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区试点的总体思路1、改革灌区用水制度由于各试点灌区水资源紧缺,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水的制约,现有的用水管理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此,在详细调查灌区经济、社会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水利部对西北地区用水定额的规定,多方征求意见,结合灌区多年试验成果,确定各级各类用水总量指标,建立起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把水资源使用权逐级分配,落实到户,发放水权证。与此同时,建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水票制灌溉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实行基本水价和超定额加价供水价格,使用水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合理化。
1、改革灌区用水制度
由于各试点灌区水资源紧缺,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水的制约,现有的用水管理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此,在详细调查灌区经济、社会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水利部对西北地区用水定额的规定,多方征求意见,结合灌区多年试验成果,确定各级各类用水总量指标,建立起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把水资源使用权逐级分配,落实到户,发放水权证。与此同时,建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水票制灌溉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实行基本水价和超定额加价供水价格,使用水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合理化。
2、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推行参与式灌溉管制度
根据灌区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体制上打破原有粗放、松散型管理模式,采取“灌溉管理单位+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新型管理体系,着重解决长期以来管理粗放的问题,走协会管理、民主决策相结合的路子。首先在灌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先行试点,在斗渠以下或以渠系为单位组建用水者协会,其后逐渐扩大。协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级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配水计划的编制,水票、水权管理和水事纠纷调处等。制定比较详细的规章制度,使协会成为具有严密章程、法律地位的组织,同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灌溉用水管理、工程管理等各项运行管理制度,对协会会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促进协会的良性运行。
3、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控制两套指标体系,促进节约用水
灌区要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分析长期的需水情况,并根据不同频率下的来水情况编制灌区水资源配置方案的灌区乡镇水资源配置方案等,并本着“公平、效率、协调、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各行业、各部门、各类型单位用水定额,编制灌区各行业用水定额,建立用水定额控制指标体系,通过用水总量和定额两套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利用水价这一经济杠杆实行强制节水,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4、进一步明晰水权,把水权确定到各用水户
按照“总量控制,限额用水、节约归己,超额加价”的原则。首先确定各村、组的水权面积、用水定额;然后根据用水定额确定各用水协会的水量,并将水量层层分解到各用水户,核发水权证,实行限额供水,水权证的发放,确定用水户的水量,使各用水户明确享有了合法的水权。同时制定定额水价管理办法,初步形成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机制。
5、改革水费计收制度,实行水票灌溉管理
水费计收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水管单位的老大难问题,也是灌区转换经营机制的核心和灌区管理单位维持生产、生活、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基本保证。水票由市财政和水务部门监制,灌区水管单位到财政部门领取水票,由各协会依据水管部门审定的配水计划及所分配的水量按轮次到水管单位购买水票,然后持水票到所在的渠系的站申请供水,水管单位依据水票水量供水,建立起用水时的“责任田”,做到“凭票供水,先购后供,不购不供,水过账清”,达到“制度创新,上下联动,群众参与,均衡受益”的目标,实现以水票形式控制各用水户轮次用水量,进而达到控制年度用水总量的目标。同时,在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供水成本价格的基础上,结合灌区实际,实行基本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充分体现“水”这一特殊产品的商品属性,促进水费的征收,提高灌区群众节水意识,实现水费计征的重大突破。
6、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节水步伐
建设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核心,节水是关键,而农业灌溉上,结构调整的节水潜力最大,结构调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实行水票制管理制度,控制各用水户的年度用水总量,使灌区群众由被动调整产业结构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转化;引导和动员灌区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定单”农业,逐步实现节水、增收的双赢目标。
7、狠抓节水工程建设,降低水权交易成本
要把灌区节水工程建设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来抓,科学合理规划工程布局,深挖工程节水潜力,降低水市场中水权交易的成本,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8、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法制体系和规划体系建设
用水新制度的顺利实施,配套的保障措施是重要基础,试点工作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水法实施水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灌区水权交易规则、水票制灌溉管理办法等,全面规范用水规范,用水行为,用水责权,用水监督,把强制措施落到实处。
9、建立水权交易规则,正确引导水市场的形成发育
按照自愿、公平、公开、亮价、互利的交易原则,规定水权交易价,并且规定水权交易行为的发生自觉遵守灌区水规制度,维护正常的灌水秩序。
二、灌区试点的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将用水总量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乡村,落实到每个用水单位(用水户)
二是建立灌区各行业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各行业单位产品的定额用水指标
三是建立定额水价体系,定额内用水实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四是建立水权交易规则,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
五是建立完善的用水协调监督机制,建设水量计量设施,并规范监测措施。
除了以上五项改革措施以外,这两个灌区均建立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社会团体—农民用水者协会,同时,在未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之前,均对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
水资源只有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被人们所利用,才具有使用价值。水权分配、水量配置及节约用水量的储存需要通过调蓄、输水、监测、控制等水利工程基础工程来实现,工程建设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换言之,水利设施的配套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节水效果,也决定了试点改革的成败,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工程保硬件保障,灌区的节水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灌区初始水权分配
1、现状调查。调查灌区多年的平均用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辖区内的土地资源、人口及分布、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与数量、牲畜饲养量、工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等社会经济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要对农业、工业、生态、生活分别引用的地表水、地下水数量进行核实统计。
2、编制配置方案。用现状取水量进一步核定用水指标,作为2006年取水总量,结合灌区实际确定各行业定额指标,逐级分配水权。
3、用水户审议。用水户对水管部门核定的水权面积和分配的水量进行审议,并根据核定水量进行作物结构调整。
4、用水户签字。用水户对政府的水权面积和享有的水资源使用权认可签字。
5、配水到户。水管单位根据政府批准和用水户签字认可的水权面积和水量,通过发放水权证形式,确认各用水户享有的年度水资源使用权。
6、发放水权证,确定水权证的有效期。水权证由市政府监制。
水权分配的原则:
1、尊重历史
2、保障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
3、要与节水指标相结合
4、总量控制下的公平原则
5、留有余量
6、节约用水
7、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统一
在初始水权分配原则指导下,逐级分配水权的方法是建立用水总量指标和用水定额指标两套指标,根据一定的优先配水次序,将正常年份的用水总量指标配置到乡、村和用水户。根据每年河流来水量的变化,根据丰增枯减的原则,按比例增加或减少用水户拥有水权的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