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力学理论的严重错误
modv
modv Lv.2
2004年08月26日 21:37:30
只看楼主

世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力学理论的严重错误 抵抗地震灾害的动力学结构平衡体系(已获美国、中国、英国发明专利权) 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与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结构体系我们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们20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全世界建筑设计的理论是错误的,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严重问题:一、 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1、 现行建筑结构抗震(理论)技术存在的错误:世界各国采用的抵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体的基本类型,都是以吸收地震能量为主的插入式整体结构(对地球而言),即将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为绝对不可分割的刚体插入地球,因而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力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就不得不从结构整体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震破坏力是通过土层和岩石冲击建筑物的基础并直接将冲击力传递给上部结构,上部结构的作用力(荷载)加上地震产生的内力又反作用于基础,因而建筑物基础的强度设计要求,应是地震力和上部结构反作用力的叠加。地震破坏力是往覆水平剪切力,上部结构的反作用力是垂直于地面的。这样两个方向互相垂直,并处于运动冲击状态的作用力,在一个平面上会交了。地震破坏力以强大的往覆水平推动力,推动着(抓住)建筑物基础做水平往覆运动,因而很容易分析,在这两种力的会交面上,实质上形成了远大于地震破坏力的往覆剪切力。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插入式整体结构中是很难达到实际抗震设计要求的,现在的建筑物一般都是偏于保守的理想设计和建造,因而投资也在大大增加,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依然是很严重的,进而也无法摆脱和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世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力学理论的严重错误 抵抗地震灾害的动力学结构平衡体系
(已获美国、中国、英国发明专利权)
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
与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结构体系
我们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们20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全世界建筑设计的理论是错误的,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严重问题:
一、 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
1、 现行建筑结构抗震(理论)技术存在的错误:
世界各国采用的抵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体的基本类型,都是以吸收地震能量为主的插入式整体结构(对地球而言),即将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为绝对不可分割的刚体插入地球,因而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力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就不得不从结构整体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震破坏力是通过土层和岩石冲击建筑物的基础并直接将冲击力传递给上部结构,上部结构的作用力(荷载)加上地震产生的内力又反作用于基础,因而建筑物基础的强度设计要求,应是地震力和上部结构反作用力的叠加。地震破坏力是往覆水平剪切力,上部结构的反作用力是垂直于地面的。这样两个方向互相垂直,并处于运动冲击状态的作用力,在一个平面上会交了。地震破坏力以强大的往覆水平推动力,推动着(抓住)建筑物基础做水平往覆运动,因而很容易分析,在这两种力的会交面上,实质上形成了远大于地震破坏力的往覆剪切力。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插入式整体结构中是很难达到实际抗震设计要求的,现在的建筑物一般都是偏于保守的理想设计和建造,因而投资也在大大增加,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依然是很严重的,进而也无法摆脱和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历史的教训足已充分说明,插入式建筑结构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检验,即似地球为相当好的惯性参考系,又将建筑物体插入地球,形成不可分割的刚体。在过去的年代,建筑物还处于低层范围时,问题还不严重,而在现代化高层、重型建筑中,仍然是采用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存在着严重的隐患。插入式整体建筑物结构体系在正常情况下,即非地震静止状态,是没有问题,而在地震灾害爆发时,插入式整体建筑物体系的结构受力传力路线明显发生混乱,建筑结构设计的极其重要的力学原则:
(1)、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结构的传力路线必须清楚。
(2)、以当地的最不利外界因素为设计依据,如很多地区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破坏力。这就是说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正确条件是:运动中建筑结构内力的传递必须正确、清楚。
插入式整体建筑结构在地震时,将地震破坏力直接传递给上部结构,使上部结构发生摇晃,由于上部结构是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因而在摇晃中产生的巨大能量没有释放点,而被迫返回基础,地震又很快的不断的冲击建筑物的基础,向上部结构输送地震能量。这样上部结构返回的作用力,同基础传来的地震内力发生冲撞,冲撞最厉害的集中点,就是能量集中释放的突破点,也是结构的破坏点,通常都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交面上,破坏的形式是剪切破坏,而整个建筑物不是倒塌就是倾斜。
目前,许多国家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案中,已经出现了新的结构,如:美国纽约的42层高层建筑物,建在于基础分离的98个橡胶弹簧上,日本的建在弧型钢条上防地震建筑物,前苏联的建在与基础分离的沙垫层上的建筑物,以及在中国已经获得了美国、中国和英国发明专利权的,刚柔性隔震、减震、消震建筑结构与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都十分成功的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都明显的在建筑结构体型上,改变了传统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吸收地震能量)的结构体系。 总之都在建筑设计的结构方面设法摆脱在地震灾害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体系。其实质都反映了对“似地球为相当好的惯性参考系”为指导理论,所制定的现行抗震硬抗、死抗地震打击设计规范的动摇,本质上也是改变了建筑结构受力体系,而不在似地球为绝对静止不动的惯性参考系了。
2、 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地震场地效应的问题
现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根据结构力学和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而来的。结构力学和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将地震破坏力简化并规定为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水平运动力,对建筑物的水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硬抗平衡,这一规定实质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其一:地震爆发时,首先是大地在做往覆水平运动,由于建筑物基础插入大地,因而必然随大地的往覆水平运动而运动,建筑物上部结构也因此被迫运动,但是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运动形式不是水平运动(因而根本就没有受水平的作用),而是因基础在受地震水平力运动中,产生的运动力传递到上部结构,迫使上部结构沿地震受力方向,作反方向S形式倾斜摆动;
其二:地震爆发时的冲击波只有两个方向,而现在所有城市的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是根据城市的道路按东西南北方向和建设的需要各自排列的。将建筑物上部结构视为受水平运动
免费打赏
chdpyun
2006年08月03日 11:52:10
42楼



广州大学的新教学楼就是利用这种原来做的。据说造价真的蛮高的!负责这项工程的就是广州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唯一一个院士,也就是广大的唯一各位院士。姓绉的。具体什么名字我就忘记了!!
回复
bings128
2006年08月14日 13:19:02
43楼
我倒认为在抗震设防方面需要这样的反面声音,有助于我们把消能减震做得更好。我们不必过于指责
回复
svds2000
2006年11月13日 16:29:32
44楼
严重错误在规范中出现的可能不大,不过楼主提到的结构自身反作用力与地震力的对撞到是有可能出现,规范中也确实没有相关的规定,要想从其中找出两力的作用机理只有实体实验了。不知各位有意见否
回复
河洛图书
2006年12月13日 02:05:39
45楼
有一定道理,这个帖子使我考虑基础埋置深度是否能达到它自身的抗震勘固深度。

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都需要多少倍的d,那么基础的起码抗震锚固深度应该是多少?并且基础周围土是一般的土质材料,地震动力下呈现一定的松散状态,试想一个100米的高层,假设其地下室两层9米,相对其挑出长度100米,基础的锚固深度是否足够?
回复
wei124
2007年01月12日 21:55:11
46楼
建议斑竹可以对这个主题进行删除。没有什么很负责任的科学精神,虽然不是什么伪科学,但是我个人认为是学术造假,可以这么说,我目前看到的最新的关于抗震或者隔震的学术性的文章和著作没有楼主的这些观点。不知道楼主是怎么样的专利权。提倡学术争鸣,反对学术造假!!
回复
wolong1103
2007年01月29日 17:51:02
47楼
??????????
回复
liweiqing_008
2007年02月01日 11:32:32
48楼
说的什么啊?照你这么说,中国工程院的要下岗了!在你之前的试验\研究\计算全废了?你这么说有依据没?说话总得有凭证吧!
回复
heitu0606
2007年03月08日 15:11:51
49楼
都是凭想象在说话.我认为最好就是赶快研究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多搞些逼真的人造地震来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回复
mengji_zhu
2007年04月28日 22:11:59
50楼
我觉得我们的规范没错
因为我们的规范总的来说是要求我们设计出有足够刚度的建筑来保证平时使用的舒适性,但又让我们保证建筑具有一定的延性来保证建筑在大震来临时有足够的逃生时间.
楼主说的那些其实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缺乏理论支持,毕竟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很难实现对地震正确的分析研究,所以楼主说的在将来可能是新的方向
回复
shrill2000
2007年05月03日 10:49:19
51楼
楼主的这个转贴我见过,是四川某不知名博士提出的,里面漏洞百出,一提出就遭到知名人士的强烈反驳,对刚工作和刚接触的新人误导很大,其本人也没有提出可以更好的抗震理论,只是指手画脚而已,谁都知道现在的抗震是一个经验规范,当然有不足的地方.你们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