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印染废水,300t/d,COD2500,工艺为混凝沉淀--一级接触氧化--二沉--二级曝气池--MBR膜出水2周后跨膜压差高达50kpa,后发现一种粘性物质堵膜,用膜孔径大小的滤纸抽滤,原水和初沉池没有该物质,进入生化池就出现,而且发现该物质不占COD,可以用FeSO4等混凝剂析出。我们用了快一个月时间试验印染厂的各种原料,还怀疑是Fe(OH)3胶体,可以没结果快绝望了!!实在找不到源头啊,有没有人用MBR碰到这种情况,所以跪求各位大侠指点迷津,请斑竹能给予关注,小弟俯首谢过!!
处理印染废水,300t/d,COD2500,工艺为混凝沉淀--一级接触氧化--二沉--二级曝气池--MBR
膜出水2周后跨膜压差高达50kpa,后发现一种粘性物质堵膜,用膜孔径大小的滤纸抽滤,原水和初沉池没有该物质,进入生化池就出现,而且发现该物质不占COD,可以用FeSO4等混凝剂析出。
我们用了快一个月时间试验印染厂的各种原料,还怀疑是Fe(OH)3胶体,可以没结果
快绝望了!!实在找不到源头啊,有没有人用MBR碰到这种情况,所以跪求各位大侠指点迷津,请斑竹能给予关注,小弟俯首谢过!!
22楼
工艺已经定了,就不要再去强调工艺的事了。本人认为还是絮凝剂药剂的原因
回复
23楼
很多答题都是答非所问,现在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膜通量的恢复,如果有就提解决方案,没有接提解决思路。
本人在吴江做过几个印染废水MBR中水回用,膜污堵是必然的,有过滤肯定就有污堵,目前状况还无法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给点思路:
1、给出整个工艺的流程和运行参数,判断污染源;需要确认是工艺造成的污堵还是膜材料造成的污堵。
2、MBR工艺是否设计了离线清洗检修池,如有的话可以拿出一组分析;膜清洗主要是化学清洗,对污染物质需要进行基本判定。
3、印染废水MBR膜的组件形式,摆放形式,组件膜材料,还有膜架曝气量,抽吸负压和反洗压力(目前),至目前的污堵周期,还有出现污堵时的运行压力,都要一些基础参数才能判断问题原因,然后才能提出符合该项目的解决方案。
有兴趣的话可以电话联系,共同切磋解决问题。
谢工:13405180708
回复
24楼
wenlong_56 发表于 2013-2-19 11:51 很多答题都是答非所问,现在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膜通量的恢复,如果有就提解决方案,没有接提解决思路 …wenlong回答的才是重点,工业废水我很少接触到,氧化处理的去除率才50%,说明工艺有问题。膜出现堵,必然考虑如何恢复,逐道工艺池出口采集水样,测试比对,找出堵膜污物的主要成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回复
25楼
来看回复的,等待回答
回复
26楼
wenlong_56 发表于 2013-2-19 11:51 很多答题都是答非所问,现在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膜通量的恢复,如果有就提解决方案,没有接提解决思路 …谢谢回复,膜的在线和离线清洗都有,但管不了多久,只有找出堵膜物质的来源,才能从根本解决,而这正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最难的,猜测是混凝剂FeSO4的原因,不知道有没可能
回复
27楼
印染废水采用MBR法处理确实比较难,我公司研发设计了一种针对纺织印染废水处理的膜组件,并已将该技术申请国家专利,欢迎咨询。0512-82875858.
回复
28楼
wmx369 发表于 2013-1-23 14:53 印染废水中有些时候会含有部分的表面活性剂等难分解的成分的,看你工艺上没有兼氧或厌氧的工艺吗?纯粹是好 …有个接触氧化法啊
回复
29楼
既然怀疑是混凝剂问题,那可换成PAC试一下,特别注意PAM的溶解问题,一定要溶好,不能有块状,另外可否对工艺进行改造,设置缺氧工艺,你把各个池子的有效容积说一下,看有没用改造的可能
回复
30楼
MBR膜不是万能的,那儿都用,早晚吃药(上当)!
回复
31楼
本帖最后由 www.shlinyi.cn 于 2013-3-5 19:05 编辑
MBR等膜技术,如雨后春笋,大有遍地泛滥之势。与此同时,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先摆明我的观点;我一贯不看好膜技术,尽管处理出来的水是达标的,处理速度也蛮快的。但是对要处理的污水,要求非常高。
成分简单的原水可以通过膜渗透技术处理,如;海水淡化,以及已处理达标的污水进一步的中水回用等等。
如果直接把原污水要处理到达标排放,却需要花费许多的精力,更多的设备投资以及运转能耗,还有随之而来的大量设备维修费用问题。
膜技术原本就是用于给水(纯净水)及淡化海水的技术,应该还是回位到处理淡化海水上去吧。再说;处理海水是不存在浓水处理问题,浓水是可以直接回归到大海里的,也不会经常发生堵膜现象。
硬把这项技术当一贴万应灵药,普遍套用到污水处理工艺上,总觉得不太合理。首先频繁堵膜的问题就绝对是一件不好解决的事情。
因此我认为膜技术由于污水处理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的傻事,奉劝大家千万不要盲目地附和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在传统的A/O或其他的工艺上面动动脑筋吧!比如从德国引进的“生物倍增工艺”工艺等等,这才是污水处理的正道。
如果要进一步地中水回用,那么在污水处理装置的最后(已达标的水),用上膜渗透技术,也未尝不可。也可以减少堵膜现象的发生。
也许我的观点有些偏面、偏激。
所以希望大家能借此论坛畅谈自己的观点。
最好能用有说服力的理论为基础,强有力的事实为佐证,尤其是在取出60%的达标水后,余下的40%左右浓水的处理方面的先进处理技术,以及平时如何避免堵膜现象。同时期望能用通俗易懂的数据,核算出应用类似MBR等膜技术投资成本、运行能耗与其它污水处理技术投资成本、运行能耗的对比。借此摆出各自的观点,说服我(假象我是讨论的反方),并展开讨论。谢谢!
提醒大家注意:讨论的关键点,应该围绕投资成本、运行能耗,离开了投资成本、运行能耗这一主题,任何观点都是无意义的!
因为不计投资成本、运行能耗的处理污水,人人都会,前不久还有新闻报道,某市长当众喝下经过处理的人尿。o(∩_∩)o...哈哈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