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两地建筑业人才培养的借鉴!!!
xy_skywolfing
2006年12月03日 22:20:13
来自于建筑施工
只看楼主

背景——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发展需要建筑业人才的有力支撑在一个城市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金融、物流、贸易和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快的流动速度和更好的城市环境。因此建筑业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高速发展和举足轻重的标志性产业。近十年来,上海在城市建设的速度大大快于香港,但是从建筑业本身来看,香港建筑业(香港本地一般称为建造业)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都比较发达,在本地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阶段性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在建筑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一定程度上值得上海建筑业同行借鉴。

背景——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发展需要建筑业人才的有力支撑

在一个城市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金融、物流、贸易和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快的流动速度和更好的城市环境。因此建筑业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高速发展和举足轻重的标志性产业。近十年来,上海在城市建设的速度大大快于香港,但是从建筑业本身来看,香港建筑业(香港本地一般称为建造业)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都比较发达,在本地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阶段性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在建筑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一定程度上值得上海建筑业同行借鉴。
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谓建筑业人才,是指在建筑业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从香港和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个高速发展城市的建筑业,一定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建筑业人才;同时也一定会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建筑业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和聚集作用;发展到一定时期,随着建筑业务的拓展这些人才还会到外地或者境外、国外工作。为了使这些人才能够较好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政府或行业、还是从公司企业的角度,都有必要了解研究和着手进行人才的培训和管理。

比较——在人才结构、执业环境和人才培养方面各具特色

一、沪港两地均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基本能够与本地建筑业发展规模、水平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但又各具特点

在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上,上海一是通过初中毕业生(相当于香港的中三)就读为期三年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二是操作工人通过三到六个月的专业培训而成。目前随着一批老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退休,在上海建筑工地一线的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般多由外地施工企业队伍承担,给施工管理带来较多问题。香港一般都是由中五毕业生通过建造业训练局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全日制课程,或是通过学徒事务署的学徒计划,也有成年人通过短期训练课程而成为管工、技术员。香港初级技术、管理人员职业培训的一个特点是建造业训练局可以向所有在香港施工而价值超过一百万港元的建造工程征收0.4%的训练税,而且还通过“建造业管工技术员承建商合作培训计划”,使这些基础专业训练的经费和受训人员就业均有一定的保障,施工现场的管理素质也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沪港两地建筑业的中层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般都由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或成人高等教育(香港称为高级文凭训练课程)毕业者担任。就学校教育来讲,上海注重相关理论的掌握,有指定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和测验考试。虽然近年来已经注重了学校教育的联系实际和加大了施工现场的实习,但是毕业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不能马上承担起现场施工管理的职责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香港的中层技术管理人员比较多的是从已经有现场管理经验的初级技术管理人员通过高级文凭训练课程进修之后升职的,大学教育也十分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课程强调启发和自学,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一般没有固定教科书和日常作业,学期的论文和项目大部分是集体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较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上,沪港两地呈现出各自更为鲜明的特点。香港这一层次的人才,一般都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和相应的学位,或本身就是来香港就业的外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在国际背景专业经历和敬业精神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的这一层次人才则大多是从建筑工程现场逐步通过学习进修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丰富的现场经验、控制工程项目进度成本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沪港建筑业人才的执业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对两地人才的专业行为和处事方式有显著的影响

在从业资格的认定上,两地之间有比较大的区别。在香港,中低层次建筑业人才一般要有相应的大学学位或文凭,或通过有关的培训。而高层次人才则通过取得香港有关专业学会(或协会)的会员资格,或已经取得海外学会会员资格再为香港相应专业学会接纳,即在行业内具有被政府、发展商和聘用公司认可接纳的从业资格。成为会员必须要通过严格的程序,如有被认可的大学学位,有不少于一定期限的在职工作经历,还需要报考并通过学会的专业评核等。这一过程基本上是社会化的,除了在职工作经历外,一般不需要聘用公司的参与。在上海,建筑业人才从业资格的取得一般都通过个人申报——内部考核——公司推荐——专家评定的渠道,高级技术职务的评定需要通过市的有关专家委员会。虽然近年来已经开始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前进,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如果没有聘用企业对其专业能力的肯定和推荐,要取得中级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在建筑公司或承建商资格方面,沪港两地均有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士的规定,在上海,目前对申报相应级别建筑公司需要专业人士“数量”的要求执行比较严格,而在香港则更注重对相应专业人士个人责任的落实。如香港工务局规定,投标公共工程的承建商必须有具备一定资格的管理层成员和技术人员,香港屋宇署则规定建筑承建商公司董事和“获委任人士”的资格、经验必须被认可,这些人士对建筑公司承接和从事相关类别的工程必须负担起一定的责任,因此他们在履行职务的时候表现都十分谨慎。

由于两地建筑业在个人和承建商从业资格方面的差异,也造成有关人士在专业行为和处事方式上的差异。除了涉及刑事犯罪之外,上海的建筑工程责任事故以追究公司领导的责任为主,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以公司内部处理方式。在香港,专业技术人士在工程中的表现及不良或不当行为,都可能影响其有关资格的取得以及自己在建筑业内声誉,对其今后的执业资格和职业生涯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处理事务时会更倾向于保守一些。

  三、在人才培养方面,沪港两地有着不同的模式,但近年来已经呈现出逐步接近的趋势

沪港两地的建筑业专业学会(协会)在人才的培训管理上,均十分注重学会内的学术交流和会员素质的提高,但是在会员的管理、会员的业务以及学会直接与建筑公司合作培养青年人才方面,香港的做法更具有务实性。香港大部分学会都拟订了会员必须严格遵守的专业操守规则和义务授课或工作,并且还安排定期的培训和评估。如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在香港本地大学的本科生中召收“实习会员”,可以参加学会的讲座课程,同时在建筑公司中推行青年大学毕业生在资深专业人士带教下通过四年左右的工作经历以取得报考会员资格的Scheme‘A’计划,学会还可以予以公司一定的资助,这些措施对青年人才成长十分有利。

建筑业具有的流动性特点要求建筑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也要有很大的灵活性。香港建筑业一直是在高度市场化的模式下运作,人才的流动通过市场来完成。建筑公司可以以合适的价位在全世界范围内雇用合适的人才,专业技术人士也可以在流动中获取自己认为合理的薪酬,双方通过雇用合约来规范各自的行为。在内地,建筑业是最早摆脱计划经济影响的行业之一,虽然目前上海建筑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灵活性还不如香港,但近十年来大量外资进入建筑业和大批外地建筑企业进入上海使人才流动逐步趋向市场化,各种经济形式的建筑企业之间在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聘用薪酬方面的差距已经不大了,但是在国际化程度以及公司与个人之间的激励制约机制等方面则还有进一步改进的需要。

借鉴——上海建筑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几点思考

在今后五年内,上海围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召开,在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交通和轨道建设、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等方面已经规划实施了一大批新的工程项目。建筑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建筑业人才的需求和集聚也将会更加迫切。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在建筑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与借鉴香港的一些成功做法。

首先,香港建筑业人才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国际化背景、专业化程度应该是上海同行的努力方向。上海可以充分运用香港“国内境外、两文三语”的特殊条件,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支持建筑企业派出人员到香港同行业进修,特别要注重派一些青年大学生到香港参加有关专业学会的培训,拓展国际眼光,取得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专业资格,学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组成团队共同合作的能力,对上海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上海建筑业人才在上海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中,锻炼了自己敢于创新、善于攻硬的能力,在复杂环境中克服不利因素、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意识、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如果在专业素养和按照规范程序操作等方面能够向香港的同行多学习一点,对上海建筑企业在WTO之下的建筑市场开放和运用内地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走向海外市场承建工程项目,一定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机会。

第三,目前,沪港两地的社会保险福利机制不同,有关薪金收入统计资料也难以做直接的比较,但两地建筑业人才的薪酬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短时期内这一差距也不可能消失。有志走向国际市场的上海建筑企业如果能够有机组合香港和上海的人才,工程项目的管理成本将可以有一个较大的下降空间,上海的建筑企业就能够有力地提升自身在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免费打赏
xy_skywolfing
2006年12月07日 20:38:28
2楼
人与房子沪港两地的社会保险福利机制不同,有关薪金收入统计资料也难以做直接的比较,但两地建筑业人才的薪酬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短时期内这一差距也不可能消失。有志走向国际市场的上海建筑企业如果能够有机组合香港和上海的人才,工程项目的管理成本将可以有一个较大的下降空间,上海的建筑企业就能够有力地提升自身在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回复
gx1263
2007年01月23日 05:07:59
3楼
回复
xy_skywolfing
2007年01月24日 20:21:54
4楼
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建筑业人才;同时也一定会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建筑业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和聚集作用;发展到一定时期,随着建筑业务的拓展这些人才还会到外地或者境外、国外工作。为了使这些人才能够较好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政府或行业、还是从公司企业的角度,都有必要了解研究和着手进行人才的培训和管理。
回复
lzshuang111
2007年04月28日 10:07:58
5楼
学习中...........望有更好的思想涌现!
回复
仰蓬蒿
2007年05月24日 10:18:25
6楼
有意义
回复
wlf030788
2007年06月06日 16:09:12
7楼
不错的。很有意义。
回复
shibaodong
2007年07月24日 08:36:36
8楼
楼主辛苦了!有这样的好资料多多益善!内容丰富,对我很有帮助,谢谢楼主!
回复
sccdsunday
2007年11月03日 12:03:35
9楼
社会保险福利机制不同,现在的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在人才能力培养上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而且在现有体制下,是无法改变的。
回复
zy1206
2011年12月05日 09:52:26
10楼
学习了 很有理论性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