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同意河流是人类摇篮的的说法?
yumiao111
yumiao111 Lv.3
2007年03月18日 12:50:32
只看楼主

各位高手,我的河流动力学老师给我们留作业要我们上网查资料写,但是我在网上找的有用的资料都是要钱的,穷学生类,希望各位高手帮我给点资料咯 你是否同意河流是人类摇篮的的说法?解释 解释为什么说一些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另一些人拥护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他们都觉得他们尊重历史 河流是天赋的不可多的的资源,不应该被粗鲁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看法,解析?

各位高手,我的河流动力学老师给我们留作业要我们上网查资料写,但是我在网上找的有用的资料都是要钱的,穷学生类,希望各位高手帮我给点资料咯
你是否同意河流是人类摇篮的的说法?解释
解释为什么说一些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另一些人拥护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他们都觉得他们尊重历史
河流是天赋的不可多的的资源,不应该被粗鲁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看法,解析?
山水之间
2007年03月18日 13:01:13
2楼
母亲河母亲河,当然不应该被粗鲁对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另一些人拥护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两种观点都没错,一个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一个将是中华民族将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都没错了。
回复
zqx0724
2007年03月22日 17:04:12
3楼
穿越封闭凝固的山脉,千亿年不停息地搬运和冲淤,在海洋上堆起一个又一个广袤富饶的平原和近代三角洲是河流;作为地球水文循环的巨大通道,以无以伦比的活力吐故纳新拾遗补缺,保障大地整体的水分平衡是河流,用甘美的乳汁哺育着成千上万奇妙无比的生物种群,无私滋润人类文明的还是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恒河、黄河是他们之中杰出的代表。在带给人类灌溉和舟楫之利的同时,他们的定期泛滥也给迈向文明的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正是在减灾和兴利双重努力中,古代东方的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逐步走向成熟。河流是人类的摇篮,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成年累月守卫在河流身边的水文人,对河流的感情比一般人更深。但是面对今天的河流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

一、哭啼的河流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长期主导下,随着经济社会对自然干预一步步地深化,人与河流的关系正在遭遇空前危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床抬升、河道断流——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有多少河流在地球的怀抱中呻吟挣扎,奄奄一息,甚至悄然消失,徒有其名。
尼罗河,人类文明最早的摇篮,由于沿途流经的十几个国家各自为政,各取所需,导致频频断流,河口三角洲大幅度蚀退,将来没有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复流的路程举步维艰。1997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进入自1972年下游断流以来的第20个年头,这一年226天无水入海,断流河段上延到距入海口700公里开外的河南开封柳园口。断流给黄河带来致命的打击,河道泄洪排水能力消弱,主河槽严重淤积,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超标,下游防洪大堤“二级悬河”现象愈发突出,平滩流量由过去6000m3/s降为现在的不3000m3/s,汛期洪水轻而易举就能越出主槽,形成“横河”“斜河”“滚河”直接危及堤防安全。而且黄河断流切断了河口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黄河口国际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的多样性受到损害。
内陆河的命运更加令人担忧,在许多人眼里,内流河不能奔腾入海,似乎自生自灭是必然的,然而,所有的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独立的生命,从源头到尾闾,从雪山到湖泊,内流河以他赴汤蹈火的气概,从荒漠中创造出绿洲,从死亡里蒸腾起生机。河流所到之处,沙漠披上了绿装,荒蛮书写着文明。塔里木河曾经浇灌了“丝绸之路”“楼兰古城”“龟兹文明”等令后世叹为观止的古代绿洲文明,在绵延1000多公里的塔里木河两岸,这条西部“母亲河”在极端干旱的西部大漠养育了一条绿色长廊。但伴随着区域人口增加,垦殖区扩大和引水规模无序增长,这条生命之河急剧衰退,干流断流处距离通常作为塔河尾闾而今沦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则有千里之遥。河流、河流,没有水的流动,河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河是水的路,没有了水的河,还是河吗?

二、都是人类的错
在所有地球物种中,人对资源的占有和对生态的扰乱是第一位的。在饱受河水恩惠时,往往情不自禁地呼之为“母亲河”,但出于“人是大地的主人”、“人是万物主宰”的理念,大多时候河流并没有当作一个独立统一的主体来对待,常把河流及相关的湖泊土地、山脉和动植物等看作实现生活目标的工具,只能改造、征服和利用,忽视自然本体的尊严。在对河流水量的使用中,恨不得把河中的水量瓜分殆尽,让流淌了数百万年,甚至比人类祖先还古老的自然充当仅仅为自己送水的输水渠道和排泄废污水的通道,导致河道断流,造成河水污染。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对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心存敬畏,在许多领域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时候人类是大自然怀抱中的一个乖孩子,幼稚、懵懂,与自然本体处在一种原始的不自觉的和谐状态。源自欧洲的启蒙主义运动使人类告别了黑暗的中世纪,跨入科学和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解放了人的视野、工业革命则解放了人的双手,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几乎是无限地延伸了人的四肢。人的力量空前地,令人自己也难以置信地强大起来。这时“人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人定胜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人类的视野里,包括河流、山脉在内的自然界要么视为强敌,必先征服而后快;要么拿来为我所用,中间没有对话、磨合与交流,更没有平等、和解与和谐。半个世纪之前“大跃进”中“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口号、诗歌是对这一时期扭曲了的河流伦理关系的生动写照。祖先在大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摧残、毁灭面前,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探索,都是惊天地动鬼神而可歌可泣的,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但是,人类的智慧,哪怕远的只是一点点,对我们的家园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每夺取河流一寸土地,河流会回敬人类一次灾难,每无度掠夺一方河水,河流也会用同样的无礼、加倍报复人类。中国北方河流无数干涸的河床和不期而来的洪水,都是河流对人类不满的回音,今天是我们为祖先反思过去,矫正偏差的时代,是全面了解河流的时候了。

三、河流是什么
纵横交叉的淡水河流是维系博大自然界的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线,也被喻为大地的血脉。它以变化无穷,充满活力的母性的慈爱,默默地编织着一条条生态的链环,把人类和各种生命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并忠诚地记录着生命的孕育、繁衍、生长、衰老、再孕育、再繁衍的整个历史变迁过程。
江河的自净能力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有限度的,超越这个限度,河流的生命就中止了。江河是人类生态的荧光屏,它像电视机一样,只要一受到干扰屏幕上就出现星星斑斑的银色亮点,河流遭受轻污染最明显的标记是死鱼成群地飘浮起来,生态专家把这种死鱼现象叫“银色的人类灾难。重污染的河流是生物绝迹。
人类的早期文明是依傍河流发展起来的,城市建在河边,用传统经济学家的“归纳法”来说,至少有三大优势。其一,运输上有舟楫之利。其二,不必为赖以生存的饮用水发愁。其三,可以把排泻污物的繁重任务全部交给河流。河流与城市无疑是藤与瓜的亲缘关系,先有藤后有瓜,没有藤就没有瓜。一条美妙的河流能坠多少颗瓜有一个极大值,河道流量减少就是茎藤的乳汁变异,孕育的瓜也就日益苦涩。
河流里的水是资源是财富,鱼儿虾儿等生物是财富。船运是财富,接纳污水的能力也是财富。这些财富不是机器和双手创造出来的,而是大自然对我们最伟大的馈赠和最慷慨的给予,只把河流当作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因素,就会陷入一种无法逃脱的混乱。
河流是地球的血脉,它们纵横地球表面的万水千川,或奔流入海,或汇集成湖,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保障,还是一个无可替代的文化语境,是拥有独特成长历史,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各民族文化的象征,它使我们真实地触接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根系。河流是我们万古长新的家园。
河流是有生命的,从潺潺的细流到融汇百川,穿峡谷、造平原、浩浩荡荡奔流入海,然后通过蒸发、降水形成径流开始新一轮水文循环,表达的是一种完整的波澜壮阔的生命过程。

四、正确对待河流,是人与水和谐的重要内容
人类的智性源于自然,人类最初的文明源于河流,但河流不是万能的,正如人的生命要靠血液来维持一样,河流的生命要靠不能突破底线的水量来支撑。丧失血液的个体无异于一具僵尸。被污染的河水等价于我们身体上血液被病毒感染。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来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重大课题为前提的,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水平和能力,标志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历史上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了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过度地围湖造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加剧了洪水灾害;水体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都是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结果。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转变对河流的认识,从人定胜天、向河流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水和谐相处;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
从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理念出发,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就特别注重对工程技术的研究。无论是技术研讨、出国考察,还是各种刊物刊载的文章,大多都是强调工程技术问题。改革开放后,在注重工程技术的同时,开始重视工程管理问题,主要是工程建设的管理。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在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需要特别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注重维系良好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这种理念出发,就应特别注重对资源管理的研究,尊重河流的生命发展规律。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世上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嬗变,但我们对河流对自然的理解和爱永远不能变。做为为江河把脉的水文人,我们的责任重大。

回复
zqx0724
2007年03月22日 17:06:07
4楼
历史学家发现,河流是人类的摇篮。巴比伦、埃及、印度的古代文明都是河流哺育的,在中国,长江、珠江、辽河也都发现了大量的古代人类遗迹,与黄河分享中华民族摇篮之桂冠。额济纳也因弱水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回复
zqx0724
2007年03月22日 17:08:06
5楼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古代的四大文明都是由大江大河孕育而生。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和发现的增多,关于中华文明发祥的研究,成果叠出,不断改写中国文化史和文明史。在人类起源、中国文明花开南北、中华文化群雄并起这样三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中,长江流域文明无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千年间,沿长江两岸,形成了享誉古今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大放光彩。有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应该统称为两河(长江、黄河)文明。
回复
zqx0724
2007年03月22日 17:11:30
6楼
第二个: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从地形上看,这一地区地势坦荡开阔,对植物的迁移,作物的移栽和保存都是有利的。北方的植物可南移;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植物中的某些耐寒性较强的植物可顺利北迁,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植物和作物种类繁多。如小麦、玉米、棉花、豌豆、蚕豆、胡萝卜、洋梨、核桃、杏、葡萄、亚麻、甜菜、茄子等早已在这里广为栽种,而落花生、番茄、苹果、甘薯、烟草等则是明代以后才输入我国的,水稻是从我国南方逐步向北移栽的。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的重要促进作用。
同时,黄河及其支流还为我国古代人们提供了交通和灌溉之利。它一直是古代中原地区沟通东西的水运大动脉,我国最早的水利灌溉事业也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回复
zqx0724
2007年03月22日 17:14:06
7楼
中科院古人类学家黄万波曾提出“长江流域大三峡——人类演化的摇篮”等学术观点。他说,经过21年的考古工作证实,目前长江三峡集中发现了大量古人类遗址,这里已成为中国古人类化石分布最为密集和最有连续性的地区。

黄万波既发现了三峡龙骨坡“巫山人”,也发现了当年的“蓝田人”。他说,“蓝田人”(距今110万年~115万年)虽然在陕西蓝田发现,但其故乡却在秦岭以南。因为蓝田一带的地质构造是黄土,根本不适合原始人类居住。中国的气候是冰川间隔冰川,蓝田人是某一个时期气候变暖后,从三峡地区迁移过去的。
  天堑飞虹感慨多

  漂着一叶轻舟搏击长江,在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再说长江》中,再现了二十年前,人们面对激流的画面。长江作为一条汹涌澎湃的巨龙,威猛无比。1998年,当它让整个流域岌岌可危时,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在堤在,众志成城,铸就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当背着大大的迷彩包的练红宁冲上长江大堤来到荆州观音岩,看着一个个英烈的名字,沉思良久,惟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望着一条条钢铁长龙在长江大桥上风驰电掣时,看着一辆辆汽车正络绎不绝时,目睹一艘艘巨轮在劈波斩浪时,练红宁站在江边深深体会到毛主席的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博大内涵。自从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诞生和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中国人为之自豪,难怪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典礼后,有人捡到了两万双鞋。人定胜天然。中国人驾驭长江已不再是神话。弹指一挥间,仅仅几十年,整个长江上已经有了110多座大桥,他们成为我国经济的大动脉,使昔日军事家们望江兴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练红宁走长江的一个目标,就是看到拍到这110多座大桥,山高路远挡不住,人间正道是向前,一座座大桥,一次次激越。

  不走长江,不知道高峡出平湖的壮美,而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让世界为之惊叹,中国人了不起,练红宁站在大坝之巅,站在姊归的新县城上,才真正体会到毛泽东当年游三峡的豪气,宜昌水电城正在崛起。长江上的手笔,如今又移到了金沙江上,向家坝和溪洛渡这一个个新的名字又在逐步地响起,蓝图已经描绘,明天更加美好,当练红宁站在山巅、走在铁索桥上,遥望着那施工的铁架时,心里自然想到明天的画图别样的美。

  在长江的最上游,是青藏铁路特大桥,而它的旁边有两座特殊的大桥,一个是当年慕生忠将军带领部队在生命禁区建成青藏公路时所建的,一个是后来改造老青藏线后重建的,三座桥反映社会的进步,记载着长江之源的凯歌。练红宁将在这里乘上新开的火车,带着成功的喜悦返回南京。

  历史洗礼血与泪

  长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写照,多少英雄豪杰竞折腰。从淞沪抗战,到屠城血证,从赤壁之战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演绎了多少战争正剧。钓鱼城上改变历史进程,夷陵荆州瞬间成就新的变数,历史是一面镜子,经验教训当汲取,成功不傲当有节。

  在皎平渡,金沙江的水拍击着,这里毛泽东曾带领红军用九天九夜巧渡金沙江,摆脱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为长征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山洞里,让练红宁发现红军的胜利之本成功之本,就是艰苦奋斗,挑战极限。重走长征路的练红宁所到之处都不忘讲红军的故事,讲长征路的变化,正如他7月3日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我心中的长征”征文《长征路越走越宽广》所言,让许多人对长征的思想和情感产生触动和撞击。因长征而相识,因长征而相逢。练红宁走长江时,既在上海拜访了曾经重走过长征路的红军马夫之女上海振华职校老师邓玉平,又在九江相遇了正准备重走长征路的长征中周恩来四大警卫员之一的吴生开的儿子、九江六中的老师吴滨江,共同承载长征精神,做新时代的长征宣传员。在泰州新四军东进谈判纪念馆,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近百名入党积极分子听着练红宁介绍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全神贯注,鸦雀无声。有的同学说,练红宁讲长征让我们身边又来了个新红军,只有这样长征精神的传播和传承才不会停息。

  灿烂文化在景中

  燕子矶、采石矶、城陵矶长江三矶,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南京阅

  江楼四大名楼……长江处处是风景,社会处处唱新歌。练红宁每到一处都感到新鲜,都会领略其中的特色,流连忘返,浮想联翩。正如他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所感所悟:山、水、绿、人、景交织成一个让人想留下来的城市。在天下闻名的中华第一村江阴华西村,听了老书记吴仁宝的一席话,练红宁心里在想,如果全国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华西村,该有多好。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回望着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他不能不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中国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东方文明的卓越。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秀色和雄浑,让练红宁的内心受到无比的震撼,人类要征服自然,就必须依靠科学,创造奇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九江庐山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练红宁心旷神怡,他说:“从每一处美景中都能增强自信心,都能激发出振兴中华的伟大神奇力量,这是战无不胜的,这是巧夺天工的,这是超越极限的。”

  记者了解到,练红宁长江行已经进入长江源,行程比预计的时间要长要艰难,我们期待着他的凯旋。

回复
zqx0724
2007年03月22日 17:15:02
8楼
结论:
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回复
zqx0724
2007年03月22日 17:19:14
9楼
第三个:
众所周知,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作为非生物的河流呢?  河流是有生命的!  这文字这声音来自黄委高层人士之口。这个主表结构的陈述句,用仅有的7个字催生出掷地有声的效果;用仅有的7个字牢牢抓住你的眼球叫你怦然心动;用仅有的7个字在瞬间把河流拟人化,然后定格――放大,让你强烈地意识到广义上河流生命的存在。  河流是有生命的,它的喜怒哀乐无不挂在脸上:你对它的每寸肌肤涂污画鸦,它会面目狰狞狠狠地报复你;你对它的每根筋骨抚慰谦和,它会面若桃花柔柔地亲近你。  谁能对一个鲜活的生命熟视无睹呢?  谁能对一个鲜活的生命面无表情呢?  惟有善待,才能显现人类的先知先觉,而决不是后知后觉的扼腕、抱怨、惋惜等等词汇集大成也。  河流是有生命的。如果你的神情惊讶于这样一个命题,可能说明你曾经或有时没把河流看成是有生命的;如果你的神情平和于这样一个命题,可能说明你一直就这样认同着感知着,只不过再一次被提起;如果你的神情不屑于这样一个命题,可能说明你的交感神经正趋于非工作状态……其实,无论哪一种神情的出现,“河流是有生命的”灿然亮相,它都不可抗拒地彰显出这7个字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量化指标体系。”(引自《以河流为镜可以正发展》一文)  “河流是有生命的”命题,猛一打眼,“河流”与“生命”的本义似乎相距甚远,细一琢磨却是丝丝相扣、难以剥离。如果把原本有着生命广义意义的河流,视同为无生命的来看待、对待,真真的是人类的一种大悲哀!值得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有人清晰无比地将这原本有生命却视为无生命的错觉和认知,及时、深刻地还原成它在人们主观和客观认识上本应占有的一席之地,实为大大喜!  喜之一,有生命就该善待,让它在宇宙空间中独享它存在的必然;  喜之二,有生命就要善待,无论是在它生命的童年青年壮年还是暮年;  喜之三,有生命就应善待,无论是体有疾患还是沉疴缠身。  ……  世事如此,何况人类须臾不能离开的水――河流?  河流是有生命的,这7个字所表达的意义,笔者猜测,呼唤者的原始初想决不会是单单为黄河独享而思,而是寄希望于长江中、淮河里、海河旁、松花江上……;  河流是有生命的,这7个字所传递的声音,笔者揣测,始作者决不会是单单为黄河独听而想,而是寄希望于在水利界呼唤之后,得到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回应!  河流是有生命的,有着如此简单的文字外形,又蕴含着无比深遂的社会意义。  河流是有生命的,既有浓重的理性的哲学色彩,又有着淡然的感性的文学光芒。它把庞杂的理论梳理为单一,它把繁琐的意义归纳为简约,但其所拥有的社会功能一点没有因此而黯然失色。  面向未来的世界秩序总是建构出来的。“河流是有生命的”,在建构人类新的社会行为、意识秩序中“先发制人”,抢占了制高点;它在现有的人类生态系统中拥有了更大的纵横捭阖的空间。  河流是有生命的,它的到来猛烈而振聋发聩,它的漫延又很人性很人文。既然它拥有生命,我们就应该怀着一种顶礼膜拜般的崇敬去尊重它;既然它拥有生命,我们就应该带着灵魂深处朝圣般的执意去善待它。  让我们与河流为友,与河流为伴,一同拥有生命的快乐!
回复
yumiao111
2007年04月10日 22:59:01
10楼
谢谢斑竹哈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