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态建筑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类住区环境质量。而现代人类理想的住区环境应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建筑本身是否是“生态建筑”,或称“文明建筑”,“健康建筑”?二是建筑的内外物理特性是否具有自然特征?国际上为了控制人类住区环境的恶化,研究和制订治理对策建立了许多跨学科的组织。其主要技术指标是所谓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指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室内外空气成分、性态及经由空气对人体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与人体正常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吻合的程度,属于人类住区物理环境范畴。空气质量应包括空气的热湿性态、成分、运动状态及各种辐射特性等,这些物理量直接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影响人体的舒适状况,与人体的生理健康密切相关。
一、中国风水学关于人与环境的认识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建筑环境设计的理论,其概括性地描述人与宇宙及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及感化是“气”的媒介。可以认为有关“气”的学说是古代风水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那么,风水学中的“气”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试做如下分析:
“气”的涵义
“气”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充盈天地”。如《庄子・外物篇》:“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孟子・公孙丑》:“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即’4080兆赫上的微波,何其相似地证实了中国先圣们的论述。“气”即“宇宙波”。
“气”又被视为万物之源,即“元气”。《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阴阳二气冲荡而化合成万物。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鹖冠子・泰录》: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秉于天地”。何休《公羊传解诂》:“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成天地,天地之始也”。“气”是天地未分以前的混沌统一体,气凝聚而成有质有形之物,并贯通其内外。从广义上讲,“气”也应该包含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即空气,如水气、云气、气味等,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气”,云气也;云,山川气也。”;郑玄注《礼记・祭义》:“气,谓嘘吸出入者也”;《大戴礼・四代》:“食为味,味为气也”;“山水者,阴阳之气也”(《青囊海角经》)。“气”遵循“理”和“道”的运行规律,“理”和“道”是宇宙间唯一的实体存在即气的规律表现,王廷相《慎言・五行》:“理载于气”,“气,物之原也”理,气之具也;器,气之成也”。朱熹《文集・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并认为理在气先,是“先天地生”之道。《老子》谓之“气”的“理”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气是一种力,一种场,气的存在是不断流动着的,重浊的气属阴,轻清的气属阳,阴阳相对,生成万物。 “气”的性态“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故谓风水”(郭璞《葬经》);“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经曰:‘地有吉气,上随而化’,化形之著于外者。气吉形必秀涧,特达端庄;气凶必粗顽,欹斜破碎”(《葬经翼》)。 “气”的功能“凡地气,从下荫人,力源而缓;天气熙育人身,力浮而速。故阳宅下承地之吉气,尤欲上乘天之旺气也”(《相宅经纂》)。“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风水学依据“气”的性质和规律,即“气”的存在之象与存在之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实际勘察操作的实用理论。中国古代宅居的选址、环境的优选、生态景观的塑造等都必须遵循“气”的聚结和运动规律。上述论述是中国数千年古代学者先哲们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感知”和经验积累的“领悟”而获得的综合概括,形成了一套可以在营造选址中实际操作的法则,其中似乎包含了朴素唯物认识,又包含了精神外延,但无论如何,这种认识闪烁着严谨的科学价值。
二、现代科学关于人与环境的认识
在现代环境科学中,广泛采用现代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建立了多种测量手段及技术规范,使我们能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更加科学地认知人类生存的宇宙空间及环境。但是,现代科学尚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只能采用分解的方法,分析自然环境。把这些分解了的物理量有机综合的宇宙法则,对现代科学还是个谜。因此,当代科学成就,所创造的人工生态环境尚不能与纯自然的生态环境相媲美。由此可以推断,宇宙和自然界中尚有许多未知因素需要未来发现和解释。
按照现代物理科学解释中国古代风水学所论述的“气”,“气”应包括客观物质部分,就目前科学归纳“气”似乎包含二个组成部分:一是空气,静止空气无色无味,但受热后温度升高成“阳气”,失热后温度降低则成“阴气”,区域性的“阳气”(低气压)和区域性的“阴气”(高气压)形成“风气”;水分充足、植物茂盛的地表面层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汽充足为“生气”,升至天空降温成“云气”;四周光屏障的小区遇风而不能“聚气”,而含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空气为“恶气、臭气”等;二是辐射,包括红外长波热辐射、紫外短波辐射、放射性辐射等,古人形成“阳”的概念可能最早起源于太阳,是通过太阳辐射对人体及地表的热作用而建立的;将能够让人体感受辐射作用的物体(群),便称其具有“阳气”,而将能够让人体感觉到“冷辐射”的物体(群),便称其具有“阴气”,而将那些具有较强的、对人体及生物产生伤害的紫外辐射,放射性辐射的地方,称其为“煞气”。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风水学对建筑环境的描述和追求与现代科学的认知和评测相吻合,中国古代风水学包含了物质的科学认识,其理论是伟大先哲们关于“无、地、人”的系统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依赖生存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将进一步揭示“气”所包含的丰富客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