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文明形态都有各自的产物。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之一,也是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产物的综合反映。不同文明形态的产物,如自然资源、新材料、新技术,思想意识、艺术审美,政治等级、家庭等级等,这些都对建筑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建筑又是文明的载体,它综合体现了各种文明形态。 关键词:文明:建筑;产物:载体 1 导言 进入21世界,“文明”一直处于当今国际学术对话的前沿,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背景之下其意识形态的内涵迥异。从静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通过法律,规范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而人类文明就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文明的代代相传,是借助于不同的载体:文字,绘画,雕塑还有建筑等等。
摘 要: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文明形态都有各自的产物。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之一,也是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产物的综合反映。不同文明形态的产物,如自然资源、新材料、新技术,思想意识、艺术审美,政治等级、家庭等级等,这些都对建筑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建筑又是文明的载体,它综合体现了各种文明形态。
关键词:文明:建筑;产物:载体
1 导言
进入21世界,“文明”一直处于当今国际学术对话的前沿,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背景之下其意识形态的内涵迥异。从静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通过法律,规范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而人类文明就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文明的代代相传,是借助于不同的载体:文字,绘画,雕塑还有建筑等等。
2 从文明角度来看待建筑 建筑,是人类运用一定工具、技术、工艺和自然界的物质材料,经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建筑既包括人的建筑活动,又包括建筑活动的成果,即建筑的物质产品。建筑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综合产物。建筑是文明最直观实在的载体,是承载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符号,它不仅记录下了当时的建筑水平,经济水平,发展状态和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更记录下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等。任何建筑都体现了一定的文明内涵,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民族性、时代性、物质性、精神性,汇成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3 文明各种形态的产物在建筑上的体现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是文明的载体,是加载人类文明发展的史书。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农神庙,西欧中世纪的教堂,以及我国的万里长城、故宫和遍布各地的寺塔庙观等。任何一幢建筑都不能不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无论哪种型制的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明的产物的综合表现,是建筑与文明同构的历史见证。
3.1 物质文明的产物(自然资源,新技术、新材料等)在建筑上的体现
3.1.1 自然资源在建筑型制上的体现
建筑型制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各地的自然气候千差万别,自然资源、地貌特征各不相同,因此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作出的尝试也是多种多样,这是世界各地建筑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面貌的多姿多彩。由于木材取材方便、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等,木构架承重的建筑在中国一直是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但是,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单体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一般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组群。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从古希腊、古罗马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材料都是石材。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比较重视建筑单体的突出,外观造型的塑造,质地坚硬、沉稳。 3.1.2 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上的体现 在古希腊早期,梁柱式建筑即以石材代替了木材。继承古希腊早期梁柱式结构体系和柱式,古罗马人发明了拱券技术和穹顶技术,并且学会使用混凝土:建筑空间变得更加宏大,柔和的曲线对比挺拔的直线,使坚固雄浑的建筑显现出多变的意境。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建筑,以遍布欧洲各地的大教堂为主要形式,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飞扶壁、尖拱等结构。这是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
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认为: “建筑是人们生活的机器”。在工业革命后。大家认为建筑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业产品,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和相应的美学观念要求以富有创新精神的、新颖的建筑形式来反映,来响应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图1)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构成的,突出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及各种新型建筑的不断涌现,如北京奥运体育馆(图2)、国家大剧院等(图3),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和独特魄力。
3.2 精神文明的产物(思想意识、审美艺术等)在建筑上的体现
从文明角度来研究建筑,就不能停留在它的外在形式、风格和流派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决定它们的深层力量即精神的层次中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建筑中所寓含的思想意识、艺术审美和宗教思想等等。 3.2.1 思想意识在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宫殿建筑,气势宏大,富丽堂皇,鲜明地体现了儒家传统所理想的人间秩序,威严而压抑;而民间建筑实用简朴,纯情剔透,显现“重尊卑人伦,讲道义气节”的儒家思想。古代建筑重山林风水、园林师法于自然,讲求人与自然相互生存的关系,讲求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讲求自然与人文美的和谐,体现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西方建筑思想的基础是对几何与数之和谐的追求。从古希腊建筑开始,建筑美学观念就受到自然科学和相应理性思维的影响,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从维特鲁威开始的建筑师及理论家,都奉几何与数的和谐为美之规则,该规则体现在建筑实体设计上:柱式,比例:体现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上:严谨的几何构图,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我们很少能找到不被几何形状与数控制的外部空间。
3.2.2 艺术审美在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绘画的特点,着眼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是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有着一整套完整的建筑型制。与整体建筑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建筑细部,独具特色的斗拱,青琉璃瓦,各种型制彩画的色彩搭配(图4),玲珑剔透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以及轻巧的门窗木作装饰,形成了古典木构建筑的整体美感。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性的特征,重视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希腊建筑的不同柱式就是模仿不同性别的人体美。西方人较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
关键词:文明:建筑;产物:载体
1 导言
进入21世界,“文明”一直处于当今国际学术对话的前沿,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背景之下其意识形态的内涵迥异。从静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通过法律,规范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而人类文明就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文明的代代相传,是借助于不同的载体:文字,绘画,雕塑还有建筑等等。
2 从文明角度来看待建筑 建筑,是人类运用一定工具、技术、工艺和自然界的物质材料,经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建筑既包括人的建筑活动,又包括建筑活动的成果,即建筑的物质产品。建筑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综合产物。建筑是文明最直观实在的载体,是承载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符号,它不仅记录下了当时的建筑水平,经济水平,发展状态和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更记录下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等。任何建筑都体现了一定的文明内涵,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民族性、时代性、物质性、精神性,汇成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3 文明各种形态的产物在建筑上的体现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是文明的载体,是加载人类文明发展的史书。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农神庙,西欧中世纪的教堂,以及我国的万里长城、故宫和遍布各地的寺塔庙观等。任何一幢建筑都不能不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无论哪种型制的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明的产物的综合表现,是建筑与文明同构的历史见证。
3.1 物质文明的产物(自然资源,新技术、新材料等)在建筑上的体现
3.1.1 自然资源在建筑型制上的体现
建筑型制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各地的自然气候千差万别,自然资源、地貌特征各不相同,因此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作出的尝试也是多种多样,这是世界各地建筑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面貌的多姿多彩。由于木材取材方便、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等,木构架承重的建筑在中国一直是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但是,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单体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一般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组群。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从古希腊、古罗马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材料都是石材。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比较重视建筑单体的突出,外观造型的塑造,质地坚硬、沉稳。 3.1.2 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上的体现 在古希腊早期,梁柱式建筑即以石材代替了木材。继承古希腊早期梁柱式结构体系和柱式,古罗马人发明了拱券技术和穹顶技术,并且学会使用混凝土:建筑空间变得更加宏大,柔和的曲线对比挺拔的直线,使坚固雄浑的建筑显现出多变的意境。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建筑,以遍布欧洲各地的大教堂为主要形式,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飞扶壁、尖拱等结构。这是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
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认为: “建筑是人们生活的机器”。在工业革命后。大家认为建筑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业产品,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和相应的美学观念要求以富有创新精神的、新颖的建筑形式来反映,来响应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图1)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构成的,突出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及各种新型建筑的不断涌现,如北京奥运体育馆(图2)、国家大剧院等(图3),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和独特魄力。
3.2 精神文明的产物(思想意识、审美艺术等)在建筑上的体现
从文明角度来研究建筑,就不能停留在它的外在形式、风格和流派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决定它们的深层力量即精神的层次中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建筑中所寓含的思想意识、艺术审美和宗教思想等等。 3.2.1 思想意识在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宫殿建筑,气势宏大,富丽堂皇,鲜明地体现了儒家传统所理想的人间秩序,威严而压抑;而民间建筑实用简朴,纯情剔透,显现“重尊卑人伦,讲道义气节”的儒家思想。古代建筑重山林风水、园林师法于自然,讲求人与自然相互生存的关系,讲求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讲求自然与人文美的和谐,体现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西方建筑思想的基础是对几何与数之和谐的追求。从古希腊建筑开始,建筑美学观念就受到自然科学和相应理性思维的影响,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从维特鲁威开始的建筑师及理论家,都奉几何与数的和谐为美之规则,该规则体现在建筑实体设计上:柱式,比例:体现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上:严谨的几何构图,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我们很少能找到不被几何形状与数控制的外部空间。
3.2.2 艺术审美在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绘画的特点,着眼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是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有着一整套完整的建筑型制。与整体建筑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建筑细部,独具特色的斗拱,青琉璃瓦,各种型制彩画的色彩搭配(图4),玲珑剔透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以及轻巧的门窗木作装饰,形成了古典木构建筑的整体美感。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性的特征,重视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希腊建筑的不同柱式就是模仿不同性别的人体美。西方人较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
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等。
3.2.3 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建筑上的体现
任何一种建筑形式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要与社会风俗人情、文化底蕴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民族的个性的东西来,激发民族情感。以中国和日本古建筑为例,众所周知,两国古典建筑同属木构建筑体系,中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中国的唐朝时期,是日本对中国文化最大量、最全面的吸收时期,因此两国的古代建筑和建筑群有着共同的特点,但这种木结构建筑经过不同地域的两个民族的匠师们数千年的推敲和演变,通过对木建筑型制、构造、材料特性、色彩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设计推敲和设计,形成了两个各具特色的木建筑体系,用不同的建筑语言分别体现了两个民族独特的性格、喜好、审美等文化特性。 3.2.4 宗教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 在古代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人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等。我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不断发展过程,就是印度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不同。佛教寺庙建筑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我国的佛教寺庙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汉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寺庙、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至今尚保存完好的有:河南登封的嵩山寺塔、陕西西安大雁塔、浙江杭州六台塔、北京妙应寺白塔等。
古代西方的神学意识非常强烈,在西方基督教发展初期,教会得到了发展。需要有能够容纳大量会众的集会、布道与礼拜的建筑空间,公众集会性具有较大空间的巴西利卡式建筑形式很自然顺应了这种需求。其后,教堂的室内不断的演变,自罗马风到哥特式,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内部空间体系。纵深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内部空间的艺术处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宗教的影响是深厚和决定性的。
3.3 制度文明的产物(政治等级、家庭等级等)在建筑上的体现
3.3.1 政治等级在建筑上的体现
由于传统中国是一个制度、等级分明的社会。因等级制度的森严,统治者的建造行为被限制之后,各级的建筑规模也都被限制下来。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遗留下的皇宫,故宫的庭院式建筑布局集中体现了封建礼制、国家政治制度管理思想。故宫庭院建筑组群是按照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有规律地排列着,所有主要的建筑都排列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按中心对称的原则分布在中轴线两边。把宫域的主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象征着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体现着等级规范要求。其中太和殿建筑(图5)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合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
3.3.2 家庭等级在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庭院式建筑布局,往往是将主要建筑布置于中轴线上,左右布置次要建筑或围以高墙,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内外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上封建礼制、等级尊卑的意义。
北京四合院分前院和后院。后院是四合院的中心部分,前院是四合院的人口。四合院的主要建筑放置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对称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后院的正房为主人房,两边厢房供儿孙辈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人住房,后面的罩房是女仆的住房。这样,北京四合院就是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长幼有序、男女之别、亲疏远近、内外有别、主尊奴卑等一整套家庭伦理秩序,满足了封建家长制度的要求,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
4 结语
一切建筑都是一定文明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建筑,都综合体现了文明的不同形态方面,建筑是文明的载体。反之,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不同产物也都能在建筑上能找到它们的缩影.并在建筑上表达出来。建筑与文明不同形态的产物相互渗透,交互影响;其物质层面变幻无穷又受精神、制度层面的影响,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一直记载着,表达出深厚的文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