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水工业人物——欢迎大家推荐
tianlei810209
2006年12月14日 16:16:34
来自于职场问答
只看楼主

乔治·艾克莫(George A Ekama,PHD)南非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现任职于南非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Cape town,简称UCT)国际著名的水研究组。负责生物污水处理工艺和模型的开发和应用。  埃可默教授是国际生物污水处理领域享有盛名的国际大师级的专家。他与他的同事在污水生物脱氮除磷领域的贡献众所周知。如著名的以开普敦大学名字命名的UCT工艺,他是主要开发者之一;著名的国际水协的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和2号模型(ASM2)就是分别建立在开普敦大学谁研究组的UCTold和UCTpho模型基础之上。他是这些模型开发的核心成员。

乔治·艾克莫(George A Ekama,PHD)
南非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现任职于南非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Cape town,简称UCT)国际著名的水研究组。负责生物污水处理工艺和模型的开发和应用。
  埃可默教授是国际生物污水处理领域享有盛名的国际大师级的专家。他与他的同事在污水生物脱氮除磷领域的贡献众所周知。如著名的以开普敦大学名字命名的UCT工艺,他是主要开发者之一;著名的国际水协的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和2号模型(ASM2)就是分别建立在开普敦大学谁研究组的UCTold和UCTpho模型基础之上。他是这些模型开发的核心成员。
  开普敦大学水研究组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全球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1、1976年与著名的格列特·默雷教授(开普敦大学水研究组的创始人)在“南非水杂志”发表了著名论文“活性污泥工艺——稳态行为”,该论文奠定了现代活性污泥工艺的理论基础,其中最主要是确定了COD作为污水有机质测量指标的科学性以及泥龄(生物体滞留时间)作为工艺设计和运行的参数的重要性,也是活性污泥模型开发的经典性论文
  2、1978年开发的用于生物除有机质和硝化的活性污泥动态模型,其中最著名的双基质理论即污水中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机质(基质)应分为快速降解和慢性降解的二组。
  3、1984年主编的由著名的南非水研究委员会出版的生物脱氮除磷的综合性手册《脱氮除磷活性污泥工艺的理论、设计和运行》,该手册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应用。
  4、1987年与水研究组的同事第一次成功地培养了增强型的生物聚磷菌,并以此成功地开发了生物除磷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成功开发表明了生物除磷已经成为一项可工程化的技术,而不是偶然发现的自然现象。

  埃可默教授在使用生物化学、物理方法进行污水处理方面有近30年的研究应用经验。在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模型开发丝状菌的污泥膨胀控制,二沉池的模拟和设计以及生物脱硫和厌氧消化方面一直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已经发表了200多篇的相关论文和许多专著,有些论文和专著被广泛地引用。他是环境工程领域中文章被引用最高的少数几个教授之一。
  埃可默教授以及他的水研究组目前的研究领域是:
  1、外部消化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化应用;
  2、生物与化学反应的混合模型,如可用于生物除磷及磷的回收的开发和应用;
  3、酸性矿山废水的生物脱硫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膜分离的活性污泥工艺(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
  5、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的厌氧消化技术。
  埃可默博士现任南非开普敦大学土木系主任,水研究组主任,是开普敦大学少数几个终身教授之一,是南部非洲水协会资深会员,国际水协会会员和国际水协会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专家组执行委员。

免费打赏
tianlei810209
2006年12月22日 08:27:19
12楼
1996年荣获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2003年,取得"独立董事资格"证书。
我们看除了工程作的多之外,不知道有什么贡献,至少在工艺理论上没有任何突破!
回复
大梦谁先觉
2006年12月22日 11:07:38
13楼
聂永丰
不知道能算上么?我倒是经常看他的书。
回复
fdx2112
2006年12月22日 12:08:06
14楼


你提供些相关资料,让网友们讨论、讨论。。
回复
大梦谁先觉
2006年12月22日 16:44:07
15楼
严格说来,聂永丰应该是一位环保专家了,不过咱们环保和水专业基本不分家。

聂永丰,男,汉族,生于1945年9月,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环保局所属中国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置培训及技术转让中心和UNDP亚太地区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置培训及技术转让中心的研究部主任。


学历
1965.09~1970.03:清华大学土建系,学士

1978.09~1981.03:清华大学土木环境系,硕士

研究方向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

固体废物填埋处置与填埋场设计

废水处理,放射性废物、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风险分析

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

进口废物的环境风险分析和评估

科研工作
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国家环保科技攻关研究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国家部委研究项目,如"城市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沈阳西部城市污水慢速渗滤土地系统研究","危险废物土地安全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危险废物管理国家行动计划及区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研究","危险废物管理战略研究","危险废物管理国家行动计划及区域决策管理系统研究","国家废电池管理现状调查及管理办法研究","深圳红梅危险废物填埋场技术设计"、"深圳市废电池管理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中国城市垃圾管理及市场化战略研究","150吨/日城市垃圾热解俄气化焚烧炉研究开发",以及多个城市垃圾处理厂/场的设计。目前正在承担有国家863项目、清华大学985课题及其它多个纵向/横向科研课题。

论文专著发表
已发表论文约100篇,专著4部,其中,2000年由化工出版社出版的《三废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120万字)获原化工部第6届优秀图书一等奖。此外,《城市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复
大梦谁先觉
2006年12月22日 17:08:32
16楼

冯生华

冯生华 男,1937年生,江苏常熟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3年肆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土木科。1956年毕业地上海城建学校,给水排水专业。1961年肆业于北京建工学院。先后在北京给水排水设计院、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从事给水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设计。曾任付院长、总工程师等职。50年代负责100003m/d快滤池国家标准设计,主持完成包钢给水工程D=100m沉淀池及排泥泵房设计,是我国1958年出版的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滤池部分的编写人。60年代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座三孔式地道桥。著有《城市地道桥设计与施工》二本专著,是地道桥施工顶墩拉梁法、一次顶入法的主要发明人。“铁道建筑”杂志誉为我国地道桥设计专家。1985年后主持设计了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曝气系统改造工程,引进微孔曝气技术。同进,作为技术负责人和工艺专业、土建专业设计成果审定人,设计完成了天津、沈阳、郑州三座日处理40万吨污水的大型污水处理厂,10万吨级的昆明第二污水处理厂、天津开发区汗水处理厂和温州西山给水厂。1990年赴非洲与法、意等国著名公司竞争,夺得非洲发展银行项目毛里塔尼亚污水处理厂和给水厂设计权,连中二标。曾3次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七五”立功奖章。1991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天津市政府授予给水排水工程专家称号。曾获国家银奖一项、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环保局优秀成果奖一项、建设部、天津市优秀设计奖20多项。另获水处理技术中国专利多项。在中国土木学会给水排水学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主任委员等二十多项职务,长期热心学术活动。在国家十一种正式刊物:《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中国市政工程》、《特种结构》、《中国环保产业》、《城市环境与生态》、《城市道桥与防洪》、《铁路设计通讯》、《铁道建筑》、《天津科技》、《天津城建学院学报》发表论文九十余篇并担任三本正式刊物的编委。正式发表的著作约1,000,000字。曾考察过16个国家和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一直与国内外众多专业人士交流信息。所研究的生物除磷糖控制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
回复
大梦谁先觉
2006年12月22日 17:12:52
17楼
其实,基本上每所大学里都还活跃着一些很有实力的老师/教授,呵呵,我说的是那批老教授们,我们读本科时,他们都是博导,对我们来说,都是些神仙人物,很难见得着面,有机会他能给我们上堂课,我们都激动得不行。
他们的名气也许没大到路人皆知,那是由于我们的专业所限,但我觉得他们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能把这些老教授们罗列出来,世界级谈不上,但在国内应该还是有分量的。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6年12月23日 10:39:34
18楼
大学里应该活跃这一些有份量的专家,只是希望他们把精力分一部分到教学上!
回复
fdx2112
2006年12月27日 22:10:27
19楼
李圭白:水处理专家,1931年9月25日生于沈阳,原籍河南偃师,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发的接触催化除铁工艺和曝气接触氧化除锰工艺,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研究成功高锰酸钾助凝和饮用水除微污染工艺、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控,以及混凝控制等高新技术,在国内大量推广,不仅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使我国多项水处理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科研成果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发表《地下水除铁除锰》等学术专著三部,论文逾百篇。
·李圭白,“空气接触氧化除锰原理”,给水排水,1980年,第1期。

·李圭白,“地下水除铁原理的现代观”,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六十周年校庆论文选编(一)(1980)。

·李圭白,“高浊度水沉淀池的新计算理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六十周年校庆论文选编(二)(1980)。

·李圭白,“对曝气--石英砂过滤除铁的调研和试验一文的几点看法”,给水排水,1980年,第3期。

·李圭白,“对高浓度浑水静水沉淀浓缩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李圭白、曲祥瑞,“多层滤料滤层的层间混杂规律和滤料粒径的选择方法初探”,给水排水,
1981年,第5期。

·李圭白,“试论锈砂除铁和水质分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李圭白、汤鸿宵,“煤、砂滤层反冲洗计算”,环境科学学报,1981年,第4期。

·李圭白,陈辅君,“沙峰型高浊度水沉淀池计算”,土木工程学报,1981年,第4期。

·李圭白,“试论高浓度、中浓度和低浓度浑水沉淀池的统一计算方法”,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大庆油田(李圭白,朱启光执笔),“单井灌抽地层除铁试验研究”,给水排水,1982年,第2期。

·李圭白,“高浓度泥水沉淀池的模型律”,环境科学学报,1982年,第1期。

·李圭白、刘超、范懋公,《地下水除锰技术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建筑工程情报资料>第8281号,1982年12月。

·李圭白,“次高浊度水沉淀池的计算方法”,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圭白执笔),“地下水表面叶轮曝气装置”,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李圭白,“水质处理工艺理论研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扩大会议文件、报告汇编(1982)。

·李圭白,“地下水除铁技术的若干新发展”,给水排水,1983年,第3期。

·李圭白,“地下水三通引流曝气装置的最优工况”,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李圭白,“滤池配水系统的动态设计原理探讨”,给水排水,1984年,第1期。

·李圭白、陈辅君,“大型无阀滤池若干设计问题探讨”,给水排水,1984年,第2期。

·李圭白、朱启光、柏蔚华,“充氧回灌地层除铁机理探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回复
fdx2112
2006年12月27日 22:13:12
20楼
2000年以来

·崔福义、李圭白,“我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改革与展望”,水工业科技与产业化,
2000年。

·崔福义、李圭白,“我国水处理混凝投药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水工业科技与产业化,
2000年。

·石颖、马军、李圭白,“PH值对高铁酸盐复合药剂强化除藻的影响”,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
第1期。

·石颖、杨万东、王玉梅、李圭白,“湖泊、水库水的流动电流相应特性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马军、李圭白、陈忠林。Enhanced Coagulation of Surface Waters with High Organic Content by Permanganate Pre-oxidation。IAWQ Join Specialized Conference on Particle Removal From Dams & Reservoirs, 15-18 ,South Africa,2000:(5)。

·石颖、陈忠林、李圭白,“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强化混凝除藻室内实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陈忠林,范洁,杨荣华,马军,李圭白,“饮用水加氯消毒副产物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马军、石颖、陈忠林、张锦、李圭白,“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与预氯化除藻效能对比”,给水排水,2000年,第9期。

·杨万东、王东田、李圭白 ,“SC法混凝控制系统测控信号的质量特征 ”, 给水排水 ,
2000年,第10期。

·陈忠林、王东田、李圭白、吕启忠、罗建强、杨长春,“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除藻臭试验”,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第11期。

·张锦、李圭白、马军、陈忠林等,“高锰酸钾系列复合药剂除酚对比试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12期。

·姜成春,马军,李圭白,“高锰酸钾强化粉末活性炭吸附效能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0年,第12期。

·姜成春,马军,李圭白,“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12期。

·马军、李圭白、陈忠林、许国仁、蔡国庆。Enhanced Coagulation of Surface Waters with High Organic Content by
Permanganate
Pre-oxidation。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2001,1(1),51-61.

·于水利、尚庆海、李圭白,“悬浊颗粒光学检测理论”,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于水利、李圭白、田永平,“悬浊液透光脉动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应用(Ⅰ)”,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第1期。

·石颖、杨万东、王玉梅、李圭白,“湖泊、水库水的流动电流相应特性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于水利、李圭白、田永平,“悬浊液透光脉动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应用(Ⅱ)”,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第2期。

·于水利、尚庆海、李圭白,“悬浊颗粒光学检测装置的研制”,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张锦、李圭白、马军、陈忠林,“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水中微量酚类化合物的效能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陈卫、李圭白、邹浩春,“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太湖水中蓝藻的室内实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于水利、李星、李圭白,“悬浊颗粒光学检测装置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于水利、李星、李圭白,“悬浊液透光脉动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应用(Ⅲ)”,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1年,第3期。

·姜成春、马军、王志军、张海龙、李圭白,“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源水”,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第3期。

·许国仁、李圭白、陈洪涛、刘金钟、史永茂、史英、王秀丽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过滤效应研究 ”,给水排水,第3期。

·孙连鹏、黄国忠、常忠海、李圭白,“新型淹没是透光率脉动传感器的生产应用”,给水排水,2001年,第4期。

·许国仁、李圭白,“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强化混凝效果”,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
第5期。

·李圭白、李星,“水的良性循环与城市水资源”,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第6期。
回复
大梦谁先觉
2006年12月28日 16:50:30
21楼
邓荣森,四川人,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196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研究生毕业,1981.07---1983.08 美国堪萨斯大学环境工程研修,访问学者。

现任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专家库专家、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专家团专家等。
主攻环境及市政工程学、水处理理论及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理论及技术方面有较深的研究,获国家部省奖多项。培养环境工程学硕士50余名、博士6名。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参编著作10本。主持国家部省“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进步奖。

现主持的国家部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有: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级推广项目(国科技便字[1998]第020号)、国家建设部2000年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证书号:20205)、国家环保总局的城市污水处理最佳实用技术(98-B-W-049)和重庆市城市污水治理实用筛选技术等。正在主持的项目还有:越南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基金项目“污水处理单池分区及能量配置优化”。此外,还参加荷兰赠款项目研究,四川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


邓教授主要致力推行的是氧化沟工艺。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