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历程
yanyan20332033
2007年01月14日 15:02:27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1898年。 东经126°38’,北纬45°45’,俄国人在地球仪上标注了这个地方,想象着中东铁路和南满支线在此的交汇。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眼中的蛮荒之地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哈尔滨,更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灿烂而短暂的辉煌。满人的龙兴之地 满族人的祖先女真人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其历史上溯到舜禹时期。金、清两代都发源于此,哈尔滨可谓“龙兴之地”。


1898年。
东经126°38’,北纬45°45’,俄国人在地球仪上标注了这个地方,想象着中东铁路和南满支线在此的交汇。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眼中的蛮荒之地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哈尔滨,更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灿烂而短暂的辉煌。

满人的龙兴之地

满族人的祖先女真人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其历史上溯到舜禹时期。金、清两代都发源于此,哈尔滨可谓“龙兴之地”。

公元12世纪,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完颜部的阿骨打自幼聪明过人,力大无比,精于弓矢,在与其他女真部落之间的征战中已成长为一员骁将。

此时的女真处在辽国统治下,阿骨打个性刚烈,对辽贵族的统治和压榨,早已心怀不满。公元1112年2月,辽天祚帝不远千里从京城来到松花江畔钓鱼,千里之内的各部酋长都奉命前来朝拜。按照当地的风俗,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鱼,要先供奉先祖,并摆酒宴庆。“头鱼宴”上,酒至半酣,天祚帝令各酋长依次为舞,众人虽不情愿,也不敢抗命。谁知轮到阿骨打,他神情冷漠,目不斜视,只推辞不能。天祚帝再三催促,阿骨打终未从命,险些被杀。

阿骨打继任部落首领后,率领女真人以雕弓铁马、气吞山河之势开始了的伐辽征战。百余日后,阿骨打称帝,是为金太祖,尽有辽河以东疆土,创建了鼎盛一时的王朝——金王朝,定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东南阿城)。辽连连战败,天祚帝派人求和不成,御驾亲征,调集问罪之师七十万,浩荡而来。阿骨打以寡胜多,杀得辽军尸横遍野。天祚帝如惊弓之鸟,一昼夜跑了五百里才得以保命。此后金王朝灭辽伐宋,占有中国长江以北大半山河,曾南下直逼杭州,吓得南宋皇帝逃入海中。

金上京会宁府,由汉人卢彦伦主持修建,集当时辽、宋风格于一身。上京城采取近似中轴线和对称的手法,规划街道里坊,营筑宫室官邸。历经三十余年发展,上京很快成为我国中世纪最北部的都城大邑,街道两侧店铺林立,繁荣一时。

几个世纪以后,女真后裔努尔哈赤发轫于白山黑水之间,以父祖所遗留下来的十三副盔甲引兵, 南征北讨, 并吞、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国,扩清疆域,史称清太祖。黑龙江流域被清朝统治者视作“龙脉”所在,实行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


1168758146809.JPG

yanyan20332033
2007年01月14日 15:04:34
2楼


景点拾遗:

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哈尔滨东南阿城市区南2公里处,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惟一一处金代都城遗址。现在所保留的遗址是金世宗大定年间修复的遗迹,南北二城墙和皇城内的建筑遗址保存较好。墙表曾砌有青砖,但已被当地居民拆毁殆尽。城墙至今仍高3~5米,个别地段高达7米,残垣断壁处黑黄土相间的夯层痕迹依然清晰可辨。

在铁轨上诞生的城市

1898年初的一天,沙俄铁路局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奉总工程师尤格维奇的命令,率领包括工程师、气象师、翻译、技工和卫队在内的先遣队,开始了深入中国东北腹地的勘查。各种器材装备、10万银元的卢布和生活用品装满了三十辆大车,浩浩荡荡地由海参崴出发了。一想到那条贯通乌拉尔山脉和太平洋海岸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希特洛夫斯基就兴奋不已,“黄俄罗斯”帝国的梦想似乎就在眼前了。

19世纪80年代,沙俄把侵略目标转向远东,图谋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西北。为了给向远东扩张提供方便,沙俄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打通深入太平洋沿岸的道路。

1896年,正值俄皇尼古拉斯二世加冕之期,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专使,前往道贺。俄国借机拉拢和威逼李鸿章秘密签订《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允许在中国黑龙江、吉林建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这条铁路即历史上的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在李鸿章看来,这一条约“联俄拒日”,借此一抒“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以来的闷气,虽关乎大清“龙脉”,也值得一试。但是此后中东铁路路权外溢,完全出乎他的想象。此后,沙俄政府又依靠《旅大租地条约》,获得了建筑和经营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特权,借机达成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

如何在中东铁路主线与支线的丁字形路上确定一个更有利的交叉点,便成为俄国铁路工程局的当务之急。希特洛夫斯基带着如同哥伦布探索新航路般的憧憬,一路马不停蹄,穿过乌苏里斯克和边陲小镇波尔塔瓦,沿宁古金大道进入满洲,沿着泥泞的乡间土路不知不觉间来到松花江沿岸一个叫做“田家烧锅”的屯子。这里水草丰美,河道弯曲,几个世纪以来,渔民们奉贡捕鱼,摆渡耕种,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希特洛夫斯基和助手们欣喜地发现附近松花江与支流阿什河交汇处的三角区域,比曾经设想过的地址都更为优越。这里处于中东铁路的中心点,又与松花江交汇,水陆交通方便,粮食及物资的运输都不成问题。而且附近村落初具规模,生活给养和劳动力都可以解决。他们不知道,他们眼中的蛮荒之地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哈尔滨。于是俄国人花8000两银子买下了田家烧锅,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的临时驻地,江边建立起运送器材的轮船停泊和卸货处。

大批技术人员乘船沿松花江抵达,机器的轰鸣打破了昔日的宁静。昨天还布满泥泞水洼的草地和灌木丛生的高岗,陡然被砖瓦沙石、机械装置填满。多层楼群拔地而起,街道伸展延续。在未来20年里,俄国人大兴土木,使哈尔滨迅速成为远东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

景点拾遗:

哈尔滨的兴起与铁路紧密相关,城市的布局以火车站为中心,围绕铁路的建筑设施几乎占据了当时的大半个哈尔滨城,至今仍保存着不少历史遗迹。

哈尔滨铁路局: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由中东铁路局技师德尼索夫设计,1902年始建,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建筑主体退离街道60余米,留出了一个适中的广场。广场上鲜花盛开,树木繁茂,浓浓的绿意与建筑本身的暗绿色调十分适宜。同时广场疏离了街道与建筑的距离,营造出大型行政办公建筑的庄严威仪。

黑龙江省社科学联合会:原为中东铁路局官员私邸。建于1900年,是俄罗斯花园式住宅的代表作。最精彩的是这里的窗户多姿而可爱,设计竟有九种之多,造型生动而圆润,如同走进梦幻中童话城堡。住宅的烟囱也颇具童话色彩:烟囱伸出屋面,顶端呈半圆形,似竖起的大拇指,富于装饰效果与生活情趣。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7年01月14日 15:06:24
3楼


移民者之都

1931年,朱自清从北平途经哈尔滨去欧洲旅行。在朱自清看来,1931年的哈尔滨没有一点中国味儿,街上都是俄国人。比起上海租界里的英美人来说,他们既不矜持傲慢,也不受人尊敬,和中国人混着一处,倒没有什么隔阂。中国人也大都会说俄国话,连卖扫帚的也不例外。他在《西行通讯》里写道,很快哈尔滨将与来中国的白俄一样变得“非驴非马”起来。

“非驴非马”虽难说,但是30年代哈尔滨洋华杂居的状态可见一斑。自修建中东铁路以来,哈尔滨成为沙俄的远东战略重地,帝国的力量与荣耀一股脑被倾泻在这里。哈尔滨的地势与莫斯科城相近,其城市的基本规划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圣彼得堡总部审定,城市建设仿照莫斯科,这里的道路命名与圣彼得堡一致。象征俄罗斯的圣·尼古拉东正教大教堂占据了城市中心,直入云霄的圆锥形屋顶似乎向人们炫耀:这里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哈尔滨很快成为俄国移民涌入的首选之地。投资者、冒险家,满怀到远东处女地淘金的热忱,带着精明的商业头脑,期盼着一夜暴富;家道中落的平民、乞丐,穷无所归,也收拾行囊,来寻找心目中得以维生的栖息之地;留着托尔斯泰式胡子,身穿长袍、斗篷的神甫们,怀揣《圣经》和祷告文,跟随俄国人的足迹,宣扬神的信仰与敬拜;“十月革命”之后,丧权失势的王公贵族、豪商巨贾,也卷金带银,纷纷避难“黄俄罗斯”的“东方大都”。一时间,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里充斥着灰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国人。

不过俄国人在哈尔滨独霸局面并未维持多久。日俄战争后,英、法、美、意等国乘俄国失利之机,扣开了哈尔滨商埠的大门。16个国家在哈尔滨相继设立了领事馆,建成300多家国际商社。三十多个国家移民大量涌入,最多时达到哈尔滨人口的一半。他们建起各式各样的房屋、商店、庙堂,带来了不同的生活、宗教和饮食。

最繁华的街道

当时的中央大街可不是哈尔滨最繁华的街道,它的雏形不过是从沿江荒地上拓出的一条的运送铁路器材的泥泞土道,两侧由中东铁路局划分给中国筑路劳工居住,原名“中国大道”。俄国人在此修建商铺后,“中国大道”上外国人逐渐增多,经营各类商业。

中央大街所在是松花江河道旧址,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地面时常翻浆,每逢春夏之交,路面就像海绵一样起伏。据说后来一位武林僧人将数千根2-3米长的圆木桩,一头削尖,一根根一排排地沿路钉进土层中,上面再敷以碎石,铺上黄沙,才解决了翻浆的问题。这一说法颇为离奇,不过在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在一里半长的中央大街上铺设方石块,却彻底改变了中央大街的泥泞面貌。方石以黄岗岩石雕琢而成,直插入地下深达半米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如鱼鳞般闪闪发亮,虽经多年仍坚实异常。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约为一个银元,够寻常人家吃一个月,可谓金银满地了。

在中央大街上各式各样的洋行里,汇集了火车、轮船运来的世界各地的最优质、最时髦的玩意,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不亚于国际商品博览会。外国的药店、书店、邮局、旅店、酒吧、舞厅应有尽有,一栋栋欧式建筑如同跳越的音符,谱成哈尔滨最华丽的乐章。其中马迭尔旅馆地处中央大街中部的黄金地带,临街峙立,在整个远东地区也极负盛名。

景点拾遗: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欧式建筑最集中的街道,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乃至新艺术运动建筑汇集一堂,浓缩了欧洲上千年的建筑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拥有欧洲各类建筑风格并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历史名街。

道里秋林分公司:秋林商行是俄商最早开办的商行之一,是当年有名的“远东第一店”,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时,秋林商店是外国流亡者经常光顾的地方,它经营的大列巴、列巴圈以及伏特加酒、兰姆酒、黑豆蜜酒等等,最受中外顾客的青睐。

华梅西餐厅:1925年开业,原来叫马尔斯茶食店,在公私合营业后,名字也改得朴素亲切了,制作的俄式大菜非常地道正宗。殷勤招呼客人的老周在餐厅服务五十多年,西服领带,做派优雅,是这家百年老店的活招牌。一层旁边有个不起眼的小摊子,专卖华梅西餐厅所制作的面包,香味浓郁。

各路神佛的聚会

随着各国移民的不断增多,他们各自信仰的宗教也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基督教的十字架,伊斯兰教的新月,犹太教的六角星,佛教的莲花为哈尔滨市编织了独具一格的宗教风景线。中国民族传统宗教的关老爷、孔夫子与佛祖、耶稣、真主汇聚一城,传教布道,互不干扰。

带有各国特色的教堂庙宇林立在楼群里,在哈尔滨街头曾先后出现过50余座各式各样的教堂。清水红砖穹顶的圣·索菲娅东正教堂,红砖绿顶的哥特式基督教堂,月白色的拜占庭式的圣母安息教堂,红白相间的巴洛克式的士课街天主教堂,蓝白相间的阿拉伯式清真寺礼堂,南北向三进院落的清式建筑文庙、四重大殿的国粹极乐寺,构成了哈尔滨缤纷的宗教建筑群。

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是俄罗斯的国教,有人说,什么地方出现了俄国人,他们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教堂。中东铁路开工伊始,铁路所属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已率先建成了。此后修建的圣·尼古拉教堂曾是哈尔滨最卓越的东正教堂之一,位于南岗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的正中央。教堂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色彩,采用镶嵌式木结构,整体没有使用一根钉子。教堂处于广场中央,采用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东面为圣坛,西面为主入口,南北两端均为次入口,平面布局简洁合理。教堂钟楼上悬挂起一口从莫斯科运来的大钟,重1.8吨,直径1.45米。每当礼拜日的清晨、日落,教堂响起悠远的钟声,在街道上的洋华教民就地站定,面向教堂在胸前划十字默默祈祷。文革期间,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被红卫兵夷为平地,圣物、神像洗劫一空,教区档案一并毁掉。大钟被一家工厂运走,废物利用,在每日上下班、午休时分发出单调的鸣声。直到1996年政府修复圣·索菲亚教堂,大钟才被重新移至到教堂的钟楼上。

景点拾遗:

圣·索菲亚教堂: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墙体一色的清水红砖,上冠以巨大饱满,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整体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砖砌装饰绚丽多彩。1997年修复后,内部改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新建的广场上,成群的鸽子起落飞舞,肃穆的音乐飘扬空中,令人感受到片刻的神圣和宁静。

极乐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尽头。大直街被看作哈尔滨的“龙脉”,俄国人的圣·尼古拉教堂修建后,当时的哈尔滨人认为破坏了城市的风水,必须在“龙头”之地修一座本民族寺庙来锁住风水,确保平安。1921年,北方名僧炎虚法师主持创办极乐寺,院内设有七级浮屠塔,成为东北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文庙: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孔庙。哈尔滨文庙的总体规格虽然比不上山东曲阜、北京孔庙,却有独到之处。文庙由张学良将军支持修建,意在以尊孔之道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振奋民族精神。以前修建祭孔庙宇,都必须由当地学子高中状元之后来此祭祀,才能推倒影壁墙,修建正门。但文庙修建于1926年,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了十余年,影壁墙无人打破,至今留下一座没有正门的孔庙。
作为城市,哈尔滨的兴衰变迁不过百年。历史尚未走远,上面的风雨印记仍清晰可辨。不平等条约与殖民生涯,留给哈尔滨永远的伤痛和灾难,也建构了一个奇幻的“远东之都”,一个异国文化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城市。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7年02月12日 19:40:40
4楼

主题: 哈尔滨四大建筑“败笔”


发信人:小雪儿  No:613/3326



  哈尔滨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哈尔滨素以“三景一色”闻名于世。“三景”即中央大街、博物馆广场、沿江风景一
条线;“一色”即米黄色,哈市许多欧式建筑都采用了这种象征着富贵吉祥的颜色。

  可是,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年会在哈召开之即,回顾这曾令哈尔滨百媚顿生的“三景
一色”,许多哈尔滨人都有股说不出的酸涩。

  博物馆广场无主题

  博物馆广场是哈尔滨的至高点,这里曾经是哈尔滨最美丽的地方。想当年,圣·尼古
拉大教堂掩映在层层叠叠的绿树中,教堂对面是莫斯科商场(现省博物馆),临红军街
一侧有几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如风琴般舒展开的国际饭店,小巧玲珑的红军街38号住
宅、中山商场;另一侧的建筑物同样特色鲜明:颐园街1号、3号住宅。著名城市规划专
家张相汉曾说:“那时的博物馆广场是国际一流的,不论是规划,还是气魄,都令许多
国外建筑专家折服。”

  不过五六十年光景,今天的博物馆广场已全无昔日风貌。圣·尼古拉大教堂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阳光大厅没有丝毫美感,整个广场因之大为逊色。颐园街1号、3号住宅仍
在,但却被电力大厦、华融饭店堵得严严实实的。博物馆广场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不土不
洋,不中不西,既不现代也不古老的广场。

  中央大街高楼“林立”

  “中央大街是建筑博物馆。”这是建筑界人士的共识。在这条街上,汇聚了巴洛克、
新艺术运动、折中主义等各种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曾令每一位途经此处的欧美客人发出
感慨。中央大街的房子只有两三层高,门窗多是圆形的,屋顶常是尖尖的。

  但是,这种独特风格正在遭受现代建筑风格的无情破坏。中央商城、惠鸿商场、高姿
大厦,这些都是近几年刚刚建成的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高层、平顶(中央商城
除外),外墙立面均采用了瓷砖、玻璃幕等现代装修常用方式。据了解,其中不少建筑
都是在扒掉原有欧式小楼的基础上建成的。整条街被它们分割成几个段落,变得支离破
碎。

  沿江一直老样子

  “上海外滩已经变了几个来回了,江沿怎么还是这个样子?”许多离哈外出奋斗的老
哈尔滨人回来后都发出过这种感慨。

  自道外北七道街江沿一路西行,触目皆是斑驳的铁栏杆,坑洼不平的石板路。绿树、
花坛,台阶、雕塑,这些经年不变的“零件”令江沿形成了十年如一日的风貌。就连选
用的花草种类、花坛造型都很少有变化。

  松花江畔是哈尔滨的重要景点之一。凭借它,哈尔滨得以招商引资,赚取旅游利润。
这一重要景点的“亘古不变”,不能不让人觉得遗憾。

  米黄色面临“红色风暴”侵袭

  哈尔滨曾经是一座米黄色的城市。可是,近年来米黄色已几乎被红色、粉色等鲜艳的
颜色所覆盖。

  米黄色的墙,红色或绿色的顶,婆娑的绿叶,绵绵的白雪,配上蓝蓝的天,白白的
云———这是五六十年代哈尔滨见得最多的一幕。现如今,只有一些老建筑依稀残留着
米黄色的踪影。

  整个开发区是红色的,江畔也是红色的。许多位于闹市区的建筑也披起了红色外衣。
道外新近建成的一大片小区便是艳红色的;道里透笼街一带一高层建筑也是艳红色的;
红军街省教委新建成的培训中心也是红色的……

  “如果想要寻找‘东方小巴黎’的影子,只有江边那些艺人有点像。建筑规划无序发
展,交通混乱,跟巴黎根本没有可比性。”这是来哈参加年会的城市规划专家对哈尔滨
发出的由衷评价。

  哈尔滨曾经是一座规划名城。但是,良好的基础已经随着现代化进程损失殆尽。面对
正在加快的城市脚步,我们不免担心———哈尔滨究竟会变成一副什么模样?

来源:BBS太阳岛站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7年02月12日 19:42:54
5楼


哈尔滨的兴起与铁路紧密相关,城市的布局以火车站为中心,围绕铁路的建筑设施几乎占据了当时的大半个哈尔滨城,至今仍保存着不少历史遗迹。

哈尔滨铁路局: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由中东铁路局技师德尼索夫设计,1902年始建,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建筑主体退离街道60余米,留出了一个适中的广场。广场上鲜花盛开,树木繁茂,浓浓的绿意与建筑本身的暗绿色调十分适宜。同时广场疏离了街道与建筑的距离,营造出大型行政办公建筑的庄严威仪。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7年02月12日 19:45:34
6楼


带有各国特色的教堂庙宇林立在楼群里,在哈尔滨街头曾先后出现过50余座各式各样的教堂。清水红砖穹顶的圣·索菲娅东正教堂,红砖绿顶的哥特式基督教堂,月白色的拜占庭式的圣母安息教堂,红白相间的巴洛克式的士课街天主教堂,蓝白相间的阿拉伯式清真寺礼堂,南北向三进院落的清式建筑文庙、四重大殿的国粹极乐寺,构成了哈尔滨缤纷的宗教建筑群。

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是俄罗斯的国教,有人说,什么地方出现了俄国人,他们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教堂。中东铁路开工伊始,铁路所属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已率先建成了。此后修建的圣·尼古拉教堂曾是哈尔滨最卓越的东正教堂之一,位于南岗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的正中央。教堂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色彩,采用镶嵌式木结构,整体没有使用一根钉子。教堂处于广场中央,采用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东面为圣坛,西面为主入口,南北两端均为次入口,平面布局简洁合理。教堂钟楼上悬挂起一口从莫斯科运来的大钟,重1.8吨,直径1.45米。每当礼拜日的清晨、日落,教堂响起悠远的钟声,在街道上的洋华教民就地站定,面向教堂在胸前划十字默默祈祷。文革期间,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被红卫兵夷为平地,圣物、神像洗劫一空,教区档案一并毁掉。大钟被一家工厂运走,废物利用,在每日上下班、午休时分发出单调的鸣声。直到1996年政府修复圣·索菲亚教堂,大钟才被重新移至到教堂的钟楼上。

景点拾遗:

圣·索菲亚教堂: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墙体一色的清水红砖,上冠以巨大饱满,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整体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砖砌装饰绚丽多彩。1997年修复后,内部改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新建的广场上,成群的鸽子起落飞舞,肃穆的音乐飘扬空中,令人感受到片刻的神圣和宁静。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