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导流技术6000吨/T工程应用可行性报告
abcw555
abcw555 Lv.5
2007年09月12日 12:13:35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此报告是我公司受云南省盐津县环保局委托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各位同行阅读后能更加深对双面导流技术的了解,特别在市政污水处理方面的优势.报告已被环保总局批准,700万专项资金已到位.

此报告是我公司受云南省盐津县环保局委托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各位同行阅读后能更加深对双面导流技术的了解,特别在市政污水处理方面的优势.报告已被环保总局批准,700万专项资金已到位.
e18c24abfe3ce9c8100f.rar
684 K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abcw555
2007年09月17日 14:11:05
12楼
谢谢你能仔细的看我发的资料,特别是与SBR及CASS的对比,双面导流对氨氮去除优势.
回复
abcw555
2007年09月17日 14:12:13
13楼
你能说的详细一点吗
回复
z_d_p@co163
2007年09月20日 10:52:54
14楼


一些个人观点了,不对之处,请楼主见谅:

1、最有创意之处,应该在于简化了污泥回流,而且可以进行大比例的污泥回流;工艺原理有点类似于空气提升。

2、感觉上,池宽应该有限制吧,如果太大,生化池进水端与靠近沉淀池的一侧似乎会出现污泥浓度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据此我想,生化池配水、出水应该是用渠道了。

3、感觉上,似乎把这个工艺看成是SBR类工艺的改进有些欠妥了,后端不是有个沉降区吗,看成是二沉池应该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列到连续式的活性污泥工艺范畴更合适些。

4、可研里,有一段与MBR的对比——“(MBR)曝气区的污泥浓度可高达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3~5倍,……,双面导流也可以根据需要大幅度提高污泥浓度,达到MBR工艺相近的效果”。如果只考虑污泥浓度这个问题,我想其它工艺都可以“根据需要大幅度提高污泥浓度,达到MBR工艺相近的效果”——最简单的,SBR类的不用回流都行。

5、综上,这个工艺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污泥回流的优化;主要技术点在于生化池配水、二沉池设计、污泥回流设计。
回复
abcw555
2007年09月21日 18:17:10
15楼
谢谢你对双面导流技术细致的分析.1.、最有创意之处,应该在于简化了污泥回流,而且可以进行大比例的污泥回流;工艺原理有点类似于空气提升。
(双面导流”在生物活性污泥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污泥的回流系统进行了改进,利用曝气上升气流带动下产生的水流在导流板夹缝间形成的负压让污泥由沉降区自动回流,取代了传统的机械回流。)
2、感觉上,池宽应该有限制吧,如果太大,生化池进水端与靠近沉淀池的一侧似乎会出现污泥浓度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据此我想,生化池配水、出水应该是用渠道了。(通过工程实践,没有发生污泥浓度分配不均的情况 出水是堰槽出水)
3、感觉上,似乎把这个工艺看成是SBR类工艺的改进有些欠妥了,后端不是有个沉降区吗,看成是二沉池应该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列到连续式的活性污泥工艺范畴更合适些。( 之所以与SBR相比,是因为论坛讨论此技术的比较多.再者SBR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双面导流的沉降区与普通的二沉池是有明显的区别.导流板将处理池分隔成好氧区(曝气区)和厌氧区(污泥沉降、清污分流区),污水和污泥在水流的带动下在好氧区和厌氧区间自动反复循环,将过去分散的各个工序如好氧(曝气)、厌氧循环、清水污泥分离、污泥回流集中在一个处理池内自动完成,因此能高效的降解COD以及氨氮、磷等污染物。
4、可研里,有一段与MBR的对比——“(MBR)曝气区的污泥浓度可高达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3~5倍,……,双面导流也可以根据需要大幅度提高污泥浓度,达到MBR工艺相近的效果”。如果只考虑污泥浓度这个问题,我想其它工艺都可以“根据需要大幅度提高污泥浓度,达到MBR工艺相近的效果”——最简单的,SBR类的不用回流都行。
(对于运行高浓度的活性污泥,不是随便的工艺就可达到的,你可找些资料参考一下)
双面导流处理系统特点:污泥在好氧和缺氧区自动循环,自动重复厌氧、好氧处理工序,因此降解氨氮和磷的能力极强,远远超过现有技术。
回复
abcw555
2007年09月21日 18:32:04
16楼
双面导流处理池
回复
z_d_p@co163
2007年09月24日 21:18:47
17楼


接着谈谈,我觉得这个工艺不错的。
第1个问题不说了。

2、通过工程实践,没有发生污泥浓度分配不均的情况 出水是堰槽出水
我觉得,对于中大型的污水厂,如果没有宽度限制,这种情况肯定会发生的——一般污泥回流从生化池前端进,这个工艺是从后面进——单靠空气搅拌,有点怀疑了……换言之,感觉上,污泥回流容易短流。

3、同理,如果涉及到生物除磷,感觉上也容易短流。

4、对于运行高浓度的活性污泥,不是随便的工艺就可达到的
我想,任何工艺稍加调整,都会达得到;为什么会达不到呢?
回复
abcw555
2007年09月25日 10:05:00
18楼
继续探讨:
2、通过工程实践,没有发生污泥浓度分配不均的情况 出水是堰槽出水
我觉得,对于中大型的污水厂,如果没有宽度限制,这种情况肯定会发生的——一般污泥回流从生化池前端进,这个工艺是从后面进——单靠空气搅拌,有点怀疑了……换言之,感觉上,污泥回流容易短流。

3、同理,如果涉及到生物除磷,感觉上也容易短流。
(水池的宽度限制,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双面导流技术的工艺参数而定,空气搅拌除嚗气功能外,就是为污泥回流提供动力源.嚗气区实际就是普通的活性污泥法,污泥回流是否容易短流你应该清楚了。)
(4我想,任何工艺稍加调整,都会达得到;为什么会达不到呢?)达到与运行是两回事.请你了解一下不设二沉池的情况下其他工艺SV30能达到多少,而且正常运行?双面导流可达90%.
回复
z_d_p@co163
2007年09月25日 22:03:14
19楼
CONTINUE:

A.短流的问题好像还需楼主解释一下:换言之,如果没有短流现象,传统工艺污泥回流就没有必要回到最前端了...

B.对于一般的连续流生化工艺,据我了解,如果不设二沉池,SV30接近于0了(不考虑进水SS),正常运行肯定不灵.不过,双面导流SV可达90%,估算了一下,污泥回流比接近900%,这个我相信,除SBR等类工艺以外很难作到这个水平,但对于二沉池的要求应该很苛刻吧(我一直以为,这个工艺本身的沉降区仍属于二沉池范畴...)


回复
abcw555
2007年09月29日 17:24:07
20楼
你好,如果双面导流技术存在短流,在此探讨还有何意义,换言之存在短流,在工程上还能用吗,全部污泥参与回流,才能保证处理效果,在工程实践中是很容易处理的.对于二沉池,也可以理解为有沉降发生就是.而双面导流的沉降区是通过导流板形成的(导流板将处理池分隔成好氧区(曝气区)和厌氧区(污泥沉降、清污分流区),污水和污泥在水流的带动下在好氧区和厌氧区间自动反复循环,将过去分散的各个工序如好氧(曝气)、厌氧循环、清水污泥分离、污泥回流集中在一个处理池内自动完成,因此能高效的降解COD以及氨氮、磷等污染物,不发生污泥膨胀。)你可以理解为二沉池
回复
davidy
2007年10月01日 09:30:03
21楼
几点疑问:
1.印象中排水工程的教材里面有类似的 曝气沉淀一体池,以前有同事做过这样的一个小设备用来处理实验室废水吧,请教与之区别?

2.依靠曝气来回流污泥,是不是节省了回流泵耗而提高了风机能耗?DO与MLSS是否会冲突?是否利用控制?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