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开展,不能搞大起大落的运动,更不能用绿色的词汇粉饰表面的虚夸”。近日,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示范工程处处长孙克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示。他说,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早期发展的进程中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改变居住和生态环境,投入大规模资金并打出“绿色”旗帜,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至今天,我国迎来了经济实力最强盛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远远超出发达国家60年代的水平,并走向富裕的小康之路,“绿色”的旗帜我们也应高高举起,与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建立美好的绿色家园。因此,关注绿色、造就新型的绿色家园,是我们永恒的命题。
“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开展,不能搞大起大落的运动,更不能用绿色的词汇粉饰表面的虚夸”。近日,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示范工程处处长孙克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示。他说,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早期发展的进程中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改变居住和生态环境,投入大规模资金并打出“绿色”旗帜,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至今天,我国迎来了经济实力最强盛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远远超出发达国家60年代的水平,并走向富裕的小康之路,“绿色”的旗帜我们也应高高举起,与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建立美好的绿色家园。因此,关注绿色、造就新型的绿色家园,是我们永恒的命题。
正确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
孙克放说,推广绿色建筑,首先要正确理解绿色建筑的科学内涵。绿色建筑的定义很多,但从绿色建筑的目的性来讲,绿色建筑,就是把绿色的生命之意赋予建筑,让建筑具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环境。“绿色”在住宅中应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节约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材料的循环再生和利用;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
孙克放介绍,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把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还对住宅规定了六大评价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行管理。显然,“四节一环保”是构建绿色建筑的核心技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我国绿色建筑的根本方向。“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孙克放认为,绿色建筑在中国由政府部门大力推广并付诸实施,而在国外大都是由社会团体和协会来推广的。因此从普及的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推广力度要比国外大,这更有利于绿色概念的传播和“四节一环保”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在日本,更多的是讲“可持续性建筑”和“资源循环型建筑”,英国提倡的是“低能耗”和“零能耗”建筑。这些建筑虽然没有冠以“绿色建筑”的名字,但其内涵都是相近的,都是把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放在第一位的。
绿色建筑须实现三大跨越
孙克放说,根据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状况,绿色建筑必须进行三大跨越:住宅必须达到低耗能的节能标准、取消毛坯房和住宅构件化集成装配,这三大跨越是基础的问题,也是导向问题,这是改变住宅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跨越之一:中国的住宅必须达到低耗能的节能标准。节能是绿色建筑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必须跨过这道门槛。德国为此用了20多年的时间,而我们则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个跨越。要在经济政策、技术政策方面花大气力,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的短缺不允许我们在跨越建筑节能门槛上停留更长的时间。
跨越之二:中国住宅要告别毛坯房,实现全装修。我国长期出售半成品住宅,降耗节材、污染控制、结构安全和设备安装等问题都难以解决,更达不到“绿色家居”的标准。有关资料表明,北京市全装修房约占25%,广州约占50%。尤其是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住宅,不装修几乎就没有市场。我们要尽早结束毛坯房的时代,需要制定出一个计划,在时间上加以限制,起码在近几年时间内,大中城市首先要完成这个跨越,从而带动全国范围内装修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全装修一定是未来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跨越之三:住宅建造必须实现构件化的集成装配。在某些发达国家住宅的工业化程度较高,70~80%的构件是在工厂制作,现场装配。这种生产方式,一是节约人力,提高了功效;二是资源消耗比较低;三是便于把废弃材料重新回收利用;四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均好稳定;五是利于环境保护,减少对城市的污染。绿色建筑的建造方式也一定要沿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展下去,要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实现住宅建筑的构件化集成装配,这应当成为我们的目标。
理论支撑绿色建筑的发展
孙克放认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因此更需要有力的理论支撑,以指导正在蓬勃发展的绿色建筑事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理论研究和统计数字。一套完整的理论必须基于大量的试验和统计,没有调查统计,就不可能得出准确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推广工作。
孙克放说,中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数据和成果。中国的地域性差异很大,横跨7个气候区、5个气候带,不同地区的理论值都是不一样的。多层、高层“集合式住宅”是中国住宅最主要的居住形态。因此,在“集合式住宅”中如何实现“绿色标准”需要深入透彻的加以研究。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健全研发和调研机制。
2002~2003年北京节能住宅调查显示:号称节能50%的住宅实际节能只有37%,号称节能30%的住宅实际节能只有7%,理论上节能效果不错,但实则不然。节能是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哪个环节失误都会影响整个节能效果。实践证明:打造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全寿命周期的建设理念,从住宅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使用、维护及拆除全寿命过程中,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
孙克放认为,发展绿色建筑,还有两个环节要注意:一是要提高住宅建筑设计的水平。通过优化设计、在绿色空间里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使住宅更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优越的环境性、合理的经济性、可靠的安全性和持续的耐久性。二是要在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和再生技术上有所突破,尽快使住宅领域的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方向转化,使建筑污染排放从正增长向负增长转化,使我国的住宅建设和消费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