无痕大哥说的很对。地下室墙厚一般至少250~350,水的容重才10,向下重力肯定是大于水浮力的。但此种方法不是最效的办法,但也是一种方法。在学校期间,实践很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了那次机会。不过话说回来,我起初总结全是为了我自己以后的工作,绝不是为了写书。工作后:结构设计其实也就是那回事,但人还是要谦虚。 结构设计,概念设计很重要,设计原则,思维方式更重要,一定要学会类比,学会找参照物,多实践,不断的变化构件的截面尺寸(梁宽、梁高,柱截面,墙截面),总结出其中的内在规律。
回复
cscsu2010
2013年11月28日 20:59:18
21楼
huliang826 发表于 2013-11-17 09:55 先顶个帖:地下室层高增加,抗浮设计应该是更麻烦了…我怎么感觉,谢谢 上网搜了这句话不少文章都是这么 … 多看看课本与规范中的公式。自己去体会下,每个参数的变化,结果会怎么变化。 经验的获得是实践。但结构设计的本质,还在于设计思维。 当对理论与实践没有透彻理解时,留个20%的余地或者折中,并不是不可以。 任何人的理解都与局限性,因为他的经验获得,并不一定是自己获得,而是院传承下来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