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土木小宝 于 2013-8-26 14:43 编辑 外滩,上海的名片。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的发展、繁荣、衰落、再繁荣,像年轮一样被被铭刻在这些建筑中。这个曾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地方,容纳了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融汇了东西方文明,汇成所谓的“海派文化”。那些形形色色的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和中西合璧的近现代建筑,横呈在浦江一侧,形成所谓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他们看似五花八门,却都从坚硬的石头和层叠的柱式、线脚中透出一种绝对的自信和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恰如一个个装扮整齐的绅士,他们或身着燕尾服,带着高高的礼帽,雪白的领口系着领结、束着脖子,正在参加一个跨越百年的盛大聚会。
外滩,上海的名片。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的发展、繁荣、衰落、再繁荣,像年轮一样被被铭刻在这些建筑中。这个曾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地方,容纳了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融汇了东西方文明,汇成所谓的“海派文化”。那些形形色色的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和中西合璧的近现代建筑,横呈在浦江一侧,形成所谓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他们看似五花八门,却都从坚硬的石头和层叠的柱式、线脚中透出一种绝对的自信和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恰如一个个装扮整齐的绅士,他们或身着燕尾服,带着高高的礼帽,雪白的领口系着领结、束着脖子,正在参加一个跨越百年的盛大聚会。
我每次路过外滩都被这群“绅士”感动。无论上海经历怎样的烈日风雨,他们从骨子里透出的自信和优雅,让所有曾轻视他的人,都最终被他的魅力所折服。也让这个城市充满了浓浓的的人文色彩。
一次,我陪一个久居海外的长者游览陆家嘴,最后我们在滨江景观平台上漫步,视线慢慢掠过金陵东路、延安路、福州路、汉口路、南京东路,一直到外白渡桥、俄罗斯总领事馆,这条近两公里的漂亮天际线,的确很养眼,愉悦的心情跃然而生,心跳和呼吸似乎也随着这种节奏起伏。
突然,长者眉头一紧,轻轻地“哦”了一声,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个巨大的“铁钉”生硬地锲入这段风景,他说,一种巨大的力量、一种不顾一切的蛮横,要急切地打碎这和谐,像贸然闯入聚会的警察,试图改变整个秩序,那是什么?你不觉得它在这里格格不入吗?
他说的是解放纪念碑。
上海经历过贸易带来的繁华,黑社会的血雨腥风,文人贤达的濡染,日本人的枪击炮轰,社会大变革的动荡,改革开放的春风。所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给这个城市添加了不同的内涵,就像那层层叠叠的柱式和线脚,上海丰富了,也更成熟了。所以上海是无数的近现代事件叠加起来的,谁也无法重写上海的历史,重塑上海的性格。那个纪念碑设计得非常失败!我不知道出自哪个大师之手,但他营造的氛围和气场让人窒息,与黄浦公园绿叶后面的优雅、自信格格不入。
优雅是厚实内涵的自然流露,自信透出的是一种超然脱俗的美丽。纪念碑占地庞大,圆弧的广场和台阶,衬托着这个孤零零的钢筋水泥巨塔,尽管绝对的尺寸并不是很大,但充满肌肉的造型和超然的尺度感,却尽失风度,更不自信。让人的心情一下子沉了下去。走近看,更有一种无名的力量让人头皮发紧,不寒而栗。我不能理解建筑师为什么把解放纪念碑设计成这种感觉。“解放”这件事对上海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结束战争、百废待兴,民族复兴的希望重新燃起。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变让上海迈入新的历程,也让上海更加有内涵,更加自信。我们有更多的理由让纪念碑和谐地融入百年外滩,让盛大的聚会多一位有涵养的绅士。
每次走过这里,纪念碑都成了我心头的痛,也是外滩的痛。我希望看到纪念碑被改造,让他更能表达应该表达的东西。
巴洛克式的汇丰银行大楼和新古典主义的海关大楼,这种风格产生背景就非常人文。从上海大厦看浦江,纪念碑的选址可谓匠心独运。巴洛克的细部比例优雅,非常讲究形式美
纪念碑的气场非凡
水彩画描绘的旧上海外滩及黄埔公园
其实,在老建筑旁建一些新式的建筑,并不是什么坏事。时代在改变,技术条件和社会审美取向也在改变。其实,外滩的老建筑严格讲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算到1949,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中国和世界的工业技术背景、建筑风格流派都有很多变化。但没人觉得这两公里长的五花八门的建筑群有什么不协调。2010年新建成的外滩公共服务中心大楼,挤在总工会大楼和黄金交易所中间,虽然没有繁复的线脚和柱式,简洁的几何形体非常有时代气息,但构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旁边的老建筑,与那些老“绅士”非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