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我们学到的关于短柱的概念总的来说有两个,一个是几何定义的一个是力学定义。几何定义的H/h≤4为短柱,力学定义剪跨比λ=M/Vh≤2的柱子为短柱,但是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满足几何定义的H/h≤4时λ=M/Vh却大于2,那此时怎么定义呢?我个人的观点是以力学定义为主,几何定义只作初步判断的依据,对于某些受力较大的要用力学定义来验证。因为毕竟我们定义短柱是为了力学的考虑,所以最终决定短柱的是力学公式。(如有人持其他意见,我也支持,可能是我的理解还不到位吧)。下面我就列出我认为力学公式主导短柱定义的一些依据:
几何定义的H/h≤4为短柱,力学定义剪跨比λ=M/Vh≤2的柱子为短柱,但是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满足几何定义的H/h≤4时λ=M/Vh却大于2,那此时怎么定义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以力学定义为主,几何定义只作初步判断的依据,对于某些受力较大的要用力学定义来验证。因为毕竟我们定义短柱是为了力学的考虑,所以最终决定短柱的是力学公式。(如有人持其他意见,我也支持,可能是我的理解还不到位吧)。下面我就列出我认为力学公式主导短柱定义的一些依据:
按H/h≤4来判定的来源:①λ=M/Vh≤2;②考虑到框架柱反弯点大都靠近柱中点,取M=0.5VH,则λ=M/Vh=0.5VH/Vh=0.5H/h≤2,由此即得H/h≤4。但是,对于高层建筑,梁、柱线刚度比较小,特别是底部几层,由于受柱底嵌固的影响且梁对柱的约束弯矩较小,反弯点的高度会比柱高的一半高得多,甚至不出现反弯点,此时不宜按H/h≤4来判定短柱,而应按短柱的力学定义--剪跨比λ=M/Vh≤2来判定才是正确的。
对于柱子的反弯点不在中部时柱子上、下端的弯矩大小就不一样,此时,框架柱上、下端截面的剪跨比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即λt=Mt/Vh≠λb=Mb/Vh。此时,应采用哪一个截面的剪跨比来判断框架柱是不是属于短柱呢?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框架柱上、下端截面中剪跨比的较大值,即取λ=max(λt,λb)。其理由如下:框架柱的受力情况有如一根受有定值轴压力的连续梁,柱高Hn相当于连续梁的剪跨a,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对于剪跨a不变的连续梁,当截面上、下配置的纵筋相同时,剪切破坏总是发生在弯矩较大的区段;对于框架柱,临界斜裂缝也总是发生在弯矩较大的区段。
短柱形成的几种情况:
①框架柱间砌筑不到顶的隔墙、窗间墙;
②楼梯间休息平台使框架柱变成短柱。
③错层短柱:出现于楼层不同标高相连接的柱。
③错层短柱:出现于楼层不同标高相连接的柱。
④夹层短柱:出现于带走马廊的夹层中。
上面说的要以力学公式判定短柱,那么我认为如果某些悬挑构件会因为受力较大而可能造成其所在的柱形成短柱,或者某些梁上起柱时,会因为梁上柱子的传力致使梁下的柱子有成为短柱的可能,不知道我的这些观点是不是正确,还请大神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