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无锡水危机事件谁最该反思
ldsun
ldsun Lv.10
2007年06月01日 23:18:35
只看楼主

南方都市报社论   原标题: 谁在重视今天的环境危机?  在中国,有几大话题令公众集体无力,环保居其一。这种普遍的无力感,首先来自对现实干预的无能为力,其次来自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无可奈何。而与这种无力感相伴生的,一种是焦虑,另一种是麻木。这些都成为今日社会的寻常世态。但焦虑与麻木,毕竟还有事未临头的矜持。近日,江苏无锡蓝藻爆发污染太湖水源,自来水发臭堪比下水道,根本无法饮用,市民涌入超市,抢购纯净水成风。矜持转眼成狼狈,环境恶化与公共危机,原来仅是一步之遥。

南方都市报社论

  原标题: 谁在重视今天的环境危机?

  在中国,有几大话题令公众集体无力,环保居其一。这种普遍的无力感,首先来自对现实干预的无能为力,其次来自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无可奈何。而与这种无力感相伴生的,一种是焦虑,另一种是麻木。这些都成为今日社会的寻常世态。但焦虑与麻木,毕竟还有事未临头的矜持。近日,江苏无锡蓝藻爆发污染太湖水源,自来水发臭堪比下水道,根本无法饮用,市民涌入超市,抢购纯净水成风。矜持转眼成狼狈,环境恶化与公共危机,原来仅是一步之遥。

  这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民众普遍认为,是太湖污染持续加重的结果,属于典型的环境危机。不过,这样的见解与当地政府缺乏共识。事件发生后,无锡市政府将其定性为一场“突发的自然灾害”,强调其不可抗力的一面。在新闻发言人的讲话中,也出现了“除臭味明显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说法。危机当前,舆论导向固然重要,但民众兹兹在念的太湖污染问题,显然是在此隐匿了。

  无锡水危机中的政府态度,颇能代表当前地方政府的环保立场。2006年9月,无锡市有副市长坦承,经过20年来的发展,无锡开创了“苏南模式”,但去过无锡的人都会发现,太湖水已经污染得不成样子了,无锡的未来五年规划,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痛定思痛。行政首长是否真的痛定思痛,今天看来已然不重要。因为,许多未雨绸缪的环保机遇一再错失,长期淤积的环境压力已经提前释放,无锡的水危机仅仅是现实的生动一例。

  在中国,环保的困境有目共睹。而地方政府的不当作为,仍在加剧这种困境。如何解释这个并非责难的现实结论?环境资源和所有公共物品一样,因为普遍的搭便车行为而严重损耗。要避免公共物品的悲剧,通常有三种治理方案:其一,通过产权明晰让每一处资源都有其明确的主人;其二,通过强势政府的统治,来杜绝对公有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消耗;其三,通过民间社会的自我组织,来实现对公共物品的自主治理。

  我们看到的状况又怎样?在中国,基础性的产权制度一直未能明晰,不论是环境资源,还是国有资产,都因产权所有者的实际缺位,而陷入了无所顾忌的使用与难以遏制的流失。在许多地方,恰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了难以根除的污染大户。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必要的政府监管一直滞后;要么是市场力量通过收买,抵消了行政监管,要么是政府官员权力寻租,主动放弃了监管职责,要么是畸形的政绩激励,使地方官员不得不忙于短视的政绩,无心顾及长远的利益。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即是长久无效的监管危机。另一方面,政府还直接管制了民间环保力量的自我组织。地方政府的强势控制,甚至一意孤行,都使民间的环保意愿,非以极端曲折艰辛的努力而难以实现。无论是厦门PX项目的巨大争议,还是被称为“太湖卫士”的江苏环保人士吴立红涉嫌以环保名义敲诈而被捕入狱,都表明社会的环保意愿和自主治理,仍然缺失渠道,也不被尊重。

  那么,到底谁在重视今天中国的环境危机?现实的答案是,企业没有心思重视,官员没有动力重视,民众没有能力重视。因此,要化解今日的环保困境,就要改变空转无效的制度设置,令企业有动力执行,令官员有压力重视,令民众有能力推进。在中国,这将是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综合改革。今天的事实是,即使有口无心,政府仍是中国解决环境危机的最大依靠者。现实的选择方案,将是不懈推动政府更积极地将这种力量发挥出来。

来源:南方都市报
ldsun
2007年06月01日 23:22:03
2楼
汪永晨:太湖水荒是天灾还是人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01:23 新京报


作者:汪永晨(北京记者)

  如果说是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暴发,那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蓝藻是怎么来的?守着太湖没水喝,面对危机中的无锡百姓,当地政府应真正负起责任。

  太湖这样的鱼米之乡居然闹水荒!太湖美,美在太湖的水,如今居然到了老百姓打开水龙头闻到的是刺鼻的恶臭,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无锡方面认为是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的。

  毛小平市长在给市民的回信中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时间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近十年来,太湖地区千百年来房前屋后生长的竹子,突然销声匿迹,河道中的水体隔三差五,变黑、变红、变黄,苯、砷、汞、镉一应俱全,河中经常看到漂浮的死鱼死虾。每年各乡镇死秧数百亩至数千亩,空气阵阵异臭,不时扑鼻而来、有时呛得人流泪咳嗽、果树受到污染、结的是“畸形怪果”大量减产。河水、井水被污染,造成今天该地区是癌症高发区。这恐怕不是天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就直接排放到太湖里。一位在太湖边长大的媒体从业人员春节回家,发现小时候清澈见底的太湖被浓浓的水藻铺得连喘气的余地都没有,阵阵恶臭更是从湖里传到家里。这恐怕也不是天灾。

  太湖地区因水而得利、因水而兴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1996年4月,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在国务院环委会太湖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议上非常动情地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这首赞歌已经变了味,现在已经很难唱了。再唱这首歌就不是在歌颂,而是使人感到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时隔8年后的2004年12月,太湖高级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很多政府官员、院士、专家,不约而同地用“触目惊心”来评价当前的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势。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关注太湖治理工作,并直接参与主持了太湖综合治理规划。他对当地水的“达标”排放说过这样的话:“那些所谓已经‘达标’了而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也就是达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曾指出:“按现在的城乡排污量和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远达不到清洁地面水的要求。“实现达标排放后水质为何还在恶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高而坤直言。

  如果说是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暴发,那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蓝藻是怎么来的?无锡今天发生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恶臭的事件,和2005年年底松花江的污染不一样,不是一次偶然的泄漏,应该已是由来已久。如今,面对渴望政府在危机面前尽快拿出治理措施的无锡百姓,听到的却是父母官用“天灾”来作答,不能不让笔者斗胆向市长提出上述疑问。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