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那些事儿(采暖设计)--专业书也可以幽默轻松
nuannuan941
2013年03月10日 22:26:46
来自于采暖供热
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nuannuan941 于 2013-8-6 10:13 编辑 注:本帖最早发表在某貌似知名的行业论坛,不知何时何故得罪了斑竹,惨遭删帖,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与该网站自称的警告几次无效后删帖等说法自相矛盾).终于领教了什么叫店大欺客.惹不起,咱躲得起,行不?于是漂泊至此.希望这儿的斑竹做事光明正大,看不顺眼时,先给个警告,如何? 相信一句话,心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工程是平面的、冷冰冰的,没有工程师,它就是钢筋混凝土、管道、阀门

本帖最后由 nuannuan941 于 2013-8-6 10:13 编辑

注:本帖最早发表在某貌似知名的行业论坛,不知何时何故得罪了斑竹,惨遭删帖,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与该网站自称的警告几次无效后删帖等说法自相矛盾).终于领教了什么叫店大欺客.惹不起,咱躲得起,行不?于是漂泊至此.希望这儿的斑竹做事光明正大,看不顺眼时,先给个警告,如何? 相信一句话,心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


工程是平面的、冷冰冰的,没有工程师,它就是钢筋混凝土、管道、阀门……
工程是立体的、活力四射的,有了工程师,它就是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交付……
写工程,就是写工程师,就是写工程师的心理历程。
从工程师心理去写工程,专业书将是另一种写法,读起来也是另一种味道……咖啡加糖的感觉


一直以来,本人非常羡慕学文科的。觉得他们的专业学习就是看小说、读闲书,好不潇洒。这种感觉持续到不久之前,看了一套《XX那些事儿》及相关介绍,才明白,原来大家彼此彼此,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在起作用。学历史的同样觉得自己的专业书很乏味,所以才会追捧《XX那些事儿》一类的轻松历史书。于是,有了一个想法,一个让工程类专业书变轻松的想法,便有了“暖通那些事儿”,算是抛砖引玉。非常希望有更多的轻松专业书问世,让工程技术人员脸上多一些微笑,心里多几缕阳光,或许,豆腐渣项目也会少一些。
斯为心得,也算是期望。
第一章 引子


曾有无数个暖通新人探寻过这样的问题:暖通专业好学么?当他们作此一问时,那虔诚的目光透出了对未来的渴望、迷茫、小心翼翼、不甘人后……
多好的年轻人啊,你是多么的纯洁、善良,如果上帝有知,他也会无私地帮助你。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上帝”,他们会给你各种各样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至于正确与否,就看你如何领悟了。
有几段经历曾让我非常的迷茫。
记得,刚工作不久,遇到一位老师傅。工作之余,有过一次很难忘的闲聊。老师傅问我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学的是什么专业。当时自己很自豪地表明了大学生的身份(那时候大学生的确不多,可近似用稀罕一词),并提到了暖通专业(学名叫“供热通风”)。老师傅听后惊奇地盯着我看了好几秒钟。那几秒钟里,我有点飘的感觉,呵呵,咱大学生就是不一样。但老师傅接下来的几句话却让我抓狂。什么?你是暖通专业的大学生?这工种还需花几年时间专门去学?我初中毕业,干这工种不也挺溜?我还是工地负责人呢!晕,太掉价了,几年时间的苦读,忙的竟是这等简单工种!而接下来的见习生涯,更是让自己曾经的阳春白雪的感觉锐减,直至连下里巴人也不如。课上学的没碰到,碰到的自己干不来。呜呼,这是什么专业呀?那时,我才知道,什么叫找不着北。
几年后的一次机遇,让我进入了一家颇有名气的甲级设计院。作为有几年施工经验的我,信心满棚。可当自己的职业设计处女作被专业总工含蓄地批成千疮百孔时,我又一次严重地怀疑了自己。怎么回事?都是按书上的套路做的,且已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咋还这样?
斗转星移,终于做到了见招拆招,终于跨入了注册门槛。看着一个一个似曾相识的工程在熟练的鼠标移动中变成了蓝图,自己的感觉复杂了起来,时而轻松,时而沉重,时而空灵,时而麻木。有时,设计轻松,现场沉重;有时,设计沉重,现场轻松;有时,单位轻松,业主沉重;有时,单位沉重,业主轻松;有时,专业配合轻松,闭门修炼沉重;有时,专业配合沉重,闭门修炼轻松。
回过头来看,其实暖通与其他无数行业差不多,都是入门容易精通难。当然了,所谓难易是相对的,即便入门功夫,也并非坐在星巴克里喝喝咖啡、听听音乐就可以搞定的。暖通行业内部,也分三六九等,难度系数相对高的应该算是设计了(此说法纯属个人的感受,不必上纲上线),难怪设计院招人时动辄要求211硕士以上(有来头的不受此限),光那大部头的设计手册和看了这页忘了那页似乎永远也记不全的各条琐碎规范足以让人发疯,再加上现在编书的越来越像专家了,后果很严重,一个个或许很有潜力的设计界新星没准就在入门这块被专家“谋杀”了。最近网上流传新时期专家的六大必杀技(即所谓的“六招成为专家”),其中核心部分就是把简单变成复杂、把复杂变得更复杂直至大家都不懂(自己懂不懂无所谓),以彰显专家的学术权威。比如,暖通设计的重要一环,负荷计算,一个只需四则运算就可搞定的事情,被若干专家演绎成用高阶微分方程也难以摆平,不知不觉间,档次上去了(飞船上天也不过如此),晕倒的新人一大片,也有几个依然站立的,一问,原来是靠关系进来的,因只会四则运算,对微分方程具有天然的免疫力,故而幸免。
不能再往下写了,好象酸葡萄味越来越浓,虽然本人也时而被冠以…,也练过必杀技。
言归正传,希望写出一点东西,将高阶微分方程变成四则运算,将四则运算变成一杯咖啡(虽然依旧会有苦味),让入门真的相对容易些。也许,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当我的努力换来的只是越来越钝涩的笔头时,欢迎各位及时提供板砖,本人会及时转身,以免误人子弟。
好了,该上路了。

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将如何往下去写?

压缩包已添加,在17楼。

dawei198720
2013年04月12日 14:08:57
12楼
谢谢,非常好。
回复
irozoe
2013年04月15日 18:04:19
13楼
简单的例子热表不按,热力公司按照采暖面积收费,谁还在乎,开窗跑热呀,能源白白浪费掉了,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市政,在政府呀,城镇化建设不能这么搞啊?
回复
go847
2013年04月15日 19:24:20
14楼
:)撒打发斯蒂芬斯蒂芬所发生的发斯蒂芬斯蒂芬
回复
dearsutao
2013年04月19日 14:01:56
15楼
买了两本,不过感觉最好有一定基础再看,完全没基础的话,不推荐这本书!
回复
nuannuan941
2013年08月06日 09:17:28
17楼
第二章 设计会议

看到这个标题时,急于入门的新人很容易跳起来。没搞错吧?我是来学设计的,不是来开会的,快给我介绍负荷计算,明天的应聘面试还等着用呢!如果阁下真的这么想,恭喜你,你已经中毒了,中了专家的必杀技了。

虽说文山会海害死人,可必要的会是少不了的,否则如何体现团队精神?总不能各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用意念来沟通吧?事实上,设计会议是暖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各种暖通设计规范、设计手册乃至暖通专业书中都普遍忽略的环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专家在“著”(实际上往往是编,一字之差,突出了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上述资料时,人为设定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并没有在资料里告诉你):暖通设计是一个与外界没有联系的闭式系统,通俗点讲,你做的设计是自娱自乐,与别人没关系。相信智商只有50的人也知道,这样的设计状态是不存在的。即便在学校做课程设计,你还得考虑如何迎合指导老师的口味,去骗个好分数,否则如何去拿奖学金(现在的奖学金水分太多,大家也都不当真了,也没几个单位会真的被你的某项奖学金所打动,但钱毕竟不是坏东西,没人会和它过不去)。


真实的设计状态是:甲方掏钱要做项目,并且可能已有了项目的大体框架;设计院要挣这笔钱,临时(项目结束时解体)组建了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的设计师,如果是工业项目,还需工艺专业人员;项目组由项目经理全面协调管理设计进度、专业配合,项目经理通常由主打专业的人担当,民用项目通常为建筑专业,工业项目通常为工艺专业;挣钱的过程是有时间节点的,即,什么时候提交什么样的图纸,拿到什么样的钱,均由设计合同界定。这里的关键点是,图纸往往是分批提交的(这点和书上写的完全不一样,有的书干脆不写),而最先提交的通常是建筑、结构专业。为什么?先拿去盖房子呗。看到这,你可千万别心中窃喜,以为暖通的不用急,似乎可缺席首次设计会议去喝咖啡,做梦吧。项目经理不会忘了你,他会一个不拉地通知大家去开会,并要求阁下在某个节点(可能是会后三五天内)前将暖通的条件提给各相关专业。为了提高设计效率,需要尽可能完整地收集原始资料,包括甲方的意图(比如,是自备热源,还是利用外网蒸汽或热水)。这里说的提条件,对新人来说可能是个比较陌生的词,个别的,甚至都可能没听说过(如果碰到的老师都是纯学院派的话)。事实上,“提条件”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主要靠相互提条件来完成。以暖通专业为例,“提条件”包括接受别人的条件和给别人提条件两方面。接受方面:建筑的平、立、剖面框架图,工艺设备的大概布局及工艺环境参数要求,结构的主要梁柱标高等;提出方面:建筑墙体、楼板的留孔留洞位置尺寸(TO建筑、结构专业),暖通设备的位置(TO结构和电气,结构做基础,电气去配电)、运行重量(TO结构考虑荷载)、耗电量(TO 电气)、耗水量(TO给排水)等。由于各专业提出的条件有时互相关联甚至发生冲突(如暖通的风道和电气的电缆桥架在穿过某墙体时预留洞口发生重叠),并且在提条件时,各专业的详细设计可能还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相关数据可能还需要调整,这些都意味着,提条件不是一次可以搞定的,需要反复沟通调整。通常,牵涉范围小的问题,可以由相关的专业个别交流解决,如范围较大,就需要专门另开设计会议了。设计会议需多次,提条件需好几版,都是可能的事,这取决于设计团队的经验及配合熟练程度。暖通设计新人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拿到建筑、工艺的条件后,一头扎进负荷计算中,几天之后,负荷计算才进行了一半,兄弟专业已找上门来,哥们,条件呢?你的锅炉放在哪?要不要做基础?运行重量是多少?需不需要对基础做加强处理?你的锅炉房补水量是多少?要补软化水么?你的设备要不要电?耗电量?380V还是220V?有面墙已开了3个洞了,你的风道是否也要经过那?面对此情此景,即便来自211的博士都会抓狂。各位没搞错吧?我的负荷还没出来,哪拿得出这些数据?

画外音:兄弟,你很善良、纯洁,可我还是得轻轻地告诉你,你错了,都三天过去了,这些数据你该拿得出的。

新人:不会吧?我的毕业设计没提过条件,也得了优。就算入乡随俗提条件,也得等我设计完成了才能给你吧?

画外音:兄弟,你想让项目组和你一块喝西北风?

这就是每个新人的设计院生涯第一课。

下面我们来给这位正处于崩溃边缘的人一点帮助吧。

要知锦囊中有何妙计,且看下一章:中国式出图


回复
nuannuan941
2013年08月06日 09:23:16
18楼
本帖最后由 nuannuan941 于 2013-8-6 10:10 编辑 nuannuan941 发表于 2013-8-6 09:17 第二章 设计会议看到这个标题时,急于入门的新人很容易跳起来。没搞错吧?我是来学设计的,不是来开会的, …第三章 中国式出图上一章说到,某新人在为提条件发愁,急需帮助。可我只能说,fast is slow,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急,兄弟,请坐下来,泡一杯清茶,先听我给你介绍一下什么叫中国式出图。只有了解了出图,你才会知道理论到实践是有距离的。所谓出图,指设计合同生效后,设计项目组按照合同约定时间提交图纸的过程。所谓中国式出图,指充分融入了中国人智慧(核心为“基于规则又不拘泥于规则”)的出图过程。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正常的建设程序应该是:项目立项—-建设资金到位—-设计院设计出图—-图纸审查—-施工招标—-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就是说,施工招标应在全套图纸完成并经审图中心审查合格后进行。这就是基本的规则。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项目并不完全照此流程进行。为什么呢?主要是工期的考虑。首先,全套图纸的设计周期比较长;其次,许多工程往往采取分专业进行施工招标(美其名曰精细化管理,实际上是为了多照顾几个关系户,一个工地同时驻扎10多家施工队的情况并不鲜见)。于是,实际的出图流程可能是(不同项目会有不同),建筑、结构专业先完成,并进入审查、施工招标程序,其他专业随后分批或一次完成。有时,审图中心会对不成套的图纸有异议,也可通过各种变通方法通过审查,毕竟,审图中心也只是独立的商业机构,就好象各种环评机构一样,也是纯企业运作。这样的出图流程意味着,暖通专业是先提条件(给建筑、结构专业),提完条件再去闷头做自己的设计。好了,在暖通新人眼里,一个悖论出现了:先提条件吧,我的设计还没充分展开;先展开做设计吧,兄弟专业等不及。看来陷入绝境了!跳楼还是跳槽?画外音:且慢,兄弟,你在泡茶前曾得到一个锦囊,何不打开看看?新人:啊呀,差点忘了,看看……,咦,怎么只有两个字?“估算”?!?!?!是的,估算。没错,这不是忽悠你。这条妙计是有历史渊源的,老祖宗不是有句话嘛,凡事预则立,预者,提前决策也。看来,好像有点转机,不过好像又不靠谱。哪里不靠谱?对了,提前决策得有实践经验,一个新人,毫无经验,如何去估,总不能学算命的吧?其实,不必担心,哲学老师告诉我们,经验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新人获取直接经验需假以时日,可获得间接经验是可以速成的,那就是设计手册上的各种指标(负荷指标、经济流速等)。在所有的指标中,最先需要吸收的,就是负荷指标。如何快速吸收?请先忘掉微积分,然后……,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一章:新人提条件。内容比较多,特此上传压缩包,欢迎下载阅读!附件:4718909
回复
awei1107
2013年08月07日 21:05:26
19楼
写的很好啊,哎,我的心路历程啊!
话说,兄弟,貌似下载不了啊!:L
回复
laodadetudi888
2013年08月08日 15:34:14
20楼
哈哈,LZ写得挺有意思的额,赞!
回复
david200901050
2013年08月09日 09:25:52
22楼
学习啦;谢谢
回复
david200901050
2013年08月09日 09:26:31
23楼
怎么下不来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