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十讲(吴家骅教授) 转载
背景不硬你别碰
2006年11月11日 23:15:12
只看楼主

主讲人: 吴家骅 深圳大学教授 建筑十讲 前言 建筑形态学并不神秘,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人与房子的关系:也就是研究人的神形仪表与建筑形态本身的关联。建筑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有人将 Architecture 译为“建筑艺术”,我认为建筑没有那么多的艺术,但它可能产生一定的艺术魅力。当然,不是任何一个会画两笔的人都是能作建筑师的,否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了。但是,做建筑是个活干不完的苦差事,学建筑学就是学造房子。其间,也没有多少大道理,更不像那些个没造过房子的人写的那样学问深的了不得。

主讲人: 吴家骅 深圳大学教授
建筑十讲
前言
建筑形态学并不神秘,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人与房子的关系:也就是研究人的神形仪表与建筑形态本身的关联。建筑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有人将 Architecture 译为“建筑艺术”,我认为建筑没有那么多的艺术,但它可能产生一定的艺术魅力。当然,不是任何一个会画两笔的人都是能作建筑师的,否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了。但是,做建筑是个活干不完的苦差事,学建筑学就是学造房子。其间,也没有多少大道理,更不像那些个没造过房子的人写的那样学问深的了不得。
Master degree 是个什么东西?硕士阶段研究的只是工作方法问题,是一个中级阶段,不要去研究什么艰深的理论问题,不要问自己“是先有个蛋还是先有个鸡”那一类谁也说不清楚的事。很多人没有高学位,但他们都成为了十分优秀的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应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培养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现实的认识。其实,就是一种从业之前的热身活动。

建筑是教不会的,只能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感染,谁也别教谁,只是去感受,去影响和被影响。建筑形态学的任务只是告诉大家:建筑跟人一样,有习性、有表情、有客观的尺度。商场的门脸跟大学的门脸就是不一样,如同人与人的不一样。为什么呢?形态不同。这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行为问题、性格问题。对于做建筑的人来讲,便是一个设计问题、文化问题。究其本质,仍然是人的问题、人的活动问题。因此,建筑形态跟人的生存形态密切相关。

有些人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知道自己是谁,装出一副大师相。果然,在我们的官方的有关建筑师的称谓中,也有“大师”一说,真不怕人笑掉大牙!如果米开朗基罗还活着,下巴颌都得掉地下了。

盖个电视台,把房子搞得东倒西歪,踢个球非得做个鸟巢,听个音乐非得造个鸟蛋。这是什么建筑形态?是什么人的建筑形态?是什么活法、什么行为、什么逻辑,这么胡作非为?这些搞杂耍的人生怕人家说自己不懂艺术,生怕自己老实,非要做鬼脸给人看;本来就丑,还猛化妆,生怕引不起别人的注意。柱子都恨不得弯着斜着做,折腾死人,总想以所谓“个性化设计”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这些人缺乏建筑学的基本常识,以为自己脚下没有地球引力了。

讲建筑形态学,不能离开中国人当下的生活状态。以大学设计为例,按照现行的设计规范,我们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各大学拼命扩招的建筑要求,巨无霸式的教学楼与信息中心构成了新型大学,以适从教学行为几乎产业化的倾向;边缘学科与新学科的不断出现,又出现了一批功能复杂的教学与科研行为,建筑这个躯壳有了新的含义;大学校园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的规模因此而越来越大,支撑此一变化的基本建设资金要求也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直线上升。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得不重审当代大学的教学行为以及与之相应的建筑形态。面对如此大的经济压力和工程进度,做建筑的杂耍不得,基本功一定要好,建筑形态的确认一定要明确。我注意到,许多人将抛光玻璃、大镜面和奇形怪状的构筑物往大学里塞,利用某些基建主管人的无知和好大喜功的心理,用建筑语言在我们的大学里“胡言乱语”、“张冠李戴”,一点职业操守也没有。

也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住宅楼上的小帽子又变成了一片片小挑板。最近,举国上下的住宅顶上更是五花八门,这种涂脂抹粉的小手段几乎与建筑本体毫无关系。我不禁也要问,这是哪门子艺术?

我们的硕士生,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这是一个职业教育过程。因此,我慎重的要求诸位首先审视自己的生活形态、亲友的生活形态、相关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形态,搞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要什么、别人要什么、作为一个集体,大家要什么、作为一个群体整体的需求是什么?针对上述要求,再回过头来看建筑,去掉那些多余的东西看建筑本身。这样,建筑学就变得简单多了,建筑形态的学习也变得明了了。我建议大家思考一句话:建筑就是建筑本身,没有那么多要死要活的道理。我们的学习就得从过日子开始,从基本功着手,特别要注重以往的经验,注重建筑史学的基本事实,关注与人身相关的、与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相关的、与现代艺术相关的历史事实与现状。更要切记,我们是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职业教育,首先我们是中国人、中国建筑师,这就是我所谓“建筑十讲”的开场白。
免费打赏
背景不硬你别碰
2006年11月11日 23:18:14
12楼
八、建筑设计与大师


建筑设计是个服务性行业,服务得多了,加上业主又越来越难伺候,建筑师这类受过相对高等一点教育的服务员不免就“烦”了起来。如同建筑界的施工行业一样,乙方当的时间长了,也想当当甲方。不同的是,建筑师几乎无法暴富,只好另辟蹊径,找点自我安慰。建筑师内部一、二、三级姑且不论,当了“高工”还觉得高度不够,前面还要加个“教授级”。教授级高工泛滥之后,为了体现差别,又按地区配置“大师”衔头的份额。


教育界也不示弱,先弄得硕士、博士学位满天飞,博士后也成了学历,带个博士就有了闻所未闻的职称“博导”。我真不明白,在我们这样一个笃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度,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今天,怎么会搞出这等事来?!


建筑师就是盖房子的人,对鲁班爷的赞誉也不过是“能工巧匠”而已,计成、李笠翁也只是个写家,至多也不过是个理论工作者。密斯研究筑造技术;格罗皮乌斯研究教育机制;赖特筑造点随和自然的房子;柯布探讨了一点混凝土的艺术表现力与自然光的利用……这些优秀的建筑人都没有自诩为大师,他们也带学生,也不曾用大师梦来蒙年轻学子。


我多次在不同场合讲过,学建筑是个苦营生。从事这个职业是不能咋咋呼呼的,该职业有来自建筑法规的约束,有结构力学、设备技术与环境科学的限制,建筑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玩不得,也玩不起!


个别要求有点所谓“想法”的构筑物,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对付的。实际上,那些所谓的大师们也对付不了。不然,在北京、上海目下的名楼靓馆就不会拱手交给那些既没有职称,甚至没有资质的西洋甚至东洋设计团伙去染指了。


建筑设计技术大都是筑造经验的积累,如果其间还有艺术问题要解决,靠的也只能是设计师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养的培育,也只能在相应的文化、经济、政治环境中完成。靠宋江们排的座次,搞点虚名,挂个衔头是既无聊,又无济于事的。要知道,米开朗基罗等既没有帮会,又没有职称,人们称之为“ master ”,前面也没加上个“ great ”,活干得好,人们自然会赞美。
回复
背景不硬你别碰
2006年11月11日 23:18:25
13楼
九、建筑设计与历史理论


中国建筑界十分富有中国特色:由于长期战乱,近现代中国的营造业发展迟缓,老一代建筑师如杨廷宝、童、刘敦桢、冯纪忠以及刘光华等都分别到大学建筑系任教。一来,在大学里可以研究点问题,做点学问;二来,谁都 明白当 教授是个铁饭碗,即使是打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在儒家思想支撑着的中国,教授们仍然还是有事做,有饭吃的。


教书的人多了,笔墨文章自然也就丰富了起来,加上眼看着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遗产无人记录整理,南北知名学府的教师们如刘敦桢、梁思成等带领学子,用了大量的经历,著书成册,打下了中国建筑史学与理论的基础。他们的工作方法、成果,为后来的学生所承继,一时间形成了中国建筑史学的主流。


现代中国,仅五十年间,既要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又要搞各种政治运动,在享受着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日子里,建筑艺术被视为封、资、修意识形态。多年来,设计实践走向了清教徒式的胡同,建筑设计在中国变得比较单纯,作风朴质而简约,所谓的建筑艺术只能到史书中去阅读一、二。可悲的是那些建筑史书的作者,当时居然只是靠阅读文献、做翻译存活,竟没有实地考察,就能编出史书来。就这样的书,要么买不到,要么成了禁书,不许看。如此封关闭国,又一会儿必修俄文,一会儿必修英文,能接触外文资料并翻译成中文的人就自然成了学者。


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来中国讲设计的外国人就像今天到中国来开拓建筑市场的外国人一样多。只是那时的来者都很纯,大都爱说的是“学问”之类,当时即使是“拉洋片”也会让那些如饥似渴的学子们激动不已。那时的中国建筑在很多方面都是空白,连一个普通的酒店都得请洋人或者香港、澳门人来设计。


一时间,建筑理论与史学也火了起来,成为了学问之所在,真可悲!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实践学科,而广大实践者,天天盼着别人讲自己的实践体验,告之或者间接地告之自己一点过日子的观点。


作为过来人,我亦亲自体验了那个百废待兴的历史阶段。如其说当时重视了理论与历史的话,不如说当时信息匮乏,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设计实践都是后来的事了。


就整个发展过程而言, 80 年代以前的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作者特别是那些可爱的教师们,为毫无生气的建筑学学科不断地提供“安慰剂”,为后来的建筑进步打下了相应的思想基础。从本质上讲,多年来的中国建筑与理论研究只是停留在 case study 的阶段,深入地跟进时代的理论研究非常落后,建筑批评几乎成了禁区,少有力作。近来,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诸多问题特别是建筑理论亦无人问津了。很显然,此一客观状况,对建筑设计实践是很不利的,极容易造成实践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带来的混乱又被称之为“多元化”,甚至用艺术风格这类极不严格的语汇来讲述作为“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建筑设计工作,反而对建筑材料、构筑技术以及相应的不可回避的能源问题、污染问题不够重视,缺乏讨论。


那么,当代中国的建筑理论工作的重点又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一个与城市设计相关的设计思维体系问题的研究。今天的建筑师如果不研究城市,不理解规划,不研究交通,是无论如何无法设计大型建筑的。这个问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艺术问题,也不是哪个人的个人能力和手上功夫问题,而是一个有必要作系统研究的综合性理论问题。传统的建筑设计理论体系已经支撑不了这个崭新的综合知识框架了,而这个框架的构成又必须从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筑教育作起。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既有宏观思考能力又有动手技能的建筑师。他们的成熟过程需要两代人的时间,当然,凭得不是年龄大小,资格深浅,而是信息的占有、分析能力,以及他们是否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明确的思维路线。其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建筑就是生活,就是文化本身。没有明确的文化属性、文化基础的建筑,根本谈不上什么建筑艺术,这既是一个宏观的问题,又是一个具体的、个性的问题。对于建筑文化思想的研究几乎是个永恒的课题,这一研究不能像卖大力丸那样去自吹自擂或者互相吹捧,而是要回到民间去,东、南、西、北、中的地方,做踏踏实实的调查研究,否则,“根”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枝叶茂盛呢。最后,是一个与建筑有关的环境科学基础的研究。我想,这一点我就用不着赘述了。

回复
背景不硬你别碰
2006年11月11日 23:18:37
14楼
十、建筑设计与方法


方法的讨论是研究实用技术手段的核心,当然,有关这个话题的著作不少,但是好的却不多,从欧美到前苏联,以及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我见到类似的书不下十本。许多经验之谈我以为有必要铭记,因为,经验之谈许多是与失败相关联的。然而,学者们往往不说老实话,总想搞什么文章写法之类,总想把自己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位置上,其实,哪个建筑师不是生活在遗憾之中呢!要我谈设计方法(包括学习方法),首先,是个“抄”字,不会抄的人是入不了门的。许多成功的人都是一些特别有良心的人,他们承认“抄”的过程,不像那些狼心狗肺的白眼狼那样,总以为:“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学建筑、外语、中国画,在方法上几乎无差别,离不开早期的鹦鹉学舌、拷贝临摹的过程。我曾经与著名的山水大师陆俨少有一席谈话,他几箱子自己临摹的册页告之我,他是怎么成为所谓国画大师的,这个老头真老实。其实,在我们建筑界这样老实的先生不少,只是不爱言语而已。


抄,就是向别人学习,有的甚至是业务上的承传关系。抄了之后就用,用了之后便有了自己的体验。有了自己的体验之后,如果有心去思考,说不定才开始有那么点看法。而那些点滴的看法就可能是所谓创作的起点。


建筑学是个积累型学科, 20 ~ 30 岁你可以很能干,但是把握能力则极有限。做建筑设计的人与运动员、歌星和股票经纪人比不得,使蛮劲、挤眉弄眼、炒作是使不得的。


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另一个繁重的学习与业务课题是研究市场。不要扮个大师像,一脸的清高,设计师就是服务员,我们与裁缝、侍应生是一回事,同类于第三产业的劳动人民。只是服务的途径、工具和手段不同而已。因此,从思想方法上讲,思想的客观性、服务的职业性、处理问题的包容性以及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要求。


建筑是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东西。职业建筑师必须依法、按规范从事业务活动。要明了材料逻辑、结构逻辑、行为逻辑,而且,不能有含糊。从方法上讲,死记硬背在先,随机应变在后。


设计方法实际上是建筑师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本不可能有个固定的模式。只能是凭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生活经验,以建筑的方式服务于不同人群的生活与工作要求。要强调的是:提供很专业的服务是第一位的。


迫切进取的年轻设计师很 容易被 老师的只言片语、市场上的光怪陆离场景、被所谓的大师们的杂技、被政客们的好大喜功与推波助澜、被地产商的骗局搞得莫衷一是。其实设计是个非常朴实的、贴近人们基本生活的生产实践活动,只要有个长期打算,“抄”而不袭、注重体验,讲求专业精神,设计过程里“无法便是法”了。
回复
ymlx
2006年11月13日 09:11:32
15楼
希望木子能够有时间看看....不长的文章应该都很精辟,浓缩的都是精华嘛!呵呵:)
回复
baixiaodong558
2006年11月13日 10:44:41
16楼
真是篇好文章,有时间应该仔细阅读啊~
回复
whl_821217
2006年11月13日 20:57:59
17楼
好东西,谢谢!!!!
回复
wu365390789
2006年11月14日 10:07:38
18楼
要是PDF格式下下来就更好了.!!!
回复
arch5
2006年11月14日 15:40:34
19楼
好贴,很有理论价值,先打出来,再细细研读,希望对设计有益.哈哈
回复
wangfei-322
2006年11月14日 19:38:31
20楼
.....................
回复
zqw_zhang
2006年11月22日 14:15:43
21楼
现代艺术通篇讲的就是怎么“看”的问题,引发我们怎样对待所谓“真实”,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