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力学理论的严重错误
modv
modv Lv.2
2004年08月26日 21:37:30
只看楼主

世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力学理论的严重错误 抵抗地震灾害的动力学结构平衡体系(已获美国、中国、英国发明专利权) 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与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结构体系我们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们20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全世界建筑设计的理论是错误的,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严重问题:一、 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1、 现行建筑结构抗震(理论)技术存在的错误:世界各国采用的抵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体的基本类型,都是以吸收地震能量为主的插入式整体结构(对地球而言),即将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为绝对不可分割的刚体插入地球,因而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力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就不得不从结构整体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震破坏力是通过土层和岩石冲击建筑物的基础并直接将冲击力传递给上部结构,上部结构的作用力(荷载)加上地震产生的内力又反作用于基础,因而建筑物基础的强度设计要求,应是地震力和上部结构反作用力的叠加。地震破坏力是往覆水平剪切力,上部结构的反作用力是垂直于地面的。这样两个方向互相垂直,并处于运动冲击状态的作用力,在一个平面上会交了。地震破坏力以强大的往覆水平推动力,推动着(抓住)建筑物基础做水平往覆运动,因而很容易分析,在这两种力的会交面上,实质上形成了远大于地震破坏力的往覆剪切力。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插入式整体结构中是很难达到实际抗震设计要求的,现在的建筑物一般都是偏于保守的理想设计和建造,因而投资也在大大增加,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依然是很严重的,进而也无法摆脱和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世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力学理论的严重错误 抵抗地震灾害的动力学结构平衡体系
(已获美国、中国、英国发明专利权)
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
与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结构体系
我们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们20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全世界建筑设计的理论是错误的,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严重问题:
一、 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
1、 现行建筑结构抗震(理论)技术存在的错误:
世界各国采用的抵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体的基本类型,都是以吸收地震能量为主的插入式整体结构(对地球而言),即将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为绝对不可分割的刚体插入地球,因而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力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就不得不从结构整体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震破坏力是通过土层和岩石冲击建筑物的基础并直接将冲击力传递给上部结构,上部结构的作用力(荷载)加上地震产生的内力又反作用于基础,因而建筑物基础的强度设计要求,应是地震力和上部结构反作用力的叠加。地震破坏力是往覆水平剪切力,上部结构的反作用力是垂直于地面的。这样两个方向互相垂直,并处于运动冲击状态的作用力,在一个平面上会交了。地震破坏力以强大的往覆水平推动力,推动着(抓住)建筑物基础做水平往覆运动,因而很容易分析,在这两种力的会交面上,实质上形成了远大于地震破坏力的往覆剪切力。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插入式整体结构中是很难达到实际抗震设计要求的,现在的建筑物一般都是偏于保守的理想设计和建造,因而投资也在大大增加,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依然是很严重的,进而也无法摆脱和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历史的教训足已充分说明,插入式建筑结构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检验,即似地球为相当好的惯性参考系,又将建筑物体插入地球,形成不可分割的刚体。在过去的年代,建筑物还处于低层范围时,问题还不严重,而在现代化高层、重型建筑中,仍然是采用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存在着严重的隐患。插入式整体建筑物结构体系在正常情况下,即非地震静止状态,是没有问题,而在地震灾害爆发时,插入式整体建筑物体系的结构受力传力路线明显发生混乱,建筑结构设计的极其重要的力学原则:
(1)、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结构的传力路线必须清楚。
(2)、以当地的最不利外界因素为设计依据,如很多地区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破坏力。这就是说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正确条件是:运动中建筑结构内力的传递必须正确、清楚。
插入式整体建筑结构在地震时,将地震破坏力直接传递给上部结构,使上部结构发生摇晃,由于上部结构是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因而在摇晃中产生的巨大能量没有释放点,而被迫返回基础,地震又很快的不断的冲击建筑物的基础,向上部结构输送地震能量。这样上部结构返回的作用力,同基础传来的地震内力发生冲撞,冲撞最厉害的集中点,就是能量集中释放的突破点,也是结构的破坏点,通常都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交面上,破坏的形式是剪切破坏,而整个建筑物不是倒塌就是倾斜。
目前,许多国家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案中,已经出现了新的结构,如:美国纽约的42层高层建筑物,建在于基础分离的98个橡胶弹簧上,日本的建在弧型钢条上防地震建筑物,前苏联的建在与基础分离的沙垫层上的建筑物,以及在中国已经获得了美国、中国和英国发明专利权的,刚柔性隔震、减震、消震建筑结构与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都十分成功的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都明显的在建筑结构体型上,改变了传统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吸收地震能量)的结构体系。 总之都在建筑设计的结构方面设法摆脱在地震灾害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体系。其实质都反映了对“似地球为相当好的惯性参考系”为指导理论,所制定的现行抗震硬抗、死抗地震打击设计规范的动摇,本质上也是改变了建筑结构受力体系,而不在似地球为绝对静止不动的惯性参考系了。
2、 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地震场地效应的问题
现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根据结构力学和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而来的。结构力学和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将地震破坏力简化并规定为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水平运动力,对建筑物的水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硬抗平衡,这一规定实质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其一:地震爆发时,首先是大地在做往覆水平运动,由于建筑物基础插入大地,因而必然随大地的往覆水平运动而运动,建筑物上部结构也因此被迫运动,但是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运动形式不是水平运动(因而根本就没有受水平的作用),而是因基础在受地震水平力运动中,产生的运动力传递到上部结构,迫使上部结构沿地震受力方向,作反方向S形式倾斜摆动;
其二:地震爆发时的冲击波只有两个方向,而现在所有城市的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是根据城市的道路按东西南北方向和建设的需要各自排列的。将建筑物上部结构视为受水平运动
免费打赏
risingsun010611
2005年11月26日 11:36:43
12楼
我们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们20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全世界建筑设计的理论是错误的,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严重问题:
你哪里混啊?是搞结构吗?还是搞抗震理论研究?还是力学研究?说话也不先掂量一下自己?
好吧,退一步,不谈结构(因为你根本不懂什么叫结构),看你那句话.你认为那是完整的一句话吗?就算我外甥女(小学)也能指出那是一句病句!
版主趁早把它删了吧,免得引起愤慨,更有损这里的气氛!
回复
zyzl
2005年11月26日 16:45:47
13楼
说的并非全无道理,有一定的合理性,
抗震考虑时的确不能把房屋考虑得太刚,不过这以是现代抗震设计时的共识啊
柔性防震对于设计来说有点难度,第一造价太高,第二此种设计还处于研究阶段(起码对于中国普遍状况来说),第三选择合理的减震材质,并防止房屋由于意外作用力产生移位也并非易事
回复
阿土怕瓦落地
2005年11月26日 23:57:16
14楼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各种抗震规范或措施,均应建立在震害调查基础上,请拿出数据及时例。理论的严重错误?
回复
andy1
2005年11月27日 20:23:44
15楼
地震中,普通建筑的宏观破坏形式根本就不是“以而整个建筑物不是倒塌就是倾斜”为主,而是以坍塌为主,是因为重力二阶效应导致构件(特别是竖向构件)屈服,承载能力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要“强柱”的原因之一)。而产生“倒或倾斜等破坏的建筑”,主要是一些“头重脚轻”的建筑,如水塔形式的建筑,就算是水塔形式的建筑,在地震中更多的破坏形式还是坍塌。这也是新规范为什么进一步强调了重力二阶效应的原因了。实际上而产生“倒或倾斜等破坏的建筑”,最有可能的是一些水坝,还有就是比萨斜塔。
回复
ztg
2005年11月30日 21:10:22
16楼
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用词很不规范。贻笑大方!
回复
qk0696
2005年12月02日 16:52:51
17楼
简直是无稽之谈,你的谬论是得不到支持的!
回复
肖德峰
2005年12月02日 17:21:01
18楼
第一次听说,有点看不懂!!!!
回复
sxc-wf
2005年12月03日 20:46:04
19楼
我个人认为,地震的作用力是抗不过去的,也就是说人是斗不过自然的。抗震规范是建筑物应该设计的如何刚劲的一套标准,它是以地震概率统计为前提。按规范设计不能保证建筑物物不被震倒。
但我觉得把建筑物做的刚劲是一种思路。且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建筑,经受住了考验。
楼主所言是另一种思路,即减震消能。国外已经作了这方面的研究,国内也有少数专家学者作这方面的研究。橡胶垫隔震在日本应用较多。还有滑移隔震等等。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二种思路更好。
回复
huadahero
2005年12月04日 20:03:37
20楼
如果我们学得设计的理论是错误的,那么不是到处都是建筑安全隐患,那还了得
还有滑移隔震等等。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二种思路更好
回复
dafeng168
2005年12月15日 16:26:03
21楼
我认为可以看看,而不必过于指责,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或许也能找到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建筑物的抗震,也是可以值得我们思考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