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捡漏防渗技术说明
woshilixiaoyao
2007年03月27日 13:47:42
只看楼主

按供水行业的供输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关键做好三个方面,即:“管理是基础,检漏是关键,管网改造是长久性的基本措施”。而管网漏水检测方面;我们采取每年一次的供输水管网维修及检漏工作,重点区域采取每三个月进行观察分析是否存有漏水损失。我单位发生漏水损失大体是:1、水处理过程中的生产消耗损失水;2、反冲洗及消毒制氯过程中的排水及冷却损失水;3、供输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的漏水损失量;4、私接用水及少计量用水和各种收不到水费的损失量。

按供水行业的供输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关键做好三个方面,即:“管理是基础,检漏是关键,管网改造是长久性的基本措施”。而管网漏水检测方面;我们采取每年一次的供输水管网维修及检漏工作,重点区域采取每三个月进行观察分析是否存有漏水损失。我单位发生漏水损失大体是:
1、水处理过程中的生产消耗损失水;
2、反冲洗及消毒制氯过程中的排水及冷却损失水;
3、供输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的漏水损失量;
4、私接用水及少计量用水和各种收不到水费的损失量。
对于1、2、4部分,在加强水处理过程中的管理,控制生产中的用水、加强计量管理,及时跟踪用户遏制私接用水而加之解决。对于第3部分漏水必进行各种资料的跟踪分析、长期进行管网漏水检测,迅速处理管网漏水,减少管网及附属设施的漏水量。但日常的漏水检测中常遇到以下无法判断的漏水信息,造成无法确认漏水点。
1、管道的漏水量很少且漏水处在管道下方;
2、管道上方有建筑物以及大量的堆积物,无检测条件;
3、管道埋的太深,漏水信号被深埋的土壤及覆盖物吸收;
4、管网的供输水压力太低,导致漏水处产生的漏水信号较小,无法检测;
5、管网漏水处上方有下水道或构筑物隔音,无法检测到漏水信号;
6、管道接口处及钢质管路腐蚀渗漏,此种渗漏无法检测到;
7、供水管网的漏水处被积存大量无法排除的水淹没,漏水信号被吸收等等。
因此,我们在给水管网检测工作中应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检漏技能,并注重以下几方面:
1、相关仪信号的判断;
2、区别并列给水管路的漏水信号;
3、管网漏水声的判断;
4、复杂地势下捕捉漏水信息;
5、管网检测中不得忽视排水的检查;
6、不能忽视积水坑;
7、检测中应重视各管网压力值的变化;
8、经常核定各区域的漏损情况。
供水管网长期运行中,因管材、土质、基础、安装工艺等因素发生漏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断进行管网漏水检测,及时发现漏水加之处理是减少漏水损失主要唯一措施,要求我们认真善待每一处漏水信号,以我们的实践经验与先进仪器相结合,分析出每一处漏水信号,确认每一处漏点。

三、相关仪信号的判断

我单位使用的相关仪,全称AQUASCAN700型,配置两套发射机。由于我们供水性质主要是铁路内部生产生活用水,管网基本沿铁路线铺设,复杂的地理结构以及铁路沿线年年不断的铁路线路清筛后丢弃的覆盖物堆积,管网的深埋使我们在漏水检测中时常出现误判。为此,经多次摸索;捕捉每一可疑信号,认真观察相关过程中出现的各频段及重叠信号,综合研究后定位检测,以确定漏点。
2004年10月,徐州嘉利集团总部区域用水分析发现,该区域供水量每天增加160m3/日(见图1),2004年11月10日我们对该区域进行漏水检测,经采样后,主机上距A机1.8m处出现漏水信号,而且主要频段波峰重叠,机内各种信号确认该处漏水。但在相关过程中也出现B机终端也有重叠波形。由于相关A机1.8m处地处交通要道,过往车辆频繁,我们采用400型数字检漏仪,以70—160HZ频带对该点进行定位,信号明显,确定该处为漏水点。而相关仪上另一处重叠信号被忽视。在检修过程中,300mm厚砼路面被凿开,直至将DN100mm供水管网全剖开,并无任何漏水痕迹,只是1.8m处距地面1m,正是市政大排水沟(该排水沟铺设我们无资料),此点开挖和恢复使我们浪费了许多人力和各种掘路手续和费用,也使我们的工作出现了被动。最终我们在客运段办公楼的DN100mm消防管道上找到漏点,是进入大楼内的消防主管道被大楼基础下沉系数不一而造成撕裂该给水消防管道所致。
资料来源中国给给排水设计师网:www.shui.shejis.com 中国给排水设计师网——给排水工程技术人员的网上家园!海量资料免费下载!不扣积分!丰富的给排水论文案例,标准规范,专业制图,软件课件,注册考试资料,水工业资讯,设备选型……
免费打赏
shen8250
2007年04月05日 08:43:30
2楼
楼上的说明什么问题呢?怎样锁定管网的泄露点?
回复
wsboyu
2007年04月05日 15:21:28
3楼
1楼说法是:漏水点是很难确定的!仪器是不可靠的!
回复
renxiang_ab
2007年04月07日 01:02:17
4楼
汗,管网漏损真是个天大的问题啊,难道降低漏损率真的没有什么办法了吗?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