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保护水资源、加快水利行业的发展
zjg728
zjg728 Lv.9
2007年08月06日 16:33:23
只看楼主

淡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最重要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怎样的水资源形势?正如所说的那样,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十五”期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洪涝灾害损失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干旱问题得到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基本上得到保障。

淡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最重要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怎样的水资源形势?正如所说的那样,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十五”期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洪涝灾害损失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干旱问题得到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基本上得到保障。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供水能力270亿立方米,全国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7400多万亩,解决了农村6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黄河、黑河等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17个省实施了用水定额管理,10多个省实施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宁夏、内蒙古进行了行业间水权转换。全国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万元工业增加值年均用水量下降了40%。

四是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综合防治水土流失54万平方公里,比“九五”多31万平方公里。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了黑河、塔里木河生态综合治理、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引江济太、南四湖应急补水、扎龙湿地补水、引岳济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之,“十五”期间的水利工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十一五”以至更长时期的水利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水利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水利发展任务相当繁重,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四大水资源问题仍相当突出。

一是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部分流域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呈增长趋势,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江河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不断加剧。

二是江河综合防洪体系薄弱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矛盾突出。多数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较低。洪涝灾害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三是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全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河湖污染有加重之势,水环境总体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一些地区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四是农村水利发展滞后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矛盾突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是中低产田,大型灌区的不少骨干建筑物损坏,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收”的被动局面。农村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还严重威胁农民的健康,还有数亿农民没有喝上干净的水。

应当指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从根本上说,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既暴露出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

水利工作应当如何应对我国复杂的水资源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们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各项工作中去。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治水思路,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问题,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进展还是阶段性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十一五”时期,我们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水利工作的自身规律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加快水利发展步伐。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防御水旱灾害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给洪水以出路,既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维护水生态平衡,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切实从对大自然的无序开发、无限索取向注重合理开发、节约保护的方向转变,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起来。要统筹流域和区域间水利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要统筹考虑城乡水利发展,构筑城乡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要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确保生活用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

四是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项节水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节水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水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水型社会。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逐步改善水质。

通过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水利既要满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扶贫开发、能源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对水资源的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水利工程移民对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既要提高供水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保障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把保障人的发展需求与维护河流健康内在统一起来,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利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水利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的要求,又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不断强化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规范经济社会行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还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能力,增强应对各种水事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探索流域综合管理改革,理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关系,逐步建立由相关方面参与的民主、协调、权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委员会制度。

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与国家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水利财政投入机制,积极开拓市场融资渠道,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 完善水价配套制度,推进科学的计价方式,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五是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