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zealfancy
zealfancy Lv.7
2007年02月28日 16:58:32
来自于生态园林
只看楼主

目录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对现有的生态解释的一个总结,生态的分类以及一些生态举例)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国生态思想的起源)第三节 国外古代的生态思想(西方生态思想的起源)第四节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生态系统的理论、生态规律以及生态的运用)

目录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对现有的生态解释的一个总结,生态的分类以及一些生态举例)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国生态思想的起源)
第三节 国外古代的生态思想(西方生态思想的起源)
第四节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生态系统的理论、生态规律以及生态的运用)
免费打赏
zealfancy
2007年02月28日 17:05:35
2楼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

一、生态概念的提出

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繁衍着无数的生物。既有各种各样的高等植物和动物,又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既有高达几十米的参天大树,又有依附在地面的地衣、苔藓;既有飞翔在云端的猎鹰,又有生活在地下的鼠类。尤其是浩瀚的大海,各种生物更是千姿百态,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大自然的这些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分布,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却是井然有序,它们都遵循着生态规律,生存演化在适合于自己的特定环境中。】

【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研究这些关系的学科被称为生态学。】是谁最早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我们只能从考古发现与资料中去寻找答案。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向世人宣告,有据可考的华夏文明已有8 000~10 000多年的历史。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史料证明,8 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创造了文字,有了旱作农业文明,建设了令当代人都赞叹不已的人居生态,绘出了盘古开天多彩的画面,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建筑了人类“原始会堂”,设计出“城镇化”的建筑群等。这些考古证据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是生态理念的最早实践者。

【从生态学科理论演化的角度,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于1865年提出生态这个词。】【他认为动物对于无机和有机环境所具有的关系就叫做生态。】【1895年植物生态学创始人瓦尔明奠定了植物生态学的基础。】【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即:有机体必然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许多科学家虽然没有使用生态或生态系统这个词,但都从不同角度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这里就不——赘述。

#这里的定义其实还是感觉比较模糊的#
回复
zealfancy
2007年02月28日 17:10:31
3楼
二、生态概念的内涵

【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结构与功能单元称作生态系统。】生物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环境系统包括有机环境与无机环境。有机环境包括有生命的有机体、死亡的生物个体以及有机质等。从宏观上看,环境也包括星际环境,如太阳系中的引力,特别是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的星际关系。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学正在向分子生态学的领域扩展。

生态科学借用了经济学的概念,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蓝色、绿色藻类叫做生产者,把所有动物叫做消费者,把微生物叫做分解者。所有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这种能量和营养关系构成了一个整体,由此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自然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只有当生产者、消费者、分界者达到平衡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生态平衡,但是纵观现在的景观,其实除了生产者,另外两个实在是很少。湿地景观的出现多多少少的弥补了现在景观中生物多样性不足的缺点#
回复
zealfancy
2007年02月28日 17:35:44
4楼
从生态学分类上看,还包括下述生态学科:

1.种群生态
【单一物种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关系叫做种群生态。】一般说来,自然界里这种只有一个种群生存的自然地域较少存在。而在人工生态系统中,以技术的力量实施人工控制,力图选育单一种群优势的情况却比比皆是。例如,大面积单一品种农作物种群的农田生态,或者某些完全由人工控制的示范农田生态,其中只有一种作物生长,主要是为了经济产量或为了某种科学目的的试验。

#就象文中所说的,现在很多地方盲目的引进外来书中同样也是对当地生态的一种破坏。还是尽量使用乡土树种#

2.群落生态
【由多个种群共聚形成的生态单元叫做群落生态。自然界中的多种群生态是普遍存在的形式。】在人工生态中,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等优化目标,经常利用表1-1中的种群关系,以便配置多种群的生物群落。例如农业中的多种作物之间的立体配置是典型的农业生态群落。

#种与种之间的相生相克是门大学问,就想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五行一样,看似简单的相生相克,其中却蕴涵整个宇宙的哲理#

3.系统生态
【自然群落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种群构成,它们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相结合,构成生态系统。】例如,森林群落是由各种不同种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各种动物组成。由于生物种类繁多,群落形成了一个较独立的能量和营养循环单位。但在两个相互独立的群落之间,仍然有着能量和物质交换关系。例如,森林与草原群落之间,陆地群落和海洋群落之间也有物质、能量的交流关系,等等。

#其实就象人与人之间一样,从小范围的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关系,然后是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的关系,再然后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乃至地球与宇宙。生态也是一样的道理#

4.微生物生态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由多个微生物种群构成的“微生态系”、微生物群落和由某一优势微生物种群自我控制的生态关系。】

#虽然微生物为人们的肉眼所不见,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微生物,有机物就不会被分解,试想一下自然界到处都是动植物的尸体会多么可怕#

5.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生态
例如,气候中的光照、热量、积温、降水之间,以及土壤中有机质、土壤通透性、土壤团粒结构与其含水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植物生长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所以,研究生态不能不研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水循环方面尤为典型。海洋控制着全球水的大循环,陆地上的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含水的下渗水构成水的中循环和无数的小循环。这些中小循环又参与到海洋-陆地之间的大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动力来自于太阳能和星际之间的引力。一般地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素组合必须依靠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的相互结合。例如,使用有机肥、菌肥,冬季的温室大棚,高寒地区的塑料薄膜覆盖,滴灌、喷灌工程,水利工程等,都属于调节、改善土壤与小气候环境条件,以利于农业的高产、优质。

#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也在其中,怎么能不重视呢#

6.人类与生态的关系——人类生态
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类生态学。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的吃、穿、居和行等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结构功能体。这种复合关系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要根本改造和优化环境条件,必须实施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例如,2 200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信赖,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呵呵#

从学科分类讲,自然界还存在着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环境工程系统、生态工程系统等,由于分布在本书相关内容中,这里不作具体介绍。
回复
jinwen189
2007年03月15日 17:36:53
5楼
不错啊,学到了不少知识,希望继续!
回复
zealfancy
2007年03月16日 10:17:20
6楼
三、种群生态关系的模拟例证


表1-1以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为例,列举出两个种群间的生态关系。表中的符号“O”表示中性,既无利也无害;“+”号表示有利,“-”表示有害或抑制。

表1-1中的第一种关系表示两个种群的中性关系。第二、三种关系的实质是生物种群之间对资源环境的竞争关系。当资源有限制时,种群之间对环境资源尤为敏感,相互之间表现为竞争和抑制。第四种关系,由于资源与环境的限制,或者两个种群之间有一个是弱势种群,因而受到抑制。第五种生态关系表示寄生植物或寄生动物对于被寄生者的关系。第六种是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或捕食小型肉食动物。例如,猫捕食老鼠,狮子捕食羚羊等。第七种关系,两个种群生活在同一生态空间,对一方无害,对另一方有利.例如,固氮菌与豆科作物、豆科作物(如大豆)与其他作物(如玉米)之间,固氮菌与豆科作物共生互利,大豆根瘤菌固氮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当它们分离后,则互相可以独立生存。第八种关系,例如,豺与更大型的肉食动物的关系,当狮子捕猎时,它总是跟随其后,以便从中不劳而获。但狮子与豺之间的这种生态关系,不是必然存在的。第九种是人们最熟悉的互利共生关系,也是运用最多的生态关系。例如,蚂蚁和蚜虫,蚂蚁食用蚜虫分泌的略带甜味的液体。冬季,蚂蚁把蚜虫叼到自己的洞穴避寒,待来年再把其带回春暖花开的地面。所以,消灭蚜虫不止喷洒农药这一种途径,切断蚂蚁与蚜虫的生态关系或许更有效。

表1-1只是列出一些最简单的和最常见的两个种群之间的生态关系。大千世界,生态关系相互交错,千丝万缕,极为复杂。但仅仅这9种关系也足以说明,生态关系是人类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不论哪一种关系,都可以应用到产业发展的实践中。例如,利用种群间的相克关系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可达到生态治理的多赢目标;运用相生关系进行生物固氮或生物肥料的生产,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则可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效益目标。
回复
zealfancy
2007年03月16日 10:19:45
7楼
四、生态要素及其地位

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抑或是光、热、水、土、气等各种环境因子,它们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其意义都很重大。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必须保持环境的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生态关系的良性化。此外,各种生物还有着重要的科研、经济、产业和社会意义。例如,只有发展动物饲养业,才能发展动物加工等多样化的产业;只有维护生物多样性,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生态要素是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例如,具有自然生产力的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生态生产力可分为生物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生产力。【说生态具有生产力,实际上是指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组合才具有更强大的生产力。生物生产力的实质是生物的生命活力与环境诸要素优化配置的合力。】在完全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一定的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以及生物与环境诸要素之间的自然组合,是最优的生态组合与配置。例如,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茶叶必然生长在酸性土壤,并且有云雾缭绕、湿润凉爽的自然环境与之相配合,再加上科学管理,才能达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优质、优价是一条尽人皆知的农业经济原理,但如果农作物种植在不适宜的生态系统中,即使有好的品种也生产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达不到高收益的经济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规律是第一性的,经济规律是第二性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十分注意这一点,即必须同时调控好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环境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力要素,它具体表现为土壤的肥力(自然与经济肥力)、气候的适宜性(自然的与经济控制的)、水资源的供给(自然降雨与经济灌溉)和地理位置等。所有这些,都包含自然和经济两个方面的生产力要素在内。

回复
zealfancy
2007年03月16日 10:27:20
8楼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既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记载,也有丰富的实物佐证,许多精华部分一直继承、发扬光大至今。追寻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源头,理清其历史沿革的来龙去脉,应当从有文字记载的久远时代开始。这不仅有利于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升华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且对于生态思想的古为今用,丰富我国的生态文明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复
zealfancy
2007年03月16日 10:29:13
9楼
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缘起

人类之初,本与自然界浑然一体,完全依赖自然生产力生活。由于没有能力抗衡种种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现象,因而产生了对生命体和自然环境的敬畏。考古发掘表明,在漫长的蒙昧时期,人类以图腾等形式表达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畏惧。这是人类最早产生的生态文化现象。

1.对动物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思想萌芽

远古时代,先民们把某种动物作为图腾崇拜,产生了最早的图腾神。例如,我国传说中的“黄帝族以熊为图腾”;“夏族以鱼为图腾”;“商族以玄鸟为图腾”;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实行以鱼为象征的生殖器崇拜,并举行“鱼祭”。我国古代图腾崇拜非常普遍,崇拜的动物很多。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有动物崇拜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一方面崇拜大自然,依靠大自然提供食物和避风遮雨的场所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又惧怕大自然,因为人们经常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也抵御不了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便以崇拜图腾的方式乞求大自然的恩赐与保护。【在长期的进化中,人们逐渐积累了顺应自然的理性认知,这就是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的生态思想萌芽。】

2.对自然环境现象的图腾崇拜是又一种早期生态思想萌芽

如果说对动植物的自然崇拜,是源于自然生长发育的动植物提供给人类以衣食之源,从而对其产生图腾崇拜的话,那么把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水、火、山等自然物尊奉为神,是由于古人类对自然环境运动现象无法从科学上进行解释,从而对自然现象产生原始感性经验,即把自然当作神加以崇拜,并以某种顶礼膜拜的仪式寄托人类的某种愿望;同时,也把自身看做是顺自然神意而生,受天地之命而降。

其实,在世界各个民族的自然观上,曾普遍存在自然崇拜现象。古代人类无论是狩猎和采集,还是农耕和牧畜,天时地利具有决定性作用。由此看来,【这种自然文化现象就是“天地人”协调的生态哲学思想萌芽】,即人、动植物都是自然所生;大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水、火、山、石等。

从积极的方面看,是人们已意识到这些生物和自然现象对人类有重要意义。为了生存,对自然界既要依附、顺从、和谐,又要斗争和保护。这不仅表现为一种信仰,也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对当时保护生命和自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人类最早的生态思想和实践,它的精华部分已经融人中华文化,并成为一种传统观念传承至今,为后人所遵从。

回复
zealfancy
2007年03月16日 10:30:19
10楼
3.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源于农耕文明

如果在旧石器的采集、狩猎期形成了生态思想萌芽的话,那么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进入了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则促使生态思想由萌芽走向人类生态学思想的逐步形成。

种植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了古代文明时期。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发展的显著标志。它意味着人类从自然文化时代过渡到人文化时代。自然文化的所有领域,即无论是物质生产——采集和狩猎,或人口生产——“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杂婚”形式,还是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自然而然的,是和自然界浑然一体的,甚至美(装饰品和雕刻)也表现了自然主义的特色。农耕文明却不同,与自然文化相比,是重人伦和人事的,是一种人文化,是人用文字记载的文明。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和”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且把热爱土地和保护自然融人了这些观念中。在实践上,创造并总结了一整套提高耕作技术的丰富经验,如种植制度上的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耕作制度上深耕细作和水、旱耕作的技术,以及栽培制度上的中耕除草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早在上古舜帝时,就设有管理自然的虞官伯益。到先秦时代已设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并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规定。如《礼记·月令》根据保护生物资源及生产的需要,曾提出过各季、各月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具体规定,《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四时之禁”,《淮南子·主术训》中有关保护生物资源的“先王之法”,对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生态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淮南子·主术训》)。纵观中外历史,凡是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都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凡是强调对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民族,其古代文明也都延续至今;越是不断更新自然力的文明,就越是能持续繁衍不息。我国许多农田已开垦耕作了上万年,至今仍然丰产丰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4.缺少生态理性是诸多古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曾辉煌一时的古文明消亡了,他们作为历史陈迹被淹没在沙海之中,沉埋在黄土之下,或被浩瀚的海洋所吞噬,只是在考古发掘中人们才知道其昔日的光辉。历史学家在研究这些古文明毁灭时,揭示了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严重破坏森林和其他绿色植被,过度使用土地,以致生态的恶化使无际的沃野变为荒漠的土地,失去支持生命因素的能力。

这种历史现象发人深省:越是古老的文明,其古老的主人越是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越是拼命从大自然中索取。换句话说,越是一开始拥有良好生态与环境条件的部落或民族,就越是易于逆生态规律而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是悠久,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就往往越是深化而广泛,从而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也就愈加严重。以至生态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他们的历史:“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一旦生态与环境迅速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

人类的文明源于农业,但农业并不仅仅就是耕地和粮食,它必须有一个【“土壤-农作物-林木-草植被-水体-水生物”】相互支撑的基本生存体系。而一个【“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科技-教育”】相互促进的人文环境,一个尊重生态、热爱自然的人类思想意境和一个良性循环的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的稳态进化,才能形成现代生态文明。不管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如何发展,也不管无土栽培技术怎样先进,在没有营养元素的支撑层中是种不出庄稼的,在没有水源的地方是永远生长不了鱼类的。

回复
zealfancy
2007年03月16日 10:31:47
11楼
二、“天地人合一”的生态观

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思想,对生态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与天地人合一思想和由此衍生出的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1.“天地人合一”是古代生态系统思想的萌芽

我们尚不能断定中国古代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的思想。但从哲学意义上看,“天地人合一”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思想萌芽却是没有太多争议的。这是由于“天地人”思想具有客观性、整体性、统一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建立在朴素的系统哲学基础上的。早在3 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其基本点是人与自然统一。【既然天地代表大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又是自然所生,这就形成了人、生物和环境等自然现象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大生态观或者叫做朴素的生态系统思想。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