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其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持续巩固提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 了解碳汇、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深入推进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全面掌握自然资源全要素碳汇家底,将为碳汇工作全面开展提供高效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其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持续巩固提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
了解碳汇、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深入推进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全面掌握自然资源全要素碳汇家底,将为碳汇工作全面开展提供高效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碳汇
,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其他地球圈层碳库的过程,具有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以森林为代表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碳库,海洋是水圈碳库,以岩溶为代表的特殊地质地貌是岩石圈碳库。
图1 生态系统碳汇过程
森林碳汇
,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所蕴含的所有碳元素中,有62%至78%蕴藏在森林这个复杂系统里,其中又有近七成蕴藏在森林的土壤里。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森林总碳储量达到6620亿吨,主要储存在森林生物质(约44%)、森林土壤(约45%)以及凋落物(约6%)和枯死木(约4%)中
[1]
。
海洋碳汇
,是通过海洋活动和海洋生物生长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和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不仅能够每年吸收约81亿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相当于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年总量的23%
[2]
,同时也接收河流输入的陆地碳库中的碳。
岩溶碳汇
,是指岩溶作用过程中,直接吸收大气或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碳汇。其基本过程是:雨水溶解大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随后碳酸溶解碳酸盐岩,生成含 HCO 3 – 和Ca 2 + 的岩溶水体。在此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不断移出,以HCO 3 – 的形式进入到岩溶水体中,起到了相应的碳汇效果。
全球岩溶分布面积为2200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5%,全球碳酸盐岩风化溶解产生的碳汇通量为5.5亿吨/年,相当于全球森林碳汇通量的33%、土壤碳汇通量的70%
[3]
。
碳汇主要通过测定两个时点碳储量的差值来估算,主要监测方法是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样地实测法、生物量法及遥感估算法等,不同监测尺度下选取的监测方法也不同。
在国家、省级大范围尺度下监测
,选取生物量法和遥感估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易获取、参数明确,能够进行大面积重复观测,即使是人类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也能够进行连续、全天候的工作,可提供的数据范围更大、成本更低。同时,还可以提供实时变化数据,及时反映碳储量的空间变化,且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在市、县级小范围尺度下监测
,应首选样地实测法,数据精度高,方便国家、省掌握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汇量和分布格局,形成全国生态系统碳汇一张图,统筹自然资源科学规划和高效利用。
图2 碳汇监测方法(以林草湿为例)
3 碳汇如何核算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其中地下生物量根据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比例系数(根茎比)计算得到。 利用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清查数据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即可得到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计算公式如下:
图4 某
区域
森林碳储量估算结果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类型包括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计算公式如下:
图5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公式
注:参考自然资源部《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方法(报批稿)》
岩溶。 我国岩溶地貌广泛分布,岩溶碳汇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岩溶碳循环通常包括三部分:发生、迁移和转化。70%~80%的岩溶碳循环发生在浅表层的岩溶表层带,只有少部分发生在地下河和地下洞穴中。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6 岩溶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公式
注:参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监测及固碳增汇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图7 碳汇监测成果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清查数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以及历史资料数据,结合样地实测数据,可测算区域内生态系统碳汇水平,分析碳储量分布格局及碳汇能力,并编写区域内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报告,构建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数据库和样地(样方)调查数据库等,形成生态系统碳储量现状分布图及重点区域碳汇能力专题分析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撑生态系统固碳增汇。
一是加强碳汇空间管控,稳定生态系统固碳作用。 在碳汇监测的基础上,优化碳汇资源分布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减少碳汇资源消耗;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与固碳能力协同保护,防止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稳定生态系统固碳作用。
二是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基于碳汇监测成果,科学挖掘自然资源碳汇潜力,推进国土绿化,推动废弃矿山、荒山荒坡、裸露山体植被恢复,保护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盐沼等生态系统,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有助于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三是助力推进碳汇交易,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通过监测摸清碳汇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碳市场建设的总体部署,指导开展碳汇项目开发,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碳市场,实现生态系统碳汇的价值,为人民增收、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国地科技在双碳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工作提供扎实技术支撑,实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的“数智”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