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代建筑特点总汇(转载)
sdmwt
sdmwt Lv.3
2006年10月26日 21:15:12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清代社会和建筑概况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在经济、政治上带有特殊性质的社会阶段,是封建主义经济日趋没落,并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历史阶段。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形成文化落后的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治局面。因此,清朝政府在各方面建立积极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汉族文化,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语及传统的文学艺术等。同样,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保留了明代的北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亦是沿袭明代规制,少有改进,至于民居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同时,清廷对蒙古族、藏族亦实行“怀柔”政策,“因俗习为治”,大力提倡藏传佛教,以为统治的助力。清初经几十年的努力,配合以武力镇压,终于在中国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体制。在建筑上也出现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例如:藏式碉房建筑形式移入蒙古族地区及京畿热河地区;回族建筑接受了汉式结构方式及装饰手法;苗族、壮族、彝族的一部分地区亦采用汉族的建筑方式等。

清代社会和建筑概况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在经济、政治上带有特殊性质的社会阶段,是封建主义经济日趋没落,并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历史阶段。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形成文化落后的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治局面。因此,清朝政府在各方面建立积极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汉族文化,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语及传统的文学艺术等。同样,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保留了明代的北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亦是沿袭明代规制,少有改进,至于民居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同时,清廷对蒙古族、藏族亦实行“怀柔”政策,“因俗习为治”,大力提倡藏传佛教,以为统治的助力。清初经几十年的努力,配合以武力镇压,终于在中国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体制。在建筑上也出现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例如:藏式碉房建筑形式移入蒙古族地区及京畿热河地区;回族建筑接受了汉式结构方式及装饰手法;苗族、壮族、彝族的一部分地区亦采用汉族的建筑方式等。

清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中原得以休养生息,在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复兴小高潮,史称“康乾盛世”。国家积累了财力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宏伟的离宫、园林及宗教建筑,至今仍为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实例。特别是宫苑建造集历代造园经验之大成,规模之大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在民间,中产阶级也将园林引入宅内,形成宅园建造的高潮。清代对宗教采取普遍开放的政策,尤对藏传佛教给予极大的重视,成为协助政府统治蒙藏的得力工具。藏传佛教建筑具有神秘的艺术色彩,其空间布局、艺术造型、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创造与发展,为传统佛教建筑增添了新的艺术营养,并为其他宗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清代的府、州、县等地方城市基本沿用明城,数量增加不多,但规模多经改造扩展。同时,集镇、村落的数量增加很多。城乡居民点中的公共建筑,如书院、祠堂、旅店、饭馆等有了巨大的增长。同时由于人口繁殖,用地紧张,许多地区的民居加高了层数,并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典型形制。由于商业、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沿河湖交通干路附近形成新的工商业集镇。

免费打赏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0:03
12楼
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位置比较图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0:59
13楼
1.辽南京的总体布局
辽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1:24
14楼
辽南京(今北京)出土的条纹砖和陶瓦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1:33
15楼
2. 辽南京的街道与里坊
由于子城位置偏于西南,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名檀州街,一条是南北向干道。另外两条干道则只能从城门通往子城而终止。除干道之外还有次一级道路。里坊区分布在子城周围,从文献中可以确定方位的有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铜马、奉先等九坊。坊内的一些寺观一直留存到现在,如现在的法源寺即当时的悯忠寺,现在的天宁寺塔即是当时天王寺内之塔。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2:11
16楼
现存的辽南京天宁寺塔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2:23
17楼
3.金中都的城市结构变化
金代迁都中都后,对中都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修建皇城、宫城,形成了宫城居中的格局。随之城垣向东、西、南扩展成周长5328丈(约合17.8公里)的规模。城市近似方形,据《金图经》记载,“都城之门十二,每向分三门,一正两偏,……共十二门”。金代后期在城东北角又增建一座城门,为皇帝赴东北郊离宫琼华岛大宁宫之用。

中都城每边三门对偶布置,每两座相对的城门之间设有街道,但贯通全城的只有三条,一条是在檀州街基础上向东西延伸而成,另一条在檀州街以南,第三条是南北向大街,是在辽南京大街的基础上向南延伸而成。另外六条街道均自城门通到皇城区终止。

城市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从里坊制向坊巷制的转变,据文献记载,中都城有六十二坊,除了一部分继承辽代旧有的坊之外,有的将一坊分成两坊。一些街、巷可在坊内通过,小巷也可直通大街,并出现以古迹命名的若干街道,这些正是里坊制崩溃的表现。当时,这里商业已相当繁荣,檀州街便是商业活动的中心,成为南方与东北进行贸易的市场。金中都时期除檀州街市场以外,又出现了城南东开阳坊新辟的市场。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2:33
18楼
4. 金中都的规划特点
金中都的规划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宫城位置居中。据《金史·世宗本纪》称,仁政殿辽时所建,为宫殿正衙,因辽旧位置未变,但规模是仿宋汴京宫室制度,从而引起城市的扩展,不仅为新筑宫殿提供广阔的地域条件,而且在位置上使其大体居于城市的中部。

第二,向《考工记》的规划思想靠拢。中都皇城之内、宫城之外布置行政机构及皇家宫苑。皇城南部一区从宣阳门到宫城大门应天门之间,以当中御道分界,东侧为太庙、球场、来宁馆,西侧为尚书省、六部机关、会同馆等。这种安排是仿汴梁的布局,如左侧设太庙,右侧设政府官署、监察机关,明确地向中国传统都城中“左祖右社”的布局靠近了。

第三,城内增建礼制建筑,如祭祀天、地、风、雨、日、月的郊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2:42
19楼
平江府

平江是苏州的前身,位于富饶的江南平原地区,扼南北交通要道,南宋时代为地区性的行政中心,手工业、商业繁荣。现存《平江图》碑,记载了当时该城的平面布局。城市为长方形,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公里多,城墙上开有五门,是一座水网城市,设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城内有大河,南北四条,东西三条,它们都与城市干道平行。另外还有一些小河、小街,共同构成城市的交通网络。商店、住宅多为前街后河,水陆交通方便。城外有护城河围绕,既可作为防卫之用,又是水运交通线。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3:09
20楼
《平江图》碑拓片。平江府即苏州,该图记载了苏州当时的平面布局和城市设施
回复
sdmwt
2006年10月26日 21:23:19
21楼
港口商贸城市

唐中叶以后,西去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人们便向海上寻求另一通路,“海上丝绸之路”便成为当时的主要对外贸易渠道。随之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便迅速发展起来。这几个城市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三座城市冲破了传统里坊制的模式,朝着适应经济发展的自由形式发展,如泉州,扩展成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0平方公里。广州修缮扩建十余次,前后曾筑有中、东、西三城,直到明初才把三城合而为一,并向北、向东扩展。

三座城市均有方便的陆路或水路交通系统通往城外的河码头或海码头,例如泉州道路骨架为两个十字街,顶十字街从唐代州治时期的十字街向四方自由延伸至新开的几座城门,中十字街在城的南部,是宋代发展起来的。明州全城河网密布,有三江六塘河,从子城前通过的东西向干道贯穿全城,干道两侧街巷如叶脉状分布,并多与河网平行。

三座城市中均有较多的手工业作坊区和繁华的商业街区,并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事宜。广州在南宋时期与五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泉州是货物转运港口。随之而来的是城内建有“蕃坊”作为外国商人、传教士的集中居住地,泉州外国人最多时超过万人。泉州的蕃坊设在城南,在坊内始建于北宋时期的清净寺便是为满足阿拉伯人的宗教活动而建造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广州外国人数更多,早在公元787年就曾有十二万人之多,蕃坊内曾建有伊斯兰教寺院怀圣寺,寺内的光塔一直留存至今。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